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越剧早期音乐以“田头说唱”形式逐步演变成“落地唱书”。该时期“四工合调”、“哀哀调”,吸收了湖州“三跳”(劝世调)的板式和帮腔衬词形式,开创了“呤哦调”调腔,解决了说唱长本书目的困难,“呤哦调”“起、平、落”的曲式结构,使越剧出现了戏曲调腔的初型也是越剧在孕育发展阶段一次重要变革。
【关 键 词】湖州三跳/呤哦调
【正 文】
一、湖州三跳与呤哦调的关系
越剧发源于绍兴的嵊县一带(春秋时期属于越国地界),清道光年初,群众性歌唱在田头、晒场、纳凉、农闲、自娱自乐、非常活跃。贫苦农民以唱“彩头”沿门卖唱,以当地流行“宣卷调”为主,揉合“牧牛调”、“莲子行”等民间小调。经艺人不断的创造,逐渐形成几种基本曲调,其中有“四工合调”、“哀哀调”,在唱词中加入方言虚字,用以加强曲调的情趣,在曲尾帮唱部分用“四啊啊工合”(“工尺谱”的音名)作为衬字演唱,称之为“四工合调”。
嵊县“四工合调”音乐成分,也有吸收舟山一带“翁州走书、蛟川走书”,及“绍兴莲花落,绍兴“工尺调”等句尾“四合合四工上尺唷嗳”帮唱接调原素。在吸收外地音调,必然要和嵊县本地音乐、方言俚语有关联,因地而变,因时而迁。经艺人在实践中运用,嵊县“四工合调”时期唱调出现以下主要特征:
1.由主唱(领唱)和接调(帮唱)两部分合成,接调、帮腔部分用“四啊啊工合”作为衬字。
2.唱调基本结构为上、下句,一板一眼(2/4拍),用“一唱一帮”,上句,唱腔正词上句落“1”音,下句落“6”音,帮唱一般从正词末字或末二字开唱,曲调舒展流畅,帮唱曲调常数倍于正词的唱腔,旋律节奏紧凑,唱调帮唱部分多次出现。
3.板式变化单调,缺乏起调、落调形式。唱腔音区略高,唱词紧密,特别拖腔部分曲调短暂。经常出现的“四啊四工合”接调帮腔多次反复。
4.“哀哀调”也是产生时间与“四工合调”同期的一种唱书曲调,曲调比较舒展,帮腔中的“哀呀哀呀哀呀”衬词,有模仿哭调的成分,故名。唱腔为上、下句,一板三眼(4/4拍)与一板一眼(2/4拍)两种。两种唱腔上句均落“1”音, 下句落“5”音,其帮唱句由衬词与正词的最后几个字组成,先唱衬词, 后唱正词或重复正词的最后几个字。
5.唱书内容是“福、乐、寿、喜”、“五谷丰登”之类彩头唱词。也有传说故事,家庭伦理,婚姻生活。以说唱为主,没有很多的表演动作,也有“套路”式的唱调体裁,称为“赋子”,即席编唱。演唱方式是无过门的徒歌清唱,随意性很强。
例1:
“四工合调”和“哀哀调”是艺人常用调腔。在“落地唱书”时期,“四工合调”是使用时间较长的一个基本腔调。在唱“路头”状态下,即兴支配说唱,由于缺乏戏曲音乐中散、慢、中、快不同节拍构成的唱腔板式,很难演唱长篇书目,发展到“落地唱书”时期,需要创造一种能表现书目和故事情节的调腔,从根本上解决唱书叙述调腔的大难题。
谱例1:“四工合调”
光绪十年间(1998),嵊县唱书艺人在湖州卖唱,感到当地湖州三跳艺人卖唱时演唱曲调,长短较为自由,帮腔也上也较灵活,曲调比较舒缓,在即兴编唱时,在出现帮腔部分,主唱者可以稍为休息,可以不唱,这对演唱情节有思索、回旋余地。从唱调板式来辨析,湖州三跳有以下特点:
(一)湖州三跳基本调“劝世调”为上、下句,俗称“一唱一打”。“双档劝世调”以两人演唱,一人唱正本词,过门由另外一人唱帮腔取代。
(二)原来“三跳”帮腔是“昂!哩云啊,哩呀么云呵。啷啷里”是湖州丝绸机房工人的民间歌谣发展的曲艺,经广泛流传,讹成“啊!令哦令令哦,依呀拉呀嗳,嗳啊!”[1] 的衬词。
(三)湖州三跳演唱形式分单档、双档两种。单档一人,自己演唱自敲板;双档两人,增加为下手,辅以扁鼓或板鼓、拍板等乐器伴奏,并参与说唱及承担唱腔末尾的帮唱。
湖州三跳板式有:
1.“单板”,是对原唱腔的称谓。
2.“连板”是将唱腔的击乐过门或帮腔删去,将每句唱词规范在两小节唱腔内连唱。唱句上句落“1”音,下句落“6”音,节奏紧凑。
3.“滚板”是将一句唱词压缩在一节内(两拍)。唱腔上句落“2”,下句落“1”音。表现强烈的情绪,或情节高潮处。
4.“快板”是“单档劝世调”的唱法,速度很快,用于情节高潮。“慢板”为上下句,一板三眼(4/4拍)。上句落“6”音。下句落“1”音。似唱似吟,表现悲哀的情绪。
湖州三跳中单板、连板、滚板、慢板唱腔板式,经艺人在嵊县“呤哦调”曲式中运用,结合嵊县方言,以嵊县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来描述,即兴编演。“呤哦调”还吸收嵊县牧歌和“四工合调”的音乐成分,融合而成乡音土调,与原来的湖州三跳音乐、语音截然不同了。
嵊县落地唱书用嵊县方言演唱、嵊县方言语音调值如下表: 调类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调值 523 312 53 22 45 224 5 2
