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之共生并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本文分别浅析了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特点,买方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措施。
关键词 买方市场;形成和特点;机遇与挑战;应对措施
一、 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多数产业处于短缺状态,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总量快速扩张,多数企业囿于“依西方葫芦画中国瓢”的运行轨迹。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软着陆”的成功,许多产业凸现出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即便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电力、煤炭、交通等“瓶颈”行业也显得剩而不怪。中国从整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走向了买方市场。
中国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不能不可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同西方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相比较,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显性的区别:
第一、中国的买方市场是人均收入低、总体消费滞后、高额消费远未形成的初级的、过渡性的买方市场。打需求结构来看,与发达国家高层次消费水平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的买方市场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由于中国主体人群已经实现了温饱并正在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转变。因此,买方市场意以对应地表现为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需求结构的过渡。众所周知,中国的家电行业历经十几年的技术引进、更新和发展,生产能力显著加强,生产总量急剧增长。同时,居民的购置欲望和消费冲动日趋强烈,可以说这为供求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合点,更为家电行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低收入的制约使广大消费群体购买依然乏力,消费市场显现出假性的供过于求。
第二、中国的买方市场是日已沉积的供求结构错位、买卖矛盾突出、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的买方市场只是相对于短缺经济而言的买方市场,它并没有出现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卖不掉与买不到共生、买不起与没新东西买并存的供需结构错位的买方市场。纵观现代城市住房,由于房产商的盲目追逐,当前中国城镇积沉着大量商品住宅急待销售,但因其价格昂贵,业已形成的商品房不得不在巨大的消费市场面前长期闲置。由于既成商品的日积月累,市场供给会因闲置产品价值的不能实现而缺乏新的切入点,现有的生产能力也就失去了继续扩张的市场空间,从而进一步导致供求结构错位,买卖矛盾加深。
二、买方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市场竞争强度提高 行业平均利润下降
竞争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条件,剖析买方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难发现:第一、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显速扩张。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趋势加强,复杂的联盟竞争日益明显,国外相同产业特别是同拥有强大实力的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日递增。第二、竞争的领域和竞争手段彻底改变。一方面,竞争领域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全面竞争的崭新格局。另一方面,价格竞争不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本实力、品牌价值、专利技术、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一跃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
正是这种牵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企业平均利润率的不断下降。首先,企业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引进前沿技术,增加智力资本的投入,从而相应地增大了产品成本,降低了产品利润。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盲目转移资本,投资即时利润相对看好的行业,致使行业利润下降。再次,企业迫于生存,不得不以产品的不断降价为主要方式参与行业间的残酷竞争,从而直接导致了企业收益的显速递减和平均利润率的陡然下降。
(二)、两极分化程度加剧 市场细分趋势增强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促进优胜劣汰机制作用的强化,生产效益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特别是我国买方市场的结构性特点更加强化了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一、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设备大多接替于少数大型企业的换代产品,陈旧落后。其二、民营企业的用人制度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开始凸现,淡薄的智力资本投资意识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的发展要求。其三、国家扶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未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融资渠道障碍重重。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竞争乏力、先天不足始终无法摆脱。
随着企业两极分化程度的加剧,市场细分趋势日渐明显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不断强化。第一、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 “大小皆全”的传统经营理念日益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以分工协作为基本特点的市场细分原则日渐见诸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象主要依靠着OEM定单生产的TCL和只着眼于汽车配件“万向节”的万向集团,便是充分依靠市场细分雄踞企坛的成功典范。第二、从企业的趋势看,不仅一般性行业的市场竞争明显加剧,即便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其进入壁垒也纷遭击破,企业垄断经营难以为继。为实现利润回报的最大化,企业不得不充分利用市场细分原则,积极融入大小企业“均利”的分层竞争格局,谋求在它并不拥有全面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享誉全球的美国菲利蒲.莫尔斯公司,其最著名的产品“万宝路”香烟所留下的商业神话,更是市场细分中的一大亮点。
(三)、市场融资日趋明显 结构调整节奏加快
资本是企业生存和运行的血液。“资金足,企业青”,国内外一些百年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力倍现、长足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些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豁达,资金补给充足。可以说,无论是企业的自身积累,还是风靡叱咤的举债经营,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纵观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营运,不难发现,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显速加强,一方面,由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着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集约化经营的巨大压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资本积累能力大大弱化,企业依靠自身积累迅速筹措资金投入再生产显得力不从心,加上现代企业的负债率普遍偏高,那种“借鸡生蛋,贷钱生财”的举债经营往往“鸡飞蛋没”“财未生反赔了本”,从而,导致亏损企业赖贷银行大量惜贷,企业通过银行信贷取得资金已是困难重重。因此,未来的企业必将会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会不可避免的在互动中强化。
