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视唱练耳课作为基本乐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这门课学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音乐素质修养。“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 键 词:高师 视唱练耳教学 实践 因材施教 时代适应
从视唱鼻祖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对唱名和记谱的初步理论统一,到今天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运用的不断探索,视唱练耳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在这漫长的年代中,它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留下大量传世的书籍和资料,而是在一步一步坚实缓慢地发展着。它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走进音乐殿堂的捷径,同时也为普及和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当今的音乐教育已经将视唱练耳列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社会也在不同的层面加大了对它的重视程度。但它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的表演学科,它的深远意义并不在于朝夕变化的文化潮流。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旨在为音乐的传播提供更方便、统一的条件以建立更通俗易懂的音乐媒介。高师音乐教育,这个培养下一代音乐教育中坚的教育体系,在视教育为未来的时代,是任重道远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担负着更为深远的责任。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让这门学科与时代相适应,是墨守成规延续旧的教育模式,还是脱胎换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现代化接轨的高等音乐教育应该懂得与时俱进,而视唱练耳教学更应遵循这个原则,针对现行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进行根本意义上的改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分析视唱练耳教学现状,总结改革原因
一、社会需求转变
“古之善学者必先知所止,知所止然后可以渐进”。曾几何时,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找到了工作的“铁饭碗”,而无数家长和孩子的梦想就是要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让他们觉得今后的日子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从1996年开始的大范围扩招和社会办学的不断完善,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考试成绩平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这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由原先的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变成了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资格证书、奖励证书,甚至需接受面试淘汰的选拔了。音乐的高等教育,虽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了那么大的冲击,但是原先单纯的只要进入艺术院校就有可能当上大学教师,或者仍可在艺术学校教授自己专业的想法,已经变成了奢望。尤其是高师音乐毕业生,中小学校成了最热门的地方,甚至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幼儿园作为事业发展的开端。不难看出,择业门槛的降低反映了人才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优胜劣汰的原则体现的适者生存在高师毕业生中得到了完全反馈。高师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地,而社会对全面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学生的需求取代了原先的专业突出优先录取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师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视唱练耳课,正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课,它涉及了乐理、声乐、钢琴、和声、欣赏等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原先高师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视唱练耳课,并不是主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单一、枯燥的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今后所面临的就业需求,所以,改革在所难免。
二、陈旧的教学体系需要转变
高师视唱练耳课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其教学变成被动、繁琐的模式。首先,授课对象没有针对性。大多数高师视唱教学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人数基本超过30人,甚至更多。而对于教学对象,基本没有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区分,这就使学生出现了程度参差不齐的局面。鉴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积累对视唱练耳学科所起的作用,学生在高校学习视唱练耳阶段基本上不会有突破性的质的飞跃。这就使能力基础差的学生与条件素质高的学生在课堂反馈上有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相形见绌,对课程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因材施教、分门别类的规划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其次,教学模式老化使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日新月异,但除了少数院校的视唱练耳课运用外,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老的钢琴、黑板模式,除了听琴声,就是随琴唱,教学的内容也是延续旧的教学套路,没有更标新立异的实践改革。厌烦是许多学生深感学习无趣的导火线。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变革中寻求发展,更新内容,才是学科持续性的根本保证。
最后,缺乏时代感的学习内容。如果说当今乐坛上占主导潮流的是古典音乐的话,那么会有很多年轻人说“不”。大街小巷每天耳闻目染的都是流行音乐,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都有着不小的迷恋。如果我们抛去几十年前对所谓“靡靡之音”的偏见,用进步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发展的话,我们就更应该懂得积极利用一项已经普及的音乐成果,在原先的谱例中加入一些青少年已经十分熟悉的流行乐曲,并利用这种熟练,让他们更好地领略旋律、节奏、和声之间的关系,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需要改进
首先,缺少课堂辅助媒介。奥尔夫的教学,有各式乐器为辅助;达尔克罗兹的音乐课,有体态律动的自由。我们的课程有什么可以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而成主动的驾驭呢?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接受老师的教授,对于错误的东西,也是听从老师建议加以改善。对于一门对个人能力水平要求极高的学科,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能否找到一些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实践的媒介,以获得自我改善、自我指导,应该是一项有着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其次,教学条件相对弱势。 相对于其他学科大量辅助性教学指导教材和各种渠道的同步性教学环境的改进,视唱练耳学科在高师教育中所获得的待遇是远远不能满足它本身的需求的。我们知道,要想拥有敏感的音乐耳,必须经过几百万、几千万次标准乐音的锤炼,要有系统的完善的指导方法。而高师音乐教育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乐器——钢琴,大都没有接受定时的调律或者由于钢琴质量的问题会频繁跑律,以至于学生上课时没有得到标准的音感概念,造成错误的音乐听觉。二是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大都是“东拼西凑”,没有适合自己的统一的教材,视唱内容偏多,理论分析偏少,这使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盲目性,缺少科学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知识滞待。三是由于视唱练耳课程形成学科建设经历的时间较短,许多担任高师视唱教育的教师并非视唱练耳专业。非专业教师在教授视唱课程时,在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课程要求的严谨性上会或多或少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的。
