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正文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前不久,听到一位青年学者声称“如今在中国做经济研究,没有全球视野是不行的”,随即在谈论中国股市状况时询问起了印度股市的近况。虽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度可能更多的只是大象、甘地等元素的一些简单组合。

早在1840年,英国商人就在憧憬——假如中国人的袖子都加长一寸,那么兰开夏郡所有的纺织机全部开动起来,恐怕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英国商人很快就失望了,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这样的故事,也许是神话,却在屡屡上演,只不过换成了汽车、信用卡等商品。

1978年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来说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历史性大事,但对于全球的影响却并未见得很明显,原因非常简单——经济不发达,国际贸易也很少。但最近十年,过去的意义却像层层推进的浪涛一样开始剧烈地影响全球,甚至改变世界。

一方面,“中国制造”蔓延世界,一个美国人想在一周内不使用任何的中国制造恐怕不但是不合算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国越来越大的贸易盈余。截至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8700亿美元,而2001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总计增加了近7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报告指出,中国2006年3月持有321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仅仅10个月之前,这个数字为2435亿美元。

另一方面,近年1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使得中国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扩大,但落后的金融市场却使得相关定价权均在国外。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高企,如今已到每桶70美元左右。黄金、铁矿石、铜等原材料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连续猛涨。大宗商品交易员的薪酬待遇甚至也因此变得红红火火,有经验的交易员现在要求7位数的签约费和奖金才肯屈就,就连经验较少的交易员也在要求6位数的签约费,并要求保证长达3年有奖金分发。

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蝴蝶效应恐怕都是刚刚开始。对于全球的经济学家来说,恐怕今后桌上也需要一张座右铭——“如今做全球经济研究,不了解中国恐怕也是有问题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二十七年的高速增长。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相当于168美元,而且当时人民币值被大大高估。2005年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十倍于1978年的水平,而且现在人民面临升值的压力。其间GDP增长幅度更超过十倍。中国经济的崛起改变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

如以1978年为改革开放元年,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在1998年开始为世界瞩目,尽管当时中外学者和政治家并未认清这一重要里程碑。可以说,经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濒临崩溃的经济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始影响世界的经济。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国经济开始影响世界。

四年之后,即自2002年始,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为众人瞩目。人民币从面临贬值压力到逐步在周边国家流通,人民币汇率改革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石油、铁矿石及铜等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中国经济的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一个世界奇迹。在众多经济因素中,三个重要因素尤其重要:近三十年来的持续改革开放所推进的市场化(Market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笔者称其为中国经济发展的MUG模型。

1998年之后的二十年即2018年。中国的经济那时将如何?能否再上一个大台阶并真正溶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是继亚洲四小龙之后顺利超过年人均GDP 5000美元的水平,还是步拉丁美洲经济之后进入相对高风险的发展或停滞阶段?

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仍很强劲,但其发展也面临新的国际挑战。从国际市场视角看,未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以及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导致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全球失衡问题多严重?中国面临多大的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风险?中国应如何化解国际市场风险?

今日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时代。世界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不断加快全球化步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而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对外部环境和当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并化解全球化中的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一、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

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长期外部环境离不开历史观和全球观。与历史上英、美等国的崛起不同,中国崛起和发展面临着新挑战。18世纪大英帝国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军事侵占。其时全球金融一体化尚未完成,国际金融市场尚不太重要。大英帝国的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靠殖民圈地,直接占领原材料市场来完成。大英帝国的剩余劳动力靠殖民输出,因此不存在多余劳动力的问题。海外市场也是靠殖民和军事霸权来实现的。其时,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全世界超过七成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均在英国伦敦完成。

19世纪末,美国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偏于一隅。其自有的原材料即可满足其工业化的需要。由于地广人稀,美国也不存在多余劳动力的问题。因此其崛起不存在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崛起由于国家较小、人口较少,或者因为政治原因得到西方大国的无条件市场开放,与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不同。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铁矿石及10类有色金属中的44%需要仰赖进口。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机会,又必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大国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来越大的竞争。

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的崛起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中国富余的是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自然资源和市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即全球自然资源和中国人力资源、全球消费品市场和中国生产、技术和金融市场。坚持对外开放并有效利用两个市场来解决两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将是支撑中国经济持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何惧失衡?

