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于漪和欧阳代娜被推为“熏陶感染派”教学风格的代表。他们在教学艺术上体现出共同特点:把教育作为爱的事业;强调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注重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来全面育人;善用熏陶感染的教学艺术等等。但两位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各有不同,别具特色。
关键词 于漪 欧阳代娜 教学艺术
于漪和欧阳代娜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代写论文于漪从教40余年,还多次参加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定工作。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八十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欧阳代娜老师曾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两位老师以其相似的教学风格,被推为“熏陶感染派”的代表。①总揽他们教学的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笔者不揣鄙陋,在此作一浅析。
一、“爱”的事业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于漪、欧阳代娜两位老师在这项艰难的事业上,闯过种种关隘,实践着他们“爱”的誓言。事实上,任何一位成功教师的思想内核里,无不渗透着爱事业,爱学生的教育思想,而在于漪、欧阳代娜两位老师身上,集中表现了这一点。因此,重新认识并学习这种思想,显得尤为必要。
于漪说: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爱,这种爱要达到“入迷”的程度。②她称自己过了三关:③第一关是“难”。于漪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④比如,向学生传授知识,要做到点点滴滴到心头,殊为不易。第二关是“烦”。诸如扫地之类的繁杂事务,于老师都要教学生怎么扫,培养他们讲卫生的习惯和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她说,搞基础教育的教师,事情有千件万件,如果把它穿在育人这个总枢纽上,就“烦”得其所,乐在其中,就会觉得那些平凡的小事情是那么有意义,因为这是在雕塑人的灵魂。⑤第三关是“偏爱”。在教育实践中,一些老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聪明或长得可爱的学生的偏爱。但是,教育需要教师不分性别,不计贫富,不论优劣,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对那些暂时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给予较多的关怀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和意义。于漪曾说过,在教育过程中,自己的感情是要经常接受检验的,“要对全体学生丹心一片真是不容易”⑥。然而她做到了,为教育一位经常打架的女学生,她做了上百次家访;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一位曾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又请回了课堂。她把班级每一个学生都看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而精心雕琢。
欧阳老师认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对祖国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痴情,使她把自己看做一棵树,深深扎根在教育这块沃土之中,把自己比做一块铺路石,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也正是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使她能够潜心钻研,扎实备课,在教学中极具涵养和耐心,具有春雨、春风、春光般的抚育能力和技巧。当然,对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中优秀语言文字、文学的热爱,使他
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更是欧阳老师一贯的追求。她曾说过,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在校时期能热爱语文课”,“毕业之后走向社会,能怀念语文课”。⑦
二、教“文”育人
于漪和欧阳代娜都特别强调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工作的真正价值⑧。
在教“文”育人的方式上,于老师主张要善于缘文释道,代写毕业论文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比如,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育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都是将教育与做人相统一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同样强调“教文育人”思想的欧阳老师,重视通过文学因素的教育来达到这一目的。她注重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注重思想感情因素的教育,运用健康正确、积极的思想观点来陶冶学生;注重用美育观点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真、善、美标准的掌握,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高尚文明的心理素质。关于这一点,欧阳老师提出的“写作教学的美育原则”,做了具体阐述:⑨
写作教学中的美育思想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应从正面教育人手,培养学生能形成一种健康、热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并以这种感情作为自己生活的基调去认识生活,把握生活。任何倘能如此,我们的功德就是无量的了。因为这不仅是在教会学生作文,而且还是教会了他们做人。帮助与指导年青一代去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仍然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对此不能回避,也不能推诿。当然我们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是机械生硬的教条主义的方式,但我们心中的远大目标始终是不能偏离,更不应忘却的。只有打好基础,完成这项基本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年青一代在风浪中不迷航,在挫折中不灰心,在困境中斗志昂扬。
三、全面育人
在强调全面育人,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上,于漪和欧阳代娜有着共识。他们认为语文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里的素质,包括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等;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读、写、听、说的真本领;这里的智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等。“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二者有机和谐统一,教学就能获得综合效应,学生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培养。”⑩
欧阳代娜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她说,语文教学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进行思想教育都融汇在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欣赏之中,并将之形象地称为“一勺烩”、“一锅出”。(12)在实施步骤上,欧阳老师在她的“中学语文教学分两步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整体改革实验中提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材料(即选文篇章)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与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使学生具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应以系统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课本,并配有一定数量的三社会科学的论著及传统文化知识,组成文学课、社弟会文化课和写作课三大系列,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期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即高层次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以便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于漪老师常说: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12)即注重能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代写硕士论文于漪的育人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等方面提出的。