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必要选择。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首先应把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再次,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 改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使长期左右我们教学实践、束缚我们教改手脚的一些观念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英语教学也与其它学科和专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扬弃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言技能实践课的特色,发挥其传授知识、培养语言认知能力和语用能力的作用,帮助学生以娴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武装自己,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贡献力量,这是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仅据自己的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所得略述拙见,以就教方家。
一、把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们的本质工作就是抓紧每一堂课的50分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英语的语群句意;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猜词悟意的能力、推理归纳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学会自学英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的方法:改变以往教学中从泛读到精读全部由老师包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把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学到每单元的课文阅读时,我会先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给学生,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再根据每篇文章的长短,规定时间。在阅读前,给学生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让他们明确阅读任务,带着问题去阅读,培养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在学生领会了课文主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再按精读的教学步骤,要求他们再次对课文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猜词悟意的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并根据课文设计出判断正误的练习题和紧扣课文内容的反馈填空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或口头复述文中主要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归纳出文章的重要语言点、语言模式,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言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最后,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话题”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交流情感,从而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正确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或设置“虚拟社会”组织学生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扮演角色,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去体验文章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对与同一话题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资料、语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接触,做到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和“浸入情感”学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学生往往由于英语不好,不肯开口,现在纯熟的、半生不熟的、半英半汉的英语在课堂上陆续出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火朝天,我允许他们在这一环节中自由走动、组合、发言。我由昔日的“teacher”变成了今天的“helper,只是微笑着站在一旁,或点头、或耸肩,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单词仅用口型或者肢体语言予以提醒。事实证明,笔者这一教学方法是可行的。
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他们心与心的体验,感知语言的情感,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们在语言的运用上有质的飞跃,而且使他们进一步丰富对自己、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开放、坦诚,更加善于表达自己。
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感到,许多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不甚明确,好像英语阅读训练是为了考试设置的一个教学项目,甚至认为英语阅读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不愿意在阅读方面多花时间,即使做了阅读,也是马马虎虎。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实践中,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领悟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文化阅历,其目的是改善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另外,笔者还注意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喜欢用手或笔指着文章句子读;有的则爱咬文嚼字、边读边查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去分析,速度很慢,等别人读完了全篇,他还不知文章所云;还有的学生“回视”现象很严重。所谓“回视”现象就是指在阅读时,眼睛老往回看,重复读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意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比如,为了扩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笔者摸索出一种单词记忆法,我把它称为“母鸡下蛋法”,教给学生一个中心词,然后利用前缀、后缀、合成、派生等构词方式扩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另外教授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关系、具体语境及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推断一个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猜词悟意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直接阅读、直接理解课文的能力,我还教授学生根据意群阅读、工字形阅读、扫读、寻读、速读等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改掉那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量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信息。
三、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英语的教学课时有限,仅靠课内时间是不可能学好一门外语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试图包揽一切,要学会画龙点睛。课堂上示范引路,课外给学生留出一块“自留地”去开垦、收获,这样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课外空间,促使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翻字典,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熟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学生势必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笔者在选择读物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力求多种多样,比如评论、小说、简讯、新闻报道等;第三,所选读物的内容力求广泛,比如经济、教育、新闻、社会热点、旅游、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风云人物等,以上两点可以照顾各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所选材料必须新颖、内容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读起来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增强学好阅读的信心;第五,所选材料必须语言质朴、生动、引人入胜,让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学生的多读多练以及老师的多方面指导,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我督促,持之以恒,认真总结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古德曼,转引自刘蕴秋:《仅浅谈阅读的动力与外语阅读教学》,《国外外语教学,1998. 2.
2、李观仪:《提高质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外语界》1995.1.
3、王风英:《交际法原则在外语高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国外外语教学》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