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题】课堂教学
【正 文】
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便不难看出隐藏在上述两类课堂现象背后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满足于浅显的实用!这种状况真让人担忧。
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点想法,希望能够对于上述现象的蔓延多少能起点阻挡作用。
一、课堂教学形式——必求“得意忘形”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对于这类课堂教学形式,有人把它形象地比作“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同样,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对此有人说成是“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
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页教学、模拟教学等。“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的定位是必须“意”而不是“形”,应该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时要实现“得意忘形”的理想结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次登上“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几个台阶。如知识的传授,应依次经历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避虚就实”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等教学实践中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氛围吗?难道说学生在常规课中安静、认真地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吗?其实对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在于表面形式的“活”与“死”,而在于它到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什么有益的东西。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的营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在各类比赛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常规课堂中,则由于控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真正能够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同样不多。因此笔者认为,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真谛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在于是“活”还是“死”,而应该在于是“实”还是“虚”。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学生自身个性得到发展,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是虚的。而学生若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既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因素为自己所用,那就是实的。
课堂教学时要做到避虚就实,必须既在宽容中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向与社会相协调的正确方向发展;又在控制中引入鼓励,实现学生潜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就应该注意以下两个角度:一是允许学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不能无原则地放纵,须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二是在引导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也鼓励学生在不违反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价值判断体系。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而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则看到教师一般采用讲解策略,也就是教师往往运用如下课堂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内容: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透视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其中存在着这样的思维: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情感型的教师一般采用讲解策略效果就比较好,因为他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能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效果优于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教学策略;相反,理智型的教师则宜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情感等感染力,相互影响效果优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不忘记教育教学的灵魂理念——教书育人,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克服课堂教育教学中的浮躁现象,以助学生真正有所发展,回归课堂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