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职业教育 > 正文

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摘 要:《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本文就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适应卫生人才市场需求,为学生走向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 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成今天的全面综合型。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课程体系中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因此如何在教学上激发情感、诱导思考、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谈谈体会。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详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1.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所有新生均需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要变“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教学应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各种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这种教学观就是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承认学生掌握领会知识是艰苦的脑力活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护基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焕发生命力的神圣殿堂。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3.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如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搬运、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患者常用体位的更换和沟通技巧等。首先布置预习内容,设置模拟情景。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扮演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在扮演过程中,扮演病人或家属角色的学生会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或事先由老师拟定病情,然后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会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最后教师总结评价以达成师生间的共识。“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应变等职业能力。

3.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另外还在每年“12国际护士节”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由于课时、实训场地不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另外,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技能操作上习惯性手法不同,给学生适应当地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需要学校和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习工作交流。

4、加强实训和实习

4.1加快完善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实训室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训练场所,在实训室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方面,一是模拟病区的建设,对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护理实训室应有一定的规模,布局合理,力求接近临床,有传呼系统和中心供氧吸痰系统、护士站、治疗室、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母婴病房、普通病房等基本的功能间,且各功能间的配置也应规范、到位。使学生走进实训室就有一种愉悦感和走进规范病区的真实感。

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必须经过严格的现场训练才能形成。我们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充分的现场教学的学时,而完成现场教学任务必须依靠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完善并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实习、实训的教学功能。

4.2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

利用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模拟病区的新仪器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电动洗胃机、人工呼吸机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另外通过多途径搜集临床上常用的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让学生认识并教会使用,增强学生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或落后于临床的状况,以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1营造人文关怀氛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护理实践中,崇尚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使学生学会爱、尊重、理解、宽容、关心,就必须让她们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精神,要让学生懂得护理操作技能只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帮助患者的手段,要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不仅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把对患者的尊重、关心患者的安全舒适放在第一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做到操作前对患者环境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细致解释;操作中注重患者的反应;操作后评价患者的感受和操作效果,在技能的训练中灌输强化整体护理观念。

在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指标达成,而且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目标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身心备受困扰的患者,首先强调的应是人性的关怀,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也要有仁爱之心、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成为患者可以相托信赖的人。

5.2规范护士专业礼仪,塑造职业形象

现代护理教育注重人文学科理论与护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护士专业礼仪,属于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被大家公认的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既是护理人员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护基课程学习当中,应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始终贯穿护士礼仪规范化要求,这其中包括:容貌服饰美、语言交流美、行为举止美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要从事的护理事业,经过护士礼仪的培训,还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目前正在参加临床实习的学生的整体形象也受到了各实习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广泛好评。

5.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5.3.1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将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在理论及操作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然后提问,最后由教师对教学重点作精炼总结。在病例分析中,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这种讨论能开拓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

5.3.2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很好地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需要。

在护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发现问题。如在技术操作中,将护理程序贯穿其中,要求学生能与患者交流、沟通、自己设计适合每例患者的解释用语,在不违反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如无菌操作原则、查对原则等),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从患者实际需要出发实施操作,并能举一反三(如急救氧气吸入时,既要动作迅速,又要顾及患者的感受)。当学生基本掌握操作原则后,提出问题:如何保持无菌;昏迷病人与清醒病人做口腔护理应注意什么;为男、女病人导尿的异同;如何判断及处理输液反应等。

5.4增强职业意识,锻炼学习意志

5.4.1在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整个理论与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行为和姿态。尽可能让学生产生“临床感”。首先,教师的行为和姿态应符合职业的要求,起垂范作用;其次,通过教育和示范,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行为、良好的姿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站姿、走姿、坐姿 姿势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培养学生注重仪表、温和的举止给病人带来的积极作用,懂得如何给予病人安全、放心、亲切直至信赖的感受。

5.4.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陡坡”,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使学生既感到有压力,又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的不渝意志。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应该是综合能力强,并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见长。上述的能力的形成,必须根植于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抓住护理学的特点,突出教学环节,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施教,以人为本,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护理人才为宗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