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职业教育 > 正文

将哲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摘 要:必要的哲学素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发展完善自我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了哲学教学,使它未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哲学学科的特点,将哲学教学从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其主动思考的习惯,让哲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观念 哲学教学 回归生活哲学这一古老的被称为“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在当代学校德育教育中没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哲学教学没能体现哲学的真谛,没能使学生们感受到哲学对其提高素质、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重要意义。

一、哲学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爱”指的是不断地探索、追问、追寻。苏格拉底说:“我固知我愚,但我爱求智,我非智者也,我乃爱智者也。”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雅斯贝尔斯说:“哲学就意味着追寻。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正是哲学的这种追寻才使人类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才使人类面对物质世界时保有自由和尊严。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周围及其自身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他们大都视而不见,很少发现问题,即便发现了问题,也很少去追究其根源和本质。而必要的哲学素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发展完善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哲学不是“知识总汇”,其本身不能给人具体知识,但它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怀疑和批判精神。罗素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它寻找任何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只有先批判性的研究当结果表明没有出现任何拒绝它的理由之时,才接受它们。”哲学的怀疑和批判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它们是为寻求真理扫除障碍的手段。哲学的怀疑还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意猜测和臆断,笛卡尔正是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了其哲学体系。怀疑和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没有怀疑和批判,一切只是“跟着感觉走”,只有盲从和迷信,就不可以能有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哲学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是寻根究底之学,它可以培养学生如何破除迷信和盲从,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树立为捍卫真理而不惜一切的精神;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批判和创新精神,继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学不仅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还蕴含着一种对话和论辩的能力。有对话和论辩才有思想的交流,只有思想的撞击才有智慧的火花。一切科学研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都要尽可能地诉诸对话和交流,但是哲学在这方面有特殊要求,因为哲学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一般的哲学命题都无法用实证的方法得到直接的验证,哲学问题的解决也得依靠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哲学来说乃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从这一意义说,哲学是思维科学、辩论科学、语言科学,它对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是极其重要的。

当代的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哲学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哲学可以使他们变得深刻,哲学可以使他们眼光远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哲学可以使他们变得心胸开阔,懂得透视自然、社会和人生。

二、关于哲学认识的误区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哲学教育过程中,一些不同的声音甚嚣尘上,尤其以“哲学无用论”、“哲学泛生活化的批判”、“哲学非科学”等观点为最。这些观念极大地混淆了视听,甚至使我们的部分教师对哲学的认识都出现了以下误区:①哲学领域自身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②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在辩来辩去,远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用;③哲学与生活无直接联系,属于高深莫测的智者游戏。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哲学教学。部分教师仅仅按照大纲的要求,为了实现大纲的教学目标而备课教学,或是说为了教而去教,忽视了哲学内在的灵魂所在,从我们的教师那里就已经将哲学的内质表面化、形式化了。而学生呢,大部分人认为哲学是一门很深奥、难懂、枯燥,无聊的学科,离他们太远,而为了毕业证又不得不学。所以,尽管任课教师在哲学课上想尽办法,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但都是成果甚微,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有部分同学取得了高分,拿了奖学金,接着就将随时间的推移将老师所教内容慢慢淡忘。而哲学在素质培养中、在日常生活中应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改革为什么还是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依然不喜欢、不理解、甚至是不接受,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去主动运用它了。哲学的方法论、实用性没能发挥作用,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未能发挥能动性。总之,学生没能够体会到哲学的真谛,哲学没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脱离生活太远了。

三、转变观念,改革现状,将哲学回归生活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哲学学科的特点

哲学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哲学与其它学科不同,更侧重于研究我们应如何从周围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并将这种本质、特点进行辐射与延伸。正是在这个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的归纳演绎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所体现的是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

哲学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哲学始于对问题的思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正是在对问题的思辨中,不断地延续和拓展人们的视野及思维空间;不断地引领人们认知周围事物,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分析解决——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力,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引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思想有多远,哲学的生命就有多远。