在这个目标体系里,既包含了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提出的学生语文能力、思想素质、文化修养方面“可能的”目标,又包含了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设计的“人”的形象,即“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都从多方面起育人作用,具有多重功能。例如于漪在《晋祠》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口述祖国的名胜古迹,而且在速度和表达上做了要求。学生从上海的小刀会讲到西藏的布达拉宫,从杭州的西子湖谈到长白山的天池,思想集中,兴趣浓厚。安排此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以下方面获得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启发,扩展视野;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第二个环节,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的“晋祠”条目,并与课文对照比较,找出异同。其目的是: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听和写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检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等。这就是于老师全面育人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于漪提出要循序渐进。她说:实现培养目标的阶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一个一个阶梯上,循序渐进,重点突出。(13)相对于欧阳代娜,于漪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等来安排科学的序列。同时注重将这一序列渗透、贯彻于一课一时,一点一滴中。教学中,她采用“攻其一点”的策略,保证“一课一得”;运用“串珠成链”的方法,将学生点滴所得的知识最终系统化。
四、“熏陶感染”
不论是教“文”育人,还是全面育人,语文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着鲜明的特点,熏陶感染就是其中之一。以春风化雨、点滴人土的方式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塑造,避免生硬的灌输和教条的说教,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
于漪和欧阳代娜都非常重视熏陶感染教学艺术的运用。于漪认为熏陶感染是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她在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循循善诱的巧妙手法,把学生的思维引人特定的课堂氛围和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使学生赏心悦目,受到感染。欧阳代娜注重运用文学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语言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他说:“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既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深层次的‘美’的篇章,又不能由教师那里得到足够生动、激情的教学以教会学生学会理解和掌握思想境界的‘美’,就不可能获得好的语文教育。”(11)
两位老师对学生熏陶感染的形式各有特色,可以说“五岳之美,各异其秀”。于漪注重以情感人,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医学论文创设生动的情境等教学技巧和手段,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欧阳代娜注重以美感人,通过挖掘文本自身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形成于漪课堂教学感染力的因素主要为教学激情、创设情境和激发爱憎。关于教学激情,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受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人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受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和社会主义满腔热情满腔爱,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忠贞不二的信念。”(15)于漪的这些话道出了教学激情的本质特征——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她教《周总理,您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她“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为了创设情境,于漪采用了“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巧引”通过诗文,借助线条图像,运用连锁式发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美读”,即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人情、入境、会心。例如于老师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采用了“四读”法:一读,体会感情基调;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和领悟。在这四读过程中,学生对总理的思念、悼念之情不断浓厚起来。“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的讲述。于漪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象“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主旋律一出现,就会把人的心抓住,把感情‘吊’起来,欲罢不能。”(16)于漪的做法是:在关键词句上“情讲”,在重要场景上“情讲”。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总之,“情讲”要选准“动情点”。“趣溢”,在课堂教学中,于漪对一些貌似无“趣”可讲,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能够深入其中,揭示文字掩盖着的“趣”,例如,通过让学生把诗人的文字白描变成线条白描,再现人物音容笑貌,动作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激发爱憎是于漪课堂教学感染力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备课时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课堂上她饱含激情,一颦、一笑、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掀动着学生感情的潮汐。
欧阳代娜引导学生挖掘语文课文内在固有的美,这些美主要表现为主题的美,思路与结构的美,题材的美,语言的美,表达手法的美等等。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揭示作品的主题美,欧阳老师的经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来提示主题的美;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烘托作品主题的美;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来突出主题的美;通过人物关系对比来表达主题的美;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来领会主题的美。如何欣赏作品中题材的美,欧阳老师总结的方法是:从人物内心的感情活动来理解题材深层次的美,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潜台词的深意;从事物的历史发展的比较中发掘文章题材的美;在事物发展的挫折、迂回与低潮中寻找文章题材的美等等。
总结于漪、欧阳代娜教学艺术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他们崇高的信念和深厚的爱心,正是这份信念和爱心,他们才一如既往,奋斗在教育战线上,钻研教学,不断创新,这是他们教学艺术产生的保障。其二是对教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对教育“育人”真谛的把握,于漪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不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17),这种认识和把握是他们教学艺术产生的核心。其三是对语文学科文道关系的辩证认识,两位老师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文道统一”的思想,并实现了美为道生、道陈情,美自情生,情寓道的理想境界,这是他们教学艺术产生的关键。
注释:
①(12)武玉鹏:《名师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291页。
②阎萍等主编:《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l页。
③④⑤⑥(15)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7、77页。
⑦⑩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6页。
⑧(13)(17)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5、709页。
⑨(11)(14)欧阳代娜等著:《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9、109页。
(16)腾英超:《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