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根据学校行政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基础群体。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比较稳定的交互关系,就构成社会体系,所以,班级毫无疑问是一种社会体系。
社会通过学校的班级这个小社会去实施并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并通过教育制度把他们分配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各个基层组织中去。
基于上述理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班级为重要单位,通过教学工作和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点生活目标,教授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即完成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有过什么样的困惑、思考与实践呢?
一、模式的维持
就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社会体系都必须维持体系本身的价值,使其模式稳定不变。那么,作为班级体系,靠什么来维持班级团体,使教室秩序有条不紊呢?
在班级社会活动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无疑是最具有权威的人物。但是,教师、学生的角色是预先设定的,是先于师生交往活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打心眼里认同教师的教育行动,教师才能成其为教师,才有权威可言。这就对教师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实现权威、行使教育提出了疑问。何况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有着摆脱成人寻求独立生活的倾向。但由于同学之间生理、心理、观念、态度、意志等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认同感较强。所以,维持班级模式稳定不变的一个好方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集体自我管理,把这作为班级的动力系统。
为此,我们制订了以下班干部任用计划:
第一阶段:即第一学期,在开学一个月后,学生已初步熟悉同学的前提下,民主选举,以海选的方式,无记名投票,按得票高低任用班委会成员及各科科代表。一些特殊岗位,如文娱委员,可以自行聘请助理。所有人员任期半学期。
第二阶段:即第二、三、四学期,由全班同学,以海选的方式,选举一名班长,再由他(她)去聘用所有班委会成员,由班委会成员自行聘用各方面管理人员。如学习委员聘用科代表,生活委员聘用花木管理员、教室钥匙管理员、电器开关管理员。班长向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负责,所有被聘用者向聘用者负责。如科代表每天向学习委员通报当天的交作业情况,学习委员每天向班主任及全班同学通报一次,班长每周周一课前会总结上周情况并提出本周工作要点。这样,管理运行模式如下:
每届班委会、科代表任期半个学期,除班长及特殊岗位(如文娱委员)可连任两届外,其余一律不得连任。任期满后,全班同学在班会课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议。
第三个阶段:即初三两个学期,再改由推荐、自荐等方式,逐一产生每个岗位的班委会成员、科代表,使前两年发现的精兵强将走上管理岗位,任期一学期。
这样预计可以让全体同学在三年时间内,都得到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通过这样一个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组织调控能力、相对社会地位相适应的半自治机构,将全体同学动员起来,自主管理。而教师的意志可以通过这个机构,相对顺利地传达下去,并得以实现。教师本身可以从琐碎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少参加课间操,少做午休纪律监督员。
此外,根据班级社会的非正式群体现象,在能力互补、学科优势互补、意志互补等前提下,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将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教育的轨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小组内的其余三名成员可以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随时决定是否将另一名成员开除出小组,并请班主任审批。
这样,学生通过集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对班级事务进行自主管理;另一方面,人人民主参予班级事务,人人都可以在适当场合下,以各自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使班级系统得以较好地维持。
二、体系的统整
任何社会均有社会制裁力量以控制与约束成员,发挥统整精神。在一个班级体系中,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来控制与约束学生,使班集体发挥统整力量。
一开始,这种统整由我以独裁的方式来实施,导致没有一定的标准,随意性大,且过于严厉。如一般情况下忘带小黄帽扣了一分要罚值日一天,没把自行车摆放好要罚整理自行车一天。但我有时高兴,这惩罚就免了;有时心情不好,可能惩罚要加倍。其实,哪怕就罚一天,也忽略了制度应该具有合理性,才容易被个人接受,也才能实现实施该制度所想达到的目的。学生忘带小黄帽与没有摆好自行车并非出于故意,主观上并不想违反规则,所以处罚过重,学生心里不服、达不到维护规则的目的。
后来,新的管理自行车的同学与管理仪表的同学,一上任就否决了我的方法,代之以较有人情味的宽松管理,如被认为自行车摆放严重不规范,当天通知到车主人,累记5次,罚帮值日同学整理自行车一天。
这两个同学的民主制度一出台,且一成功,其余环节的民主制度也纷纷跟进,如值日制度、值周班长制度、推荐加入共青团制度。尤其是班级图书管理员谢微微同学,自行制订了图书管理规则,并打印好,发给班主任和同学。
此外,也有一些没有形成文字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如下午放学后,须将自己的椅子放到桌上,便于值日生打扫卫生。
为了保证修改后的各项规则能顺利实施,不致于埋怨制度或制度执行者,班级里专门组织了一次法治与人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无心之错在情感上可以原谅,但在执行规则时不可以放宽要求。
总之,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与共同活动难以协调开展,成员之间也难以维持稳定的关系。而相应的规范调整了班级的人际关系,引导班级成员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参予广泛的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习惯,起着同化和约束作用,使班级的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规范的熏陶。
要指出的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班级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教育的推进,调节规范的功能,使学生由服从规则阶段发展到依从责任阶段,再发展为两者和谐统一阶段,实现个体社会化。
三、共同的活动
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同的活动,班级也如此。只有具有共同活动,班级才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真正实体,构成社会的一个真实单位,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封闭系统。而活动作为中介系统将教师与学生、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优等生与后进生、男生与女生,从差异与矛盾中整合、和谐与统一,并在活动中充实个性的内涵,不断扩大个性的外延。在活动交往中,学生间构成了各种人际关系,他们在各种场合下变换角色,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交往能力。
比如由学生承办班会活动。先由学生提交申办报告,要求写清活动名称、主题、内容、步骤,再由班主任审批,选取一部分,交给一个学生说审小组,由他们组织口头答辨,选出其中几个予以实施。
又如给贫困山区捐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办法:由学生将自己的一件手工制品、一本书或其它东西带到教室,集中进行义卖,每人必须带一样东西,每人必须买一样东西,将所得款项作为捐献。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根据班级的结构与班级的目标、集体舆论、教师的要求,使每个人在共同的活动中担负一定的角色,并学习角色变换,积累交往经验,培养担负角色的能力的问题。如鲍惟一同学对军事很感兴趣,谈起军种兵器及战争时滔滔不绝,于是,由他在班会课上,分阿富汗的历史地理,塔利班与本·拉丹、9.11事件,目前阿富汗战况四大块。作了关注阿富汗的讲座。陶昱年同学声乐方面有特长,就由他承包了周三课前会的歌曲教唱,并在音乐视唱考查前,带领全班同学集体备考。
这样,在各种共同的活动中,每个人扮演一定的角色和承担一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个人在班级社会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角色转换,发展了个体个性的角色意识、角色态度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个体成人后在社会中的角色适应能力、角色行为和角色定位。
当然,班级社会化要素还包括目标的达成,因应外界社会的变化调整班级自身的内在功能等方面;具体实施上,还包括设计个性发展路线、培养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各方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