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正文

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摘 要: 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特点市结构性特征更加明显,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作用的结果。短期性因素主要有两个:春节因素以及雪灾因素。本轮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本轮价格上涨是偶然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本轮价格上涨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紧密相关,本轮价格上涨是要素市场化和二元体制改革滞后的必然产物。分析今年全年消费价格走势,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社会通胀预期较为明显,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也较多。

关键词: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价格上涨,翘尾因素,二元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通胀预期

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3%,是1997年以来首次连续9个月涨幅超过5%这一国内公认的温和通胀上限;一季度CPI累计同比上涨8.0%,比政府工作报告预定的调控目标(4.8%)高出3.1个百分点。同时,上游价格也出现加快上涨的态势。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同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对这一形势,应全面、客观地去分析,既要看本轮价格上涨的主要特点,又要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要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特点

(一)当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更加明显

从CPI的八大类商品来看,3月份呈现出“五涨三落”。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而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了21.4%,同比提高了13.7个百分点,涨幅远远超过其它类商品。

从增速贡献度来看,3月份食品类价格拉动CPI上涨约7.1个百分点,贡献度为85%,比去年同月提高了8个百分点;居住类对CPI上涨的贡献度为12%,其它六类商品贡献度只有3%,均低于去年同月。可以看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拉动CPI上涨的主动力,当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更加明显。

(二)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CPI同比增速可分为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比如,2008年3月的CPI同比涨幅可分为两个部分:2007年3月到2007年12月的涨幅,以及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的涨幅,前者称为翘尾因素,后者称为新涨价因素。可见,翘尾因素是上年价格变化而自然转移到当年价格指数的部分,它纯粹是由于统计方法导致的,与当年的价格变化情况无关,但却会影响CPI同比增速。因此,分析CPI的同比增长情况,需要剔除翘尾因素的影响,重点关注新涨价因素的变化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2007年的CPI月度环比数据,可计算出2008年我国CPI同比增长率的翘尾因素。2008年3月份,CPI同比增速中的翘尾因素约为5.1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的61%;新涨价因素约为3.2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的39%。一季度累计,翘尾因素约为5.2%,占到了全部累计涨幅的65%。这说明,当前的CPI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当前的价格上涨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较大

短期性因素主要有两个:

1、春节因素

我国农历春节一般在公历的1、2月份,过节效应往往造成需求的集中释放,带动CPI上涨,所以每年的春节期间往往也是CPI涨幅较大的时期。1997年至2007年,1月CPI环比涨幅平均为0.8%,2月CPI环比涨幅为1.1%。今年春节在2月份,就导致了当月CPI涨幅上升。

2、雪灾因素

春节前的雪灾涉及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市,范围较大。雪灾对新鲜蔬菜的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有些地方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对生猪、禽畜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雪灾还导致交通阻断和运输成本的提高,进一步推高价格。比如,鲜菜价格2月份上涨46.0%,3月份上涨了22.7%;肉禽及制品价格2、3月份分别上涨45.3%、45.8%。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月份的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3个百分点,低温雨雪冰冻的气候影响1.03个百分点,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1%左右。如果扣除雪灾的影响,3月份的环比降幅会更大,一季度CPI的同比增速不会超过7%。所以说,当前的价格上涨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本轮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二)本轮价格上涨是偶然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偶然性因素除了低温雨雪冰冻以外,还有去年的瘟疫。蓝耳病的爆发导致许多生猪、母猪、仔猪病死,直接减少了肉类供给,进一步推动了猪肉及其它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整个食品类价格在2007年6月份以后开始两位数高速增长,推动CPI逐月攀高。

周期性因素也包括两个:一个是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我国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叶,价格达到峰值以后一直持续走低,小麦、稻谷、玉米平均收购价格历时十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另一个是我国经济自2003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3-2007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1.1%和11.4%,固定资产投资、重化工业和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直接带动了上游产品和进口产品价格上涨。

趋势性因素是指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成本提高阶段。除了石油、有色金属资源、环境资源以外,我国农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也将进入长期上升阶段。

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的原因:一是城市化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使食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口粮稳定增长的同时,饲料用粮、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二是我国耕地从19.5亿亩减至18.3亿亩,每年减少幅度在0.5%以上,未来逐年减少的趋势也难以逆转;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亩产增长难度加大。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15年国内粮食产需之间将存在较大缺口,将对粮食价格产生巨大的长期上行压力。

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开始进入长期上升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5-2.0亿人下降到目前的1.0-1.2亿人,而且剩余劳动力以小学文化程度以下、40岁以上、女性为主,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有70%-80%都已转入非农产业,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不到5000万人。受此影响,2003年开始的“民工荒”,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农民工工资也在停滞10年以后有较快上涨。由于农村劳动力增速放缓,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总量还将逐年减少,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本轮价格上涨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紧密相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主要资源中,只有煤炭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6%,其它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天然气只有4.1%,石油只有8%,铝只有9.7%,淡水只有25%,铜只有26%,耕地只有40%,铁只有45%。随着资源的不断耗竭,这些资源性产品的希缺性成本会越来越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资源消耗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1500万人,直接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有2.0-2.2亿人,他们从粮食的纯生产者变成净消费者,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粮食的供求局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2年以后,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6年的70%。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使资源约束形势日益严峻,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据高不下,并逐步向下游传导、扩散。

