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科学 > 艺术理论 > 正文

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设计

摘要:纤维艺术是集纤维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代写论文 纤维艺术品以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朴素韵味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情感需要,它和其他种类的室内装饰物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纤维艺术品已渗透到建筑与事内环境设计的各个方面,它主要是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表达现代设计观念和现代人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纤维艺术;室内环境没计;纤维艺术品

纤维艺术集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它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纤维艺术包括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造型语言的作品。

1 纤维艺术的质感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纤维艺术品是表现质感与制造质感的物品,它不论在视觉或触觉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视觉魅力。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选用非常广泛,几乎各类纺织纤维都可适用。采用不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采用不同结构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质感。质感是由物体特有的色彩、光泽、形态、纹理、冷暖、粗细、软硬和透明度等等众多属性所构成。构成的属性多样,组合的方式繁复,质感也就会变化无穷。同时,质感又是属于视觉与触觉共同感知的材料特质,材质与质感互为表里,各种材质都借着质感来显露其真貌,并透过质感来表达材质的特性。室内的纤维装饰品透过触觉感官而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软硬、粗细、冷热等。同时建立在视觉感知的记忆中,唤起人们对物象不同的心理知觉,分辨出质感的特性。现代纤维艺术是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主要表现为对纤维这种材质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传统的纤维艺术作品,主要以天然纤维为制作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丝、毛、麻、棉等。现代纤维艺术所用的材料,已经突破传统的限制。这里的“纤维”不再只是棉、麻、毛、棕、藤等传统的纤维材料,还包括化学纤维和经纬编织的软硬质材料以及所有的线状材料,甚至一些金属纤维也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如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从对绘画性的追求中超越出来,开始注重于表现材质本身的美、纤维材料的自然形态、丰富的肌理、不同纤维材料之间刚与柔、直与曲、杂与纯、明与暗、轻与重的对比以及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纤维艺术历来被称为编与织的艺术。缂织是传统纤维艺术主要的工艺。但现代纤维艺术的工艺手法已经无法尽数了,例如编织、环结、缠绕、缝缀、拼贴以及染、绘、喷、印等等¨。许多艺术家还将科学技术引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美国艺术家辛西亚的《奔流》、《湖雨》利用电脑织机为创作工具,使用三层经线的方式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在织物的肌理和结构方面展现了无尽的想象力,不同种类和色彩的线叠加与覆盖,产生了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多层次的微妙的变化。还有不少艺术家,利用现成品来创作,也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动人效果。例如现代纤维艺术的先行者——美国资深艺术家雷诺女士,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纽约联合国大楼设计制作的巨型纤维艺术作品《白色飘动纤维》。这件艺术品从该大楼室内6m左右见方的屋顶向下垂直悬挂了无数条白色纤维,这一束束的纤维随着微微轻风摆动,既轻盈又宽厚,既单纯又含蓄,它揭示了一种朦胧和内含旋律状态的美的境界。这些作品通过挖掘并利用材质本身的美并使之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寻常装饰之美无法企及的艺术境界。

2 纤维艺术的雕塑性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与传统纤维艺术相比。现代纤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雕塑性。传统的纤维艺术如地毯、壁挂、缂丝等作品,代写毕业论文 主要是平面作品。自上世纪60年代起,纤维艺术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直至出现完全空问化的三维作品“软雕塑”~一具有柔韧性和弹性的雕塑。一些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考虑更多的是作品整体的空间态势所带来的装饰性。波兰艺术家阿巴康诺维兹的作品《红色的阿巴康》是壁挂走向雕塑,走向空问的里程碑式作品。向前锐进的尖角与其后饱满深厚的卵圆形,形成强烈的对比,像一股抑制不住的激情勃然喷发。1992~1993年间施慧[2]创作了以《巢》为代表的作品,她将化好的纸浆浇淋在呈扇形展开的竹片上,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效果。循着这条思路,她作品的空间更加广泛了,她创造出《缠》、《链》的系列作品。除纸浆、竹、木外,又使用了麻纤维。在《柱》里,她开始追求作品的一种向上伸展的效果。如果说,以上这些作品在室外空问更能给人以神奇、新鲜的视觉感受的话,她的《结》和《框》系列作品,则营造出来室内空间的一种奇诡、神秘、尘封的效果,它们给人的是有关一个遥远年代的遐想,同时又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当代幻影[2]。施慧的一系列的创作打破了画种的界限,将新的材料艺术以及过程的艺术引入雕塑领域,扩大了雕塑的边界,这种积极的努力对于改变雕塑的架上思维,打破封闭状态,开拓视野,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寻求雕塑的发展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纤维艺术品与建筑的结合