例字 诗 时 史 士 试 事 鸽 舌
但是对艺术形式的变换及群众对艺术形式的欣赏习惯,也不可能一刀切。因湖州三跳“工尺调”属宫调式,而嵊县“四工合调”是角调式,因此,嵊县艺人采用了湖州三跳在接调帮唱部分以“啊格呤哦”作为衬字的。曲调新鲜、观众听了也有回味,受到嵊县人欢迎,被嵊县人称之为“湖调”。杭、嘉、湖一带群众为区别原来的湖州三跳,所以把它定名为“呤哦调”。
1899年,“落地唱书”时期出现了(称之为“湖调”的旋律)新的基本调——“呤哦调”,“是一个属‘起、平、落’结构,五声性宫调式,骨架音6—3—5, 曲调突出三度音和旋法”。[2] 这是越剧在孕育发展阶段一次重要变革。
二、“呤哦调”的调性和特色
嵊县“呤哦调”产生。由于板腔结构有了变化,有慢调、快调、哭调调腔,改变了演唱长篇书目的困难,出现了“过去三本文书一夜唱完、如今是一本文书三日唱”。体现了“改唱”湖州三跳的优越性。
“呤哦调”则因衬词中有“呤哦呤呤哦”,故名。唱腔为上、下句,一板一眼(2/4拍),也常见二上一下、一上二下的“凤点头”句式,有一句一帮,两句一帮,多句一帮等多种。也有前后两句帮。主唱和帮腔由两部分组成,分上、下句、接调帮唱转句三种腔句。这三种腔句的功能在演唱中有不同的表现:
1.上、下句是曲调旋律主体,是表现书目内容的叙述性主要调腔句,可以一上一下演唱,也可在连续唱几个上句后接一个下句,也有一个上句接几个下句,也可反复演唱。
2.接调帮腔部分可根据动作表演,过门间长短需要而延长,根据演员台上演唱变化,音乐接调帮唱腔节奏可以大幅伸延。
3.转句是转换调腔,用于主唱与接唱帮腔衍接,在唱段开始或者末尾,起着“起调”和“落调”的作用。以“啊格呤哦”作为衬字,节奏可延长。
例2:
“呤哦调”由于演唱风格及曲调上的差异,又有“呤哦北调”和“呤哦南调”之分(以剡溪为界),两派之间因活动范围不同,艺术上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在唱调上就分成“呤哦北调”及“呤哦南调”两大支脉。都以“呤哦”帮唱,有些剧目相同,表现形式也相同,所不同者,只曲调上有所差异。
“呤哦北调”基本沿用“三跳”曲调,继承“呤嗄调”的成分较多,因为他们大多在平原区及半山区活动,地理及生产环境直接影响到音乐风格。在旋律上比较平稳、抒情。帮腔上则增多了一些新的品种;表现感情上、气质上也比较稳健、朴实。说唱性强。“呤哦北调”为嵊县北部艺人演唱曲调,有“呤哦北调中板”、“呤哦北调慢板·哭调”、“呤哦北调中板·钱塘调”等唱腔。“呤哦北调中板”唱腔为上、下句,一板一眼(2/4拍),上句落“3”音,下句落“1”音, 结束时上下句均落“6”音,下句带帮腔。
例3:
“呤哦南调”沿用“三跳”曲调,受当地民间音乐及地理、生产环境影响,在感情气质上要比北调来得粗犷、健爽、高亢。因为南乡处于半山区及山区。它反映在曲调上,则是用音较高,帮腔稍短,字位较紧,句腔之间断音较多。因此,当地群众称为[喊风调],是嵊县南部艺人在“呤哦调”基础上的再创造。有“呤哦南调·高喊风调”、“呤哦南调·平喊风调”两种,唱腔结构有四句体,上下句体两种,都是一板一眼(2/4拍)。“呤哦南调·高喊风调”、四句唱腔落音分别为“5、2、3、1”,最后一句有帮腔。上下句唱腔上句均落音自由,如“3、5”等音,下句落“6”音。
“呤哦南调”继承“呤嗄调”的成分较少,保留“四工合调”的因素较多,受山乡牧歌的影响较深,曲调爽朗明快,歌唱性强。
谱例3:“呤哦北调”
谱例4:“呤哦南调”
例4:
“呤哦调”时期产生“呤哦北调”和“呤哦南调”,民间有“南腔北调”之说,在唱腔和音乐有“南俗北雅”之区别。两个内涵相应性的唱调,在曲调、板式、表现力都比以前丰富了。“呤哦调”初步具有戏曲音乐程式“起、平、落”结构,正是民间说唱音乐衍变、派生为戏剧的重要条件,是越剧发展历史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为越剧“正调”、“四工调”、“尺调”产生奠定了基础。
“呤哦调”是“落地唱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曲调,流行时间长,形式也比较完整。对越剧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浙江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资料(第三辑)[C].1982,(6).
[2] 嵊县政协史资料委员会.越剧溯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