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澄城尧头陶瓷以其悠久的烧造历史、丰富的品种和特有的平民气质代表着千年不熄的黄河文化。本文对澄城尧头文化的保护、利用以及开发上做出一些探讨,希望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尧头陶瓷,了解澄城尧头文化,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关键字:澄城尧头窑 民间艺术 遗产保护 文化传播
引言
公元2003年,对于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南侧山区的一个小镇来说是遗憾的一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民窑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澄城尧头窑结束了那曾经的辉煌。自宋代以来燃烧了近千余年的窑火在这一刻熄灭。
一、悠久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尧头镇位于关中东部的澄城县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接邻。通过现存的遗迹推断,历史上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正是以尧头镇为中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原以瓷窑密集为由名为“窑头镇”,后因古圣之“尧”与“窑”同音,而最终将这个被赋予浓厚文化内涵的称谓留传至今。而关于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朝县志,澄城“瓷砂始于唐”。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尧头镇的烧瓷业已发展到兴盛阶段,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三十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由于长期以来这个大型民窑不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从未列入中国陶瓷史。尧头窑场的历史也就无人考证了。值得欣喜的是据当地人称,在现在的挖掘中发现了更早的年号和人名,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虽然这些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由此发现尧头窑历史的古老也可见一斑,同样它在民间艺术的挖掘及考古学的研究中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作为纯正的民间艺术,尧头窑体现了最本源的文化。“秋收不秋收,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流传至今的民谣表达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及尧头陶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尧头窑曾经的辉煌及在历史的演变中所承载的不只是简单的烧制这一工作程序,而已经被人们逐渐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人文精神。
尧头窑的陶瓷以民用粗瓷见长,较同期的官窑产品少了些许的精细与考究。这种来自民间的手工艺人更能随心所欲的表现出最底层百姓生活的淳朴之美。于是粗犷的线条、夸张的造型、酣畅的笔墨行走于泥土与火焰之间,创造出今天这一个个洒脱随意、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简单的容器或量器还不如说它们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朴素生活态度的写照。
初识尧头陶瓷,无论是粗瓷还是青花瓷,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它的朴实与豪放。素有“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美誉的尧头陶瓷以其简洁无华的造型、一黑到底的纯粹、信手勾画的随意给人的直观感受令许多精细彩瓷黯然失色。正如中国画那简明的黑白对比,单纯却不失稳重,富于装饰的纹样吸收了了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诸多艺术元素,或惟妙惟肖,或酣畅淋漓,夸张变形却不娇柔做作,生活中一花一木,憧憬中的一点一滴都从艺人的心中化做一把把刻刀留在了这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尧头陶瓷上。这种心中之美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尧头陶瓷的魅力所在。并且正因为此些尧头窑才有了其独有的文化地位及价值。
二、尧头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
对比往日的辉煌,尧头窑在岁月的磨砺中日渐衰退,昔日的古窑遗址寂寞的长眠于残瓷瓦砾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尽管提供了储备丰厚的矿产资源,却也乏力于这一宝贵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更让人担忧的是尧头陶瓷这种“民间创作”赖以传播和生存的民间艺人的现状正处于一个不容乐观的状态,老一辈艺人渐行渐远,年轻一带青黄不接。如果继续现状,相信不久我们将会从真正意义上失去这可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这一代让流传千年的工艺停止,那么后人对这段文化的记忆就只能凝固在现存的物品之上了。它们将不再延续和增加,结果只有遗憾的失去……
设想如果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的尧头陶瓷就这样消亡,失去的将是一种文化环境,而这种文化环境的所有者并非个人,而是整个民族甚至是世界。
为了不再有更多的遗憾出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让人欣慰的是为了抢救这一独具魅力的尧头窑陶瓷文化,澄城县人民政府及当地文化部门已结合专家意见,实施了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
成立保护小组,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深入技术研究,组织有关各方面管理。
(一)积极征集散落在民间的陶瓷器。
(二)筹建澄城尧头陶瓷博物馆及其辅助设施。
(三)对陶瓷艺人的保护以及对传承发展所做的积极的工作。
(四)对古窑址的保护及阶段性复原。
三、尧头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探讨与对策
我们对尧头陶瓷文化进行挽救,目的是更好的保护。而保护的最终目的又是让这种文化能够得以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尧头窑,了解澄城尧头文化。
(一)明确的目标与准确的定位
为了能使这些保护工作顺利的进行,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恰当的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陶瓷业的发展又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每一件陶瓷艺术品上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历史的印记。如果说越窑的秘色瓷以其高贵稀有而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话,澄城尧头陶瓷则更多的体现的是民间生活,是地道的本土文化的代表。每一件颇具实用价值的器物上都显示出淳朴的平民气质。对于千年植根于这片黄天厚土上的尧头陶瓷来说,这无疑是最让人动容并倍感亲切的亮点。准确的定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众所周知的意大利就是以“旧”为主调,展开宣传并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他们借助陈旧的格调来诉说往日的辉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自身特点来定位,抓住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借“遗产”概念的拓展,让“古代珍品”不再成为博物馆或个人收藏的专利,提升具有审美、教育、研究和反映文化生活特性等多方面价值的文化识别性。
(二)方法与形式