要认清中国面临的国际风险必须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判断。对中国而言,如何认识国际经济失衡与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是两个关键问题。

不少人认为,当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迫切需要解决,而两个面临相对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国——美国和中国。但笔者个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调整需要假以时日,最好在稳定增长中逐步解决。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目前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中国应抓紧有利时机快速稳定地发展经济,而美国则需要尽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同时,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全球化里面的中心国家美国的经济行为不能用一般国家来分析和判断。除了美国之外,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正在变成一个中心国家,所以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中国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的不足,并可能影响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何为失衡?

世界上有些国家无需考虑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但基本上是较小的、相对封闭的国家,或者是相对自给自足的国家。只要各国资源不同、劳动力报酬不同,或者面临的冲击不同,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就会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动态的表现,是经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现象,是相对的。

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则不断提高。

2.何国失衡?

当今世界两个面临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过去几年中,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从美国、欧洲、日本转向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30%,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50%左右;而中国凭借只占世界经济5%的经济实力,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25%左右。目前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在过去几年中欧洲的不景气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国。美国的内部结构不平衡已经众所周知。过去5年中,美国财政经历了从盈余到赤字的彻底反转。今年美国经常项目进一步恶化。低储蓄率和超额消费迫使美国债台高筑。美国政府债务已占到了整个债务的65%以上,偿债率已经超过了25%,达到了所谓公认的国际警戒线。

但美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先进、劳动力市场灵活、资本市场发达、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属最快之一。美国人均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比欧洲共同体国家高出三分之一。换言之,美国是富国大国,美国不借债,谁更应该借债?

再看中国。中国经济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和高进口。中国进出口占GDP近70%,在大国中是少见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自1998年以后,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中国已经事实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经济,中国进口增长,则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抬高;中国出口增长,则全球通货膨胀水平降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作出了双重贡献:中国的出口增长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水平, 帮助了所有国家;中国的进口增长抬高了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 帮助了许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国,尤其是俄国、巴西和阿根廷,并助其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债务。不管中国是否愿意对全球做如此大的贡献,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经济间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国并无太多选择。

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可以想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出口占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中国若没有高储蓄,何来高投资?穷国是很难借到钱的。

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国,主要输出到美国,不少的资本输出投资在低回报的长期美国国债上。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引进外资,投资在高回报的合资或外资独资企业上。引进外资有利于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人才。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但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其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设想哪一个大国有中国的近三十年的持续经济高速增长?由于中国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现实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分享经济增长果实,而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在鼓励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同时,有必要继续引进外资。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是一个渐进而不是跃进的过程。在国内金融机构和市场做大做强之前,大跃进式的资本输出风险极大。

3.何解失衡?

美国借的债太多吗?美国国债占GDP60%多。美国的隐形债务比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要低。一般地说,美国个人储蓄率低。但如果把个人金融财产都包括进来,则美国个人储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国债占GDP超过120%。主要欧盟国家的国债超过GDP60%,而且养老金缺口等隐形债务较大。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速3.5%,贸易增长7%,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大大增强,金融资产明显扩张。大量资本流到美国,投资在低回报的美国长期国债上,而大量美国资本流到他国,投资在高回报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仅此利差一项,美元的10%贬值即可导致相当于5.9%美国GDP的财富转移到美国。因为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美元仍是基准货币,美元的铸币税在美元贬值或美元通货膨胀下也导致大量的财富转移到美国。这种能力是一个非全球中心国家难以梦想的。

在讨论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时,经常会看一个指标:一国的负债占GDP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指标是60%,一国借债超过60%的话,会有较大的还款风险。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借债水平的上限在哪里?这个上限的世界纪录发生于1818-1848年,地点在英国,英国当时借债占GDP百分比高达250%。这里面涉及了两个问题,第一英国发行的国债得有人买,投资者愿意买而不是被强迫地买。第二从英国的国家实力来说,以现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确实是很了不得,但英国是当时的全球中心国家。