纤维艺术品作为一种象征温暖、柔和、亲切的符号,在与建筑结合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大约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问,现代纤维艺术品开始被建筑师运用于被认为是冷漠、缺乏情感的建筑中。70年代出版的《超越手工艺:现代纤维艺术》和《纤维艺术:主流》两本书中就明确的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品在建筑空间与各种公共空间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品已渗透到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各个方面,已经进入现代人的家庭中,通过与其他室内装饰材料的有机组合,相互照应,用它的造型、质感及排列组合,点缀并强化了室内装饰的艺术效果。它主要是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表达现代设计观念和现代人的生活情趣,同时柔合了现代装饰的造型、色彩,并且考虑与墙面、室内环境、空间的关系。纤维艺术品能够增添空问艺术美感的效果,易于创造富于“人情味”的自然空问,从而缓和建筑和室内空间的生硬感,起到柔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建筑与室内空问的色彩,给人以舒适和谐、实用完美的感受[3]。由于纤维材料的特殊属性,纤维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温馨、亲和、舒适等综合享受,加之其从造型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题材到文化内涵都有非常广阔的表现空问,因而发展十分迅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整体设计与居室的装饰中。纤维艺术品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能够点缀空间、丰富环境、表现文化,而且能够与建筑内部空问的色彩、照明、材质建立起一种有机的整体,使人性化的艺术气息与建筑空问相互融合,从而使建筑内部的环境得到一种温馨幽雅的艺术境界,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性空间。纤维艺术与建筑越来越紧密的结合,促使一些艺术家考虑在作品整体的空问态势所带来的装饰效果。

4 现代纤维艺术品与其他室内装饰材料的有机组合

建筑的室外空间与室内环境同样重要。为充分享受良好状态和隐私的需求,人们对居室的舒适度要求不断增长。壁挂和软雕等纤维艺术作为室内装饰品,代写硕士论文 在欧美及发达国家的应用相当广泛。人们视毛织壁挂与油画、钢琴等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将其放在室内装饰与陈设的重要位置。它们分别以毛、棉、麻、丝为原料,或数种软质材料混用,以纺织、缠绕、环结、缝缀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和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克林卡姆为美国西雅图双树套房宾馆设计的空问织物是“软雕塑”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尺寸巨大,布满了整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问。巨大的向不同方向伸展具有不同弧度的曲面,让人们的在视线随着曲面和线条而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一份放松的感受。雷诺阿的《秋自然的垂落》也是这样的一幅作品。在国内的宾馆、饭店、高级住宅已越来越多采用织物、墙布来美化居室。采用织物装饰墙面,织物本身的厚度及视觉厚度附于墙上,给人们增添一种温暖感,为家居增添华丽气氛E43。?室内环境色彩对室内的空间感度、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埘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的影响,室内环境的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进我们视觉感官的是色彩,而最具有感染力的也是色彩。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好的色彩环境就是这些感觉的理想组合。人们从和谐悦目的色彩中产生美的遐想,化境为情,大大超越了室内的局限。那些可以移动的家具、织物等中等面积的色彩实际上是构成室内环境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各种色调的最基本的因素。在室内环境中最易于变化的小面积色彩,如壁挂、靠垫、摆设品等,往往利用最为突出的强烈色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纤维艺术品已经不断进入王见代人的家庭中,通过与其他室内装饰材料的有机组合,相互照应,用它的光色、造型、质感及排列组合,点缀并强化了室内装饰的艺术效果;并且利用色彩的强弱变化和范围的控制,收到了突出和渲染室内的主调中心和空问层次比例,增添空间艺术美感的效果,给人以豪华气派、舒适和谐、实用完美的感受。

5 结语

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可以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等;技法可以是染、绣、编、结、缠、绕、缝、缀等;形态可以是平面、立体、空间⋯⋯它依托不同的形态,与空问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的视觉、触觉等感知得到更多美的愉悦。一件精美绝伦、品味极高的纤维艺术品,能够建立起更宜人的室内环境氛围。在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纤维艺术品已经正在成为现代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家庭装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雷.纤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乐成.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杨俊申、秦明纤维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