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消炎丸对肝功能的损伤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服用中药消炎丸致肝损伤的住院患者17例,对其进行分型评分。结果: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均治愈。结论:中药能致药物性肝病,预后佳,需慎用。
[关键词] 中药消炎丸;药物性肝病;预后
论文联盟
消炎丸是当地妇产科医院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剂型为丸剂,成分为蒲公英、黄芪、黄柏、金果榄等,对妇科炎症,如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有良好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因服用此药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研究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明确诊断为中药消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1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消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7例,均为女性,年龄28~49岁,平均(38.5±10.5)岁,30岁以下3例,占17.6%,31~40岁6例,占35.3%,41~49岁8例,占47.1%。
1.2消炎丸服用方法
17例均因慢性盆腔炎服用消炎丸,每次1丸,每日2次,疗程14 d。
1.3诊断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其他常见肝病,以及发病进展与用药间的“时间吻合性”[1]。本组研究确定,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有明确的服用消炎丸史;通过收集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多方面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检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常见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排除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诊断标准为1997年欧洲Maira标准[2]。
1.4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参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共分为三型: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其判断依据主要是R值。R值=(ALT/ULN)/(ALP/ULN),ULN为正常上限值。R≥5为肝细胞损伤型,5>R>2为混合型,R≤2为胆汁淤积型[1]。
1.5评分标准
采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8分为高度可能,6~8分为可能性大,3~5分为可能,1~2分为不可能,≤1分可除外[1]。
1.6预后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值;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2倍以下;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
2结果
2.1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7例患者中出现乏力15例,食欲差、恶心、腹胀14例,发热3例,皮肤瘙痒5例,皮肤巩膜黄染12例,肝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