综合各方面因素确立改革方法
通过分析高师视唱教学现存的问题,将改革方法预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高师视唱教学必须有固定、统一教材,使教师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材也应体现出师范专业的特色,将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合理搭配运用。使学生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为今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应尽快普及多媒体视唱教学,使教与学充分融合,提高效率。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最明显地体现在计算机应用的飞跃上,音乐教育这个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也不可能将这种进步置之度外。计算机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运用中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经被许多教育者所推崇,笔者看过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论文,其中详尽地阐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正是解决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效率偏低的最有效方法。
二、实践是检验和促进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
通过参加中小学课程实践,让学生体验相应的教学环境、理清知识结构,从而提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建立系统的教学构想。许多外国高等教育(如美国、英国)对于入学学生的门槛限定很松,对于完成学业的时间也没有过多的严格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你完成了相对的学分,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学位证书。这样,就使许多人在社会实践以后,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而他们对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也是不可比拟的。中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便直接进入高等学府,在大学学习的阶段,也不能真正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所以很多人都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才开始后悔当初没有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外,高师大多数实习都被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这个时候,学生的课程基本都已经结束,当在实习中遇到了问题想补救的时候,却有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之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曾经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明确了音乐实践对于音乐师范生的深刻意义,那么在未形成不良的结果前,就让他们及早体会学习的目的和含义,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深入到教学的前沿,使有效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课堂教学增加试讲成分,使学生知识结构的优缺点提前显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治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早面对一些问题。教学相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学生在扮演教师角色的时候,一样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理清知识结构的整体思路。最重要的是,这些进步,如果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效果也会极大地高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
三、从专业角度分类教学
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同一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抓住他们的共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一堂中小学音乐课程需要范唱、钢琴伴奏、指挥、对学生音准节奏的纠正、基础知识的教授、作品特点讲解等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高师学生针对一堂课便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发挥他们的优势,就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进行的训练。钢琴专业学生有整体优越性,对于他们的教学,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视唱、和声进行、曲式分析、即兴创作、移调训练以及音乐风格欣赏要有明显的侧重。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没有钢琴学生过硬的音乐听觉,但是却大多有很强的固定音感,因此对于纠正音准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相对于范唱、钢琴伴奏却是他们最大的难题,所以,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应着重训练他们正确的发音视唱、自弹自唱,以及简单和声进行规律的强化,以适应中小学教学要求。民乐专业学生音高概念大都倾向于首调简谱,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恰恰也是首调唱名,相对来说容易融合。除了与西洋乐器学生一样的弱势外,对于和声与曲式也是他们比较尴尬的课题。增加他们的和声音感,锻炼他们即兴伴奏的能力是在完成基本发音视唱训练后的重要训练部分。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教师的反映是基本功较差。究其原因,多数声乐学生学习声乐的时间较短,音乐的原始积累较少,这一点远不如器乐学生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次对音高的储存量。所以,他们对听音、识谱和视唱有很大的困难,虽然有甜美的音色衬托,却缺少迅速的音高反应,这也成为教学的最大障碍。对于他们的视唱教学除了最基本的钢伴、基础音乐知识的训练外,应着重方法训练,让他们对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熟练掌握,面对新课题时知道如何备课、如何提前准备,有的放矢地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最佳姿态面对工作需求。
四、规范学分考级制度
建立标准的视唱考级制度,规定各年级所必须取得的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明确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钢琴、声乐大范围的考级要求,加上社会经济效益的驱使,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之作为平时练习的重点。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这两种优势只能展现教师的基本技能,但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相长与沟通。目前,在一些音乐院校,已经设立了视唱练耳的考级制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还没有涉足此领域的实践,学生也没有意识到此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在无形中荒废了提高音乐技能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宝贵时间。建立系统的考级标准,明确规定各学期学生需要达到的级别要求,严格与学分挂钩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保障。
音乐自古就是人们所崇尚的学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是对音乐的最高评价。今天的音乐已不再是局限于礼乐制度的附属品,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周代的春官到如今发展完善的音乐专业院校,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年代。我们常说化民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优质的教学、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培养造就优秀学生的关键。所以对于师范类音乐教育,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而视唱练耳课是音乐的基础学科,它培养人的基本音乐素质,提高人们认识、解析音乐的能力,要保证这门学科的持续、优质发展,就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和发展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才会在塑造音乐灵魂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