同时,我国国际化程度也快速发展,国际传导成为价格上涨的新主导因素。2007年,我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7.1%,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500亿美元。目前,我国出口额和国内商品零售额几乎相当,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带动了FDI和进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和FDI这两种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由于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这次的影响更加突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进口,尤其是初级产品进口这一新的因素对本轮价格上涨的影响。一方面,近两年我国进口高速增长,初级产品进口增长更快。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导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国际原油价格更是屡创新高。这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我国进口价格快速上涨。进口价格上涨,同时也刺激了国内同类产品涨价,并推动三大价格指数进一步上升。

随着流动性过剩的出现,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国内资源供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正在进入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资源严重匮乏的新发展阶段,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作为一个开放的大经济体,我国国内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带动国际商品价格的上升。只要总需求在一个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结构性通胀压力就会较大。

(三)本轮价格上涨是要素市场化和二元体制改革滞后的必然产物

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土地和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价格较低。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投入未达到国家标准。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环境容量等资源和要素价格水平大大低于合理水平,使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成本低估,一方面使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盈利水平过高,诱导投资增长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会降低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增加出口,并引起外贸顺差增大,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剩等问题,成为价格上涨的需求成因。从供给面看,不仅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而且能源、资源等行业又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一旦出现供求缺口,也不能很快增加生产能力,供求缺口会进一步加大,价格会进一步上升。

我国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一度加速扩大,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但以两种户口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分割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对农民工经济上吸纳,社会性排斥,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阻碍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缓慢。尽管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在耕地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一直艰难爬坡。在现行农业生产方式下,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增产潜力进入极限状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受生物燃料加快发展、自然灾害的冲击,紧平衡被打破,导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

三、全年消费价格走势

分析今年全年消费价格走势,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受供求关系紧张、美元贬值、投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石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球各种初级品和能源价格延续上年大幅上涨之势。其中:能源环比上涨8.8%,非能源上涨19.9%,粮食上涨27.3%,油脂上涨19.4%,农业原材料上涨8.7%,金属和金属矿上涨19.1%。3月份,国际油价更是站稳100美元大关,突破115美元,逼近120美元;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从历史来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升高,而通胀的恶化又刺激了避险资金不断地流入商品市场购买初级产品以求保值,从而进一步推高产品价格。2008年,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推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行,同时导致大量投机资本从初级产品市场撤离,减少通胀压力;但美国次贷危机也会导致美元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大通胀压力。从目前来看,后一种影响更大。因此,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通胀压力加大。

(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

雨雪灾害导致的农副产品、尤其是油菜籽供给减少,可能推动2008年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这一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但需要关注的是,养殖业仔猪、雏鸡、鱼苗等冻死较多,对下半年肉类产品和水产品的供给与价格会有一定影响。此外,今年再次遭遇突发性、大范围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在增加。据国内外一些气象专家分析,厄尔尼诺(全球性气候变暖事件)和拉尼娜(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今年可能是由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年份,除了年初的全球性雪灾,今年仍有可能再发生全球性的较大气象灾害。在国际期货市场,对气候变冷灾害的预期导致指数基金纷纷买入粮食期货。今年一季度,我国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京、津、冀地区平均降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左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再次敲响了气候灾害的警钟。如果全球乃至国内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国内食品价格乃至价格总水平都会产生新的涨价压力。

(三)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15%,就很可能出现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如果再加上食品价格上涨,必定产生严重通货膨胀。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消费有稳中趋快的趋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食品价格累计上涨21%。今后,仍然有发生严重混和型通货膨胀可能。

(四)社会通胀预期较为明显

有关研究表明,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4%,通胀预期将可能推动通胀,反过来通胀加速又会加剧预期。如果通胀率进入7%-20%区间内,通胀预期恶化导致惜售、囤积、甚至抢购的可能性就将明显加大。对24个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表明,在通胀率达到8%以后,有65%的可能性是通胀会继续上涨到10%以上,此后的平均通胀峰值达到16%。目前,我国CPI已连续9个月涨幅超过5%,连续3个月超过7%,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人民银行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预期下季度物价继续“上升”的比重仍高达48.9%,由预期引发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五)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也较多

但是,今年抑制价格继续上涨的有利因素也不少。

1、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

2008年各月CPI翘尾因素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月份是5.8%,为全年最高值;4月份是5.2%,为全年次高值;5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以下。

2、食品价格将会回落

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来看,2008年供给会有较大增长。2005年以来,市场价格低迷、疫情疫病多发、饲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对养猪业造成深度打击,不仅仔猪存栏数量大幅度减少,能繁母猪的数量也大量减少,猪肉生产进入大周期波动。由于母猪的成长时间加上仔猪的成长时间,大约一年半左右,今年猪肉产量会有较大增加。油料作物产量的提高,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今年的产量会有较大提高。受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刺激作用,预计蔬菜、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供给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3、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491种,占82%;供过于求的商品101种,占17%;二者合计占到了99%。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价格不可能大范围、大幅度上涨。如果外需下降,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一些工业制成品价格甚至有出现下降的可能。

4、总供求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已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不仅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会继续缓解,而且部分重化工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也会全面改变,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供给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瓶颈。在经济增长速度稳中回落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供求总量关系将向基本平衡甚至局部产能过剩的方向发展,总需求对价格上涨的抑制作用将会逐步加大。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抑制通胀的坚强决心。尽管一季度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政府还继续将防止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力地稳定了社会预期,而且相关政策也不断完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综合这些因素分析,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如不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全年新涨价幅度有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5%左右,并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即使最后的实际涨幅超过4.8%的预定目标,由于年底时CPI涨幅已开始下降,全社会的通胀预期也会明显改善。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