哲学学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如果说哲学存在的灵魂是对问题的思辨,那么哲学存在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哲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反过来,人们运用哲学所提供的经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因而,哲学并非高深莫测,它被普遍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

(二)让哲学教学从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生活

基于对哲学特点的认识,我们在哲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突破教室空间的羁绊和教材抽象理论的束缚,从周围生活中提取现实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灵活地、高效地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有清晰的思路、丰富的手段、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化哲学理论,而非空洞地纸上谈兵,这才体现出哲学的特点。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是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决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条条框框,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家长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学生渴求精神的引领和启示。比如,上到“矛盾”一章,学生关心的是友谊和爱情的矛盾,求学的压力、社会压力和内在自由的矛盾,自身能力和目标的矛盾。关于矛盾的含义和属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几乎随时都可以和学生的思想需要密切相关。让学生首先自我剖析其内在心理世界,活生生的问题即可产生,教师亦可有的放矢。其次,是由谁来选择的问题。课堂中能做出选择的不仅只有教师,还有我们的学生,所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准备课上所需的材料、实例。例如我利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他们看到的或听到的与哲学有关的小故事或事例,起初是随便讲,逐渐过渡到和所讲理论相关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讲完后进行点评。这样就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课下收集资料,主动阅读一些报纸、书籍,同时还要主动思考随时从生活中寻找哲学。学生自己所找的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自己的点评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再加之教师的从中引导,不但能很好的激发他们主动接近哲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课程内容讲到量变和质变时,一个学生曾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青蛙,如果把它放在滚烫的开水锅里,它会奋力一跃,而跳出来;如果放在冷水锅内,慢慢加热,水温一点一点升高,开始青蛙毫无察觉,心安理得地呆在里面,不做任何举动,等到水温升到一定程度,它受不了想跃上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跃不上来了,终于丧身锅底。用于比喻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不知廉洁自律,一点一点被腐蚀变节,直到丧命。并用量变质变的关系加以说明,进而警戒大家从小处着手,防止坏习气、坏习惯的形成,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设置一个自由、宽松,人人参与的主旋律,让学生开动脑筋,无拘无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认识和评价,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拓展。

2、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执教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动态模型,它不仅内涵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观理解,还内涵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主观理解。但是,教学内容因学科体系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教育对象也因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教学方法的动态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它本身应该是变化发展的,另一个是他人在套用时不能完全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的经验积累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必要的改变。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自己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在哲学教学中能发挥较好的作用。第一,问题教学法。哲学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论辩问题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使哲学知识自觉地内化为能力,以便于学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激发问题的产生,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观点和材料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呈现给学生,让其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或者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归纳了一种三通道问题解决模式:问题的提出——学生解决模式——教师解决模式——社会解决模式——对比寻找共同点——确定理想模式。如:在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部分内容时,我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与家长因为上网吧查资料晚回家而发生激烈争吵,如何解决?学生提出解决模式:观点大同小异,基本上围绕两点阐述:①家长没必要为这点小事而喋喋不休,甚至大动肝火,况且又没上网吧干坏事,所以应该跟家长据理力争;②家长不信任学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教师提出解决模式:家长应平心静气,找机会和学生谈谈各自的想法,达成共识;通过互联网或报纸等媒体,收集到的实际生活中社会的解决模式:家长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并对自己的不理智举动表示了歉意,学生也明白家长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对比三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家长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比较理想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换位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分析,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贯穿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第二,巧用名人名言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精练优美,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来说明和揭示哲学原理,既能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也可以使教学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思维。

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的论述: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歌德的“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学生面对这些熟悉的名句,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学生在被名人的伟大情怀,高尚的情操感染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中蕴含的哲理。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辩论法、分组讨论法,媒体课件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将学生的“熟知”变成“真知”把哲学理论内化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哲学本身就是方法论,哲学教学属于教育过程,也要遵循因材施教、教无定法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将“哲学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这条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哲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