根据明确的目标与准确的定位,就可以打造出相应的建设模式。包括全程的宣传,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及风格,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尧头陶瓷为原点辐射出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带动澄城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以文化的传播带动经济,随着经济的增长来达到保证文化生存的目的,而生存的意义又在于让文化更好的传播。
(1)定位准确及有特色的传播方式
保护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了解的途径不外乎看、听、感受。毋庸质疑首先需要的是宣传的推介,宣传活动应本着遵循发展规划,分阶段、立体化的进行。同时对宣传媒体和形式的选择也应建立在对自身特色的挖掘之上,力求将宣传做实做透。可以以“千年不息”“古陶文化”“原生态特质”为切入点展开宣传。并且强调宣传、传播的趣味性以及与老百姓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量增容(参与式博物馆、自制陶瓷纪念品等),只有特色定位的宣传才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由此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特色博物馆
①专而精、多元化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能够满足大众“看”的需求就非博物馆莫数了。 博物馆是人们为了保护和利用文化、自然遗产而创造出的一种形式。而且随着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博物馆的形式正愈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征集的尧头古陶瓷现状来分析,澄城尧头窑博物馆的建设比较适合定位在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并具有互动及参与性的精品型专题博物馆上。虽然从馆社、藏品等方面无法与许多大型馆相侔,但正如我们熟知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英国的伦敦玩具和模型博物馆等均是口碑效益不错的专题博物馆。合理的利用小而专的特色,对本地区的文化展开具体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尽可能的展示地方特色,张扬个性,力求给观者传递出全面、生动并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信息。小型博物馆还具有便于优化参观效果的特点,更容易为观众营造轻松愉快的参观氛围。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可看性”,好的展示会带给人精神上美的享受,同时再能加入一些演示,甚至还能边“看”边“动手”,观者从中能品尝到一种新的感觉,获得一番新的体验,“交互式”的展示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展品与观众隔阂。“制作性”作为陶瓷类博物馆的特色又正好满足了公众的参与性、用手和心去感受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许对于尧头陶瓷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原汁原味的制作流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陶瓷艺术的制作美感而且可以更容易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多元化的展示不仅能把博物馆与公众联结在一起,还能使观众从中获得一种“内隐记忆”,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②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很重要的一项社会意义,同时又是很好的传播及保护手段。与各类院校及教育机构联合,成为教学基地辅助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开展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陶瓷、历史等)。做到从人入手,从下一代入手,真正作到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
③社会活动
人性化服务也是当今博物馆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强调与社会构建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将以往的关注点从“物”(藏品)上转移到对“人”的关心上。让博物馆主动介入社会,在展示的基础上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说巡展、讲座、学术交流、相关的表演以及培训等。拉近与人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拓展目标接受群,让尧头窑这种文化有机的溶入生活,自然的渗透于观者的感受之中。
(3)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
要完整的了解地道的尧头陶瓷文化,方圆五里的古窑遗址是必看的。只有当你面对那满目苍凉的残垣断壁和参差错落的古旧瓷窑时,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简朴中蕴涵的深邃,感受到深根于黄土的北方文化。窑场作为陶瓷的诞生地带给人们的是更为真切的感受,身临其境地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尧头陶瓷,了解尧头文化,所以对窑址完整的保护和对始建于元代的“窑神庙”的恢复是完善澄城尧头窑整体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
(4)陶瓷产品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产品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技艺的最终体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尧头陶瓷夕日的功能性已不再成为优势,扬长避短,就其文化价值的开发,在民俗文化、地域个性、历史底蕴等方面做文章。通过大力的宣传与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其文化价值与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开发旅游纪念品、精品收藏、复原古陶烧制流程,发展复仿制、定制等各种渠道,把握原生态的特质,避免成为机械复制的工业品。
(5)后继有人
尧头窑陶瓷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创作”在其传播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任何民间手工艺都是靠人来传播和传承的,同样,尧头陶瓷也不例外,它的生存与保护需要解决“人”的问题,脱离了这些手工艺人,技艺就成了最终作品。技术的传承要通过老一辈艺人的传、帮、带来促进新生力量的形成。而目前的手工艺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完全是由于开发保护不善造成的。相信随着宣传、保护以及开发的阶段化、立体化展开“人”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四、展望未来
陶瓷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澄城尧头陶瓷以其悠久的烧造历史、丰富的品种和特有的平民气质代表着千年不熄的黄河文化。但是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对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之上,本文旨在对澄城尧头文化的保护、利用以及开发上做出一些探索,希望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尧头陶瓷,了解澄城尧头文化,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澄城县志》
<2>《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
<3>《澄城尧头陶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请书》
<4>《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