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职业教育 > 正文

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基础医学专业设置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教学意义、目标和课程设置,并着重围绕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 人才培养

1 历史回顾

我国开办“基础医学专业”规模有限,历史不长。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建立第四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时, 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2]、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3]和哈尔滨医科大学[4]等成为首批开设并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基础医学专业试办点。2001年,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5]相继开设基础医学专业。

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均为本-硕-博联读八年或九年制,哈尔滨医科大学为本-硕连读七年制,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均为五年制本科。

早在2001年,我们就向学校提出开办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设想,2004年抓住学校转制移交(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的机遇,再次申请获准,并于2005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40名,2006年又有40名学生入校学习。

这些年,尤其是近2年来,我们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实践和实地考察,逐渐形成了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体系。

2 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础医学专业定位

开办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很明确,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思维,适应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惟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重中之重。

2.2 建立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

作为我校新开的本科培养专业,综合分析国内同行建设形势,大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并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迫切而意义深远的大事。

首先,我校医学基础学科有比较好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开办基础医学专业在华南、中南地区还是独我们一家,占有地缘优势。但国内开办这一专业的另外六所学校,都是教育部属综合大学或省建“211工程”学校,其中四家建成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按照名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具有理工与医学相结合特色的研究型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我校迎接挑战,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础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同类院校竞争的重要标志。

其次,基础医学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基础支撑和前沿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医学基础类主干课程、理工主干类以及与科研训练相关的公共课程的建设。这类课程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主干课程。因此夯实、建强这类课程,不仅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对我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同样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换句话说,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事实上是抓住了基础主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对全校课程建设将发挥极大的辐射作用。

第三,基础医学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十分成熟的培养方案。从教学目标来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更需要强化科学研究素质,更需要创造性品质,更需要大学科综合交叉的节点。因此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课题,从新开设的基础医学专业和重新组合构建的四大实验平台(见后)作为突破口,将是十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的路径。

最后,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兄弟院校培养的情况来看,5-7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医学基础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本-硕-博连读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半数成为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我校实际,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是报考我校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来源。

因此,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型培养人才模式,是改善我校医学基础类研究生质量、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2.3国内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按照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各校在加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拓宽理工科基础。主要是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把学生并入其他理工类专业同步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均采用这一做法。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基地班”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模式,把基础医学课“以系统器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重组,编写一套适合于基础医学专业的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和讲义。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系统思维。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各校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时普遍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深入科室实验室,早期进行科研工作训练。

2.4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牵引,在实践中推进基础医学专业的全面建设;通过改革实证,又反过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4.1科学构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修订和完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全面论证并制定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新培养方案要体现出,拓宽理工知识和人文知识,强化科学研究素质,强化创造性品质, 强化大学科综合交叉,强化动物实验操作和基础医学科研过程训练,明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我们提出新开设科技史、科学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创造心理学等系列科学研究素质课程,开设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课程,以及以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跨大学科新课程。

2.4.2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5~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全部达到校级优质精品课程。

2.4.3 加强系列实验技术平台为主的条件建设

按照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等)、形态学、机能学以及细胞培养与免疫学等四大技术平台为主体,进行优化重组,建成系列的研究型综合实验室,并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依据四大技术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并创建系列以研究和设计为主教学实验,新编配套的实验讲义,进一步拓展所有基础学科的研究型教学。

2.4.4 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以创评各类教学名师为契机,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培养,要突出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好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好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提倡PBL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6]。

2.4.5 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以我院和相关学院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为基础,有计划分批次逐步完善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并建立2~3家校外毕业实习基地。

2.4.6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建立配套质量保证体系

把好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把关。要在导师制的实施、学分制的完善、集中科研实习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操作细则。

总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一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必须始终贯彻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全程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仲远、吴金兰、阮晓群等. 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流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3):5-6

2、汪玲、郭慕依、胡锡琪等. 加强基地建设,探索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6):15-16

3、林海燕、马英、陈季强. 教育管理国家基础医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5):27,81

4、程志、沃震钟、曹德品等. 努力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加速培养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 基础医学教育, 2002,4(3):253-255

5、贾雪梅、吕正梅、陈晓蓉. 基础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 解剖学杂志, 2006,29(2):229

6、蔡景一、顾江、李学军等.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方法的效果分析. 医学教育, 2005,12(6):53-55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