今天讨论美国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美国借债风险比较高。但笔者个人看法,美国离这个上限还差得很远,但美国的低储蓄问题更为令人担心。像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货币成为全世界金融体系基准货币的前提下,如果需要,它的借债上限应该不难超过其GDP的120%到150%,尽管美国可能没有能力做到250%。60%的标准不是没有道理,但只适用于金融市场不完备的小国、发展中国家、发达但非全球中心国家。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作为全球化中心国家的美国,其经济行为不能用一般国家的标准来判断。除了美国之外,中国也正在变成一个中心国家,所以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中国,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中美经济关系问题,未来摩擦可能会增加,但不至于失控。中美经济关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伙伴,比如中国储蓄多,美国消费多,中国劳动力多,美国土地多。中美经济分开看都面临较大的经济失衡问题,但放在一起看则失衡问题不大。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所谓失衡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均衡。在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全球经济发展加速的时候,中美经济关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国应抓紧有利时机快速稳定地发展经济并逐步减少结构性失衡。

三、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风险

再看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经历了巨大波动。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价格不足20美元,但之后一路上扬,目前已经到达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粮食价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较平稳。与之相比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经历了较大波动并于2002年之后大幅度上升。

虽然粮食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但从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来看,则基本可以判断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的风险不会很大。国际粮食生产能力大于需求量,所以不少发达国家都引入了不同类型的粮食限产措施。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力度。

国际石油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应该引起重视,尤其是原材料市场的风险。1998年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石油和原材料市场有着一个全新的、紧密的互动关系。1998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显著影响世界的起始年,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年高速增长。第二,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紧接着发生了1998年的俄国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场发生巨大危机。第三,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而当时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表现乏力。中国恰在此时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的全球石油市场价格似乎由中国一国的进口决定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尽管此时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仍然不大。但是这一现象四年后才为外国所关注。

石油风险虽然应该引起重视,但近期出现能源危机的可能性不大。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是石油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耗国,也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石油的定价权。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持速上涨将有利于俄国国力的提升。同时,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石油进口国和消耗国,其利益与美国基本一致。基于其国家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无限制大幅上涨。作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定价中心,美国可以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降低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西方国家政府也可以通过与OPEC谈判等方式限制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因之可以跟着分享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临能源危机(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与石油风险相比,中国更应该关注国际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依赖原材料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而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之一。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状况,决定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原材料如果价格上涨,则会严重危及中国经济成长。然而,国际原材料期货市场的定价权在伦敦、纽约。由于中国对国际原材料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影响甚微,所以一旦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发中国的原材料危机。

四、争取定价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变得非常重要。1998年后的全球石油市场价格狂升和几年后的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不仅与需求增加有关,同时也与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行为相关。

过去20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不少外国机构投资者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国际投资甚至投机来分享中国持续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企是自然现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节约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消费产业,人均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则会严重危及中国经济成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劳动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决定了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在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益增加的前提下,应该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发、零售业进行跨国并购,取得原材料生产和市场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中国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时候了。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间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并已成为制约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关键之一。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需要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发展壮大并走出去,但如果没有相当强大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走出去的战略难以实施,中国经济的崛起难以实现。可以说只要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状况不改善,中国面临的原材料和市场危机就不会解除,不管中国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发展金融业。在金融领域必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外汇和利率期货市场。这要求中国进一步增加利率和汇率的灵活性。

同时,中国要争取尽快确立中国在世界原材料期货市场中的定价中心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中国具有确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货市场中的定价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石油定价权原来也不在美国,但作为国际上石油最大的进口国,美国的国家利益促使其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中心。

总之,中国应积极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问题,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风险,使中国经济在2018年更上一层楼。如果2018年中国经济能够融入世界, 2038年中国经济可能引领世界。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