随着市场融资趋势的加强,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更加明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势当力行。第一、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不容回避的挑战。第二,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生产和消费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需求对生产结构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转变。我国经济总量的运行模式已转变为供大于求的不均衡状态。一批曾经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增长点趋于成熟或衰退,而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未能及时形成,出现了主导产业的阶段性“断档”。第三、从企业内部看,产业整体素质偏低,经营机制落后,市场反应迟缓,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加上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相对分散, “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始终得不到脱困。
三、买方市场下民营企业应对挑战的几点思考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供求关系急剧变化,过剩经济带来的竞争显速增强,传统民营企业已举步维艰。解决好民营企业战略的适时调整、行业的相应转移、智力资本的高效经营、融资渠道的大幅扩展、技术与制度的不断创新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突出问题,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调整发展战略 推进行业转移
发展战略是一个带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关键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等独具的优点,曾经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发展活力。然而,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传统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后补不济”暴露无遗,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相对弱化,长期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中沉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能否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行业转移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曾经一时声名鹊起、利润如潮而最后却千疮百孔、颓然倒下的“巨人”与始终抱着 “以战略统领市场”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咄咄逼人的旺盛态势的“烽火”,便是最富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制定发展战略、推进行业转移既要考虑所在行业的基本特点,明析自身实力,把握市场态势,利用行业向密集化转型的成熟条件,迎合市场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表现出的强大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自身优势弥补技术差距,进而“破壳而出”。美菱集团曾受到严酷的冰箱市场饱和与需求刚性的市场挤压,在“万绿丛中几点红”的市场格局中,美菱积极跟踪技术发展前沿,不失时机地调整发展战略,在刚性的冰箱需求面上找出了一道需求“缝隙”,成为与国内其它冰箱名牌企业并驾齐驱的一朵醒目的“红花”。
(二)、加强智力资本经营 提升决策理念
中国民营企业从市场中诞生,在竞争中成长,并依赖政策支持和自身独特的机制优势,取得过长足发展。然而,中国民营企业打整体上看始终做不大做不强,并在这一特殊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复杂态势,从巨人的倾覆到爱多的销匿,从飞龙的卧坡到太阳神的落山,中国的民营企业始终未能走出昙花一现的怪圈,究其根源,关键在于智力资本的经营和决策理念的提升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适应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多数企业老板将企业的管理权、重大决策权只身独揽,把企业的发展维系于某个家族成员。这种血缘关系的管理助长了家族成员的自恃、自封,压制了非家族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抹杀了非家族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对企业必需的向心与忠诚,这样,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疲软、监督乏力、职员冲突、人才流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曾经强调,管理就是决策,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认为,对智力资本的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企业的决策与管理都应以激发人的工作活力做为终极目标。加强智力资本经营、提升决策理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三)、扩展融资渠道 促进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补给不足,技术创新疲软,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自主开发和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加上民营企业普遍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不够重视,技术人才缺乏创新动力和研发欲望。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指出“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轨迹,走名牌战略之路,抢占新技术新产品的制高点,增强企业的开发后劲,是企业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由之路。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以别具心裁的运筹方式集中财力力克“耐克鞋气垫系统”核心技术而长盛不衰。从1984年亏损147万元作为起点发展到“中国家电大王”的海尔始终立足发展资金的补给,以匠心独运的技术创新制度,凭借灵敏的市场触角轻松切入市场,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条强大、灵活而又凶猛的“章鱼”称雄中国家电市场,在同实力雄厚的国外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这种“与狼共舞”的险恶环境中独树一帜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家电奇葩。
参考文献
1、《经营战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2、《第五代管理》 李仕模编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三版
4、“买方市场下的企业行为特点研究”臧跃茹
5、“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严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