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的高师和声学教学方法,使和声学走出“纯理论”的教 学模式,以绚丽的音响空间营造“多彩”的和声教学。
关键词: 高师和声学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学教学在“纯理论”的状态下繁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走出低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和声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和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和声学教学体系。
一、和声学教学滞后的原因
199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当时参加学习的共有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师近40人。在和声学的学习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基础和声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因此在深入学习和声时力不从心。反思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和声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分析高师和声学教学,其滞后原因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众多的和声学教学中,多数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讲解为主:粉笔—黑板—谱例。尤其近几年来,高师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和声学教学以大课为主,每班大约40人至60人,教师只能在课后改作业,类似于数学改题。由于人数太多,课时有限,无法面对面进行修改,学生很少听到和声习题的音响。学生做作业时也是纸上谈兵,“机械操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做作业一定要弹奏,但学生能真正弹奏的却屈指可数。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和声教学多数院校为一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弹奏,又因为学生在和声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有的甚至对和弦的构成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对于该课程的定位,我的理解是:和声学属于基本理论的技能性操作课。但实际授课中,由于各种原因(课时内容、计划等),和声学课程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强调声部进行的规律性,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等,已成为和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一个本来充满着由多声部音乐学习而带来丰富音响的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由于和声学教学缺少音响感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对和声语汇的了解,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2.教材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相距甚远。高师和声学教材几经编写,原有的键盘和声习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部和声写作。在内容编写中“换汤不换药”,脱离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定目标。当前和声学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于高师特点的教材却寥寥无几,许多教材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内容的更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声学课程怎样培养这种能力,是教材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歌曲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和声教材内容对键盘和声习题的减少,使多数学生伴奏水平以及多声部音响概念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理念,加强和声课的建设
对167份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示“喜欢”和声课程的占54%,“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占46%;认为和声学“很有用”的占51%,认为“没有用”或“有一点用”的占49%;学习和声后能否为歌曲写作或弹奏和声声部及伴奏问题时,“可以”的占42%,“不会”或“有点难”的占58%;能否独立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回答“能分析”的占34%,“不会”或“能分析一点”占66%。这是对一所国内著名的音乐学院各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做的随机调查,由此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基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和声学教学已经感到“四面楚歌”。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对高师和声学课程作适当的改革,我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培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实现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接受和声学的学习。
我们浏览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或许对我们的和声教学也有些启示。
古 代 教 育 模 式
现 代 教 育 模 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哪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教育模式中看到,都有一个围绕“学”而形成的“动感”因素:如基本教育过程中的“思—行”、“对话—辩论”、“应用”、“思—辩—行”、“发现”、“反馈矫正”、“激励”、“兴趣—发展”、“变换”等。古今的教育过程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接受信息,才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长期采用大班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上,建立起学生的“信息快车”,以便获取更大的知识量。
2、强调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泰奥多尔·杜布瓦在他的《理论与实践和声教程》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许多和声教本中,某些著作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但却没有一部著作能全面地满足人们有权对这类著作寄予的期望。它们或是偏于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实践方面,或是其构思方式既不能使艺术灵感也不能使音乐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和声学教学恰恰也忽视了和声实践这一和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声课几乎成了“数学课”,学生埋头于“四部和声”的写作中,苦思冥想地为声部的正确进行而小心翼翼的避免着“平行五、八度”的出现。当然传统的和声写法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键盘和声的运用上,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 “流动”可听的和声进行,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进行键盘和声练习,就必须具备钢琴演奏、视唱练耳等方面的知识。键盘和声题的增加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题,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钢琴体进行练习,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再将这些练习织体化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在布置作业时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为编配、选择、练习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创新意识。和声学的教学必须从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和声学丰富多彩、多声部经典音响、纵向思维的本来面目。采用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讲解副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和声的连接中,可以用正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的连接为参照,让学生自己完成副三和弦的连接。在讲属七和弦的转位进入三和弦时,可参照正三和弦第一转位的跳进方式进行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效果甚好;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经过学生思考动手学到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深刻的多。
在一些内容较相似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备课、讲课,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授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分析研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和声课程的作业检查也是和声学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作业检查分为两个方面:(1)四部和声写作的作业检查,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讲析改错;(2)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的作业检查,抽查部分学生在课堂弹奏键盘和声题,包括自己编配的伴奏,这样做可使学生在键盘和声的训练中,逐渐消化课堂讲解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起来,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4、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计算机MIDI技术、多媒体系统进行音乐教学,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MIDI音乐制作方面已初见成效,但运用于教学还有待开发和研究。但是,可以预测,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对于改变音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产生一场“革命”。
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书写、弹奏的局限,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学生很难形成音响上的听觉联想,有时近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形成和声的思维习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或制作CAI课件进行和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响与视谱同步,学生对和声序列的听觉训练将会有极大地提高,经过分析对比、听辨,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使学生从抽象的和声理论、谱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生动的视听、音乐谱例、画面来感受和声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师和声学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改革,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必将会出现一个可喜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 孙维权 《人民音乐》2001年第四期
②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 钱正钧 《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③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 [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④教育模式 查有梁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7月出版
⑤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