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题】外国教育
【正 文】 近十几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向传统的认知一元性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完整的多元智能,但是每个人也显示出不同的认知特征。在过去,教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在其他方面也可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色甚至是某种过人的天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教师应尽可能地启迪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样才不会在将来造成社会的人力资源浪费。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s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书中认为,智能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的语言,由于人们处于多元文化社会,这些智能会受到每个人所接受的文化的影响。并且他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真正的能力应表现为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8项智能,分别是:①语言智能;②逻辑——数理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身体——运动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我认识潜能;⑧自然观察者智能。
20世纪中后期,学习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联合美国国家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启动了一项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致力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跨世纪计划——“2061计划”,从此开始了美国的第2次课程改革。美国国家科学院也于1996年初推出了《国家教育课程标准》,对“所谓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作出了十分具体的构想,也为美国教育系统规划出把这种构想变成现实所采取的具体路线。”(《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美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美国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针对少数精英;课程设置不仅以有选择的、系统的知识为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激发学习者的新思维。基础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这种转变也必然反映到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上来。
美国自1996年后编制的教材全都是符合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教材,如《Biology--The web of Life》《Biology--Visualizing Life》等。这一系列教科书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也同样注意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强弱之分,因此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就要兼顾到这8项智能的锻炼。美国高中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就注意到了学生多项智能的发展,尤其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多的是如何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1998年版的美国高中生物教科书《Biology--The Web of Life》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就综合考虑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单从活动的选择上来说,每章内容都会设计4个方面的活动,分别是发现(Discover It! )、试一试(Do It! )、想一想(Think About It! )、调查探究(Investigate It! )。同国内高中教材所设计的活动相比,虽然这些活动从篇幅上来说比较短小,可是它蕴涵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基本生物技能的训练,在锻炼各种生物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智能。
1 语言智能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可以用语言进行沟通。语言是人类用来交往和沟通的一种很重要的工具。语言智能表现为4种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只有锻炼学生的这4种能力,才可以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记忆、分析、解决问题并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认可。
虽然“听”这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但在美国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教科书的可读性,尤其是教科书活动的设计更是如此。只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当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沉浸于教科书所营造的一个个生动的“生物世界”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而动手操作各种活动,自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一本教科书中所设置的“观察蚂蚁”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生物学活动。在进行活动之前学生翻开教科书首先阅读到的是这样的一段文字:“所有的生物知识都是以寻求与大千世界有关问题的答案开始的。例如,想象你在得克萨斯州平原的中央看到一大群红色的昆虫,你蹲下来仔细地看一看,你将会看到什么呢?有两只大的和一些小的蚂蚁,还有一些类似沙砾的卵。你的观察使你产生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些蚂蚁在干什么?它们是在建造什么吗?它们正在捕食吗?为什么这两只蚂蚁要比其他的大呢?”短短的一段话描绘了一幅自然的景象,并且是学生在生活中所会碰到的,将学生的生活与生物学习联系起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死的书本知识与变化万象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即将进行的生物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且这几句话又点出了学习生物学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关注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和学习生物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认真观察;同时还指点学生观察不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还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观察。活动设计的编写处处都显示出教科书的可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种基本能力只有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此教科书所设计的活动注意引导学生要去听取别人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用完整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语言智能。很多教科书在活动的最后都有类似“写一写”的部分。教科书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写作情境,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个故事、一篇诗歌或者是一段对自然的描绘,通过这个步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例如,在“观察蚂蚁”这个活动中,教科书所安排的“写一写”内容是:“想象一下,你作为一个人,又是社会的一员,会针对大体积的生物的威胁作出反应。写一篇描述你的感觉和反应的故事。”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阅读各方面的材料,收集有用的信息。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会分析材料,并从中获得有用的资料。资料的收集不只是通过阅读,还要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一过程也同时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最后,还需要将自己的观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甚至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建议,通过这个步骤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当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又锻炼了自己“说”的能力;当学生热情洋溢地完成这个活动之后,每个人的语言智能都会得到提高。
2 逻辑——数理智能
很多人认为,生物的学习只需简单的机械记忆就可以学好了,不需要认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学习生物学同样需要学生具有逻辑和计算的能力,美国高中生物教科书在活动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
逻辑——数理智能的构成包含多种要素:运算、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归纳演绎和推理、对模型和关系的辨别等。这种智能的核心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教科书中,“做一做”注意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让他们知道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而学会分析问题,知道探究过程很重要的是要能够根据现象作出假设,然后再去验证假设,从而能够解决所碰到的真正的问题。并且最终将某个具体过程转变成“抽象符号”,甚至通过抽象的公式表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或者由学生持续观察某种生物或现象,最终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如,在某教科书中的“免疫系统”一章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安排了一个“构建个人健康日志”的“做一做”的活动。此活动的设计如下:
案例
活动目的:通过构建个人健康日志可以检测自身健康习惯状态。
活动步骤:(1)阅读下表中行为列表: 注意自身免疫系统
平衡且健康的膳食
常常锻炼,注意休息
定期刷牙、洗澡或淋浴
保持家居环境卫生
不接触香烟、毒品和酒
性行为节制
接种疫苗防病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你是通过哪种方法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的?
(2)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在纸上写下你维持免疫系统健康的每一个行为。
(3)一周后,联系你的记录归纳出你的行为习惯。
分析:(1)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认为你这一周内的行为习惯健康吗?
(2)将记录纸夹好放在你的日记中,继续记录你的行为习惯。
演绎和归纳是逻辑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这个活动通过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记录,使学生学会如何从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掌握好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记录自己一天中的行为。当1周时间结束后,学生还要对所归纳出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从而改正不健康的行为习惯。由于1周的观察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得出接近真实的结果,因此在活动的最后设计了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这一步,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
又如,某教科书在“进化理论”这一章中设计一个“种群数量减少速度有多快?”的“做一做”活动。
目的:你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种群数量减少只受遗传漂变的影响所需要的时间。
步骤:(1)假设南美的热带雨林中的一个种群现存数目为200。这个种群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
(2)计算该种群10年后的种群大小。
(3)画出你的结果。以种群数目为y轴(垂直方向),时间为x轴(水平方向)。
分析:(1)种群数目降至100以下需要多长时间?
(2)描述你的图表。你会怎样描述种群的减少?
(3)数目为200的原始种群与数目为100的种群相比,遗传变异性有什么不同?
(4)瓶颈现象会怎样影响种群?
在很多人的眼中,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所安排的活动就应该是一些实验操作,其实在教科书中安排活动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试图通过所给出的数字关系让学生来解释现象的活动,培养了逻辑方法中最常见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并且活动的编排不是希望学生一步就能攀到高峰,而是逐渐增加难度。首先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换成直观的线形图,便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在现象中辨认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通过直观认识来进行对比思维,最终归纳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还要让他们经历日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让他们更多地运用已有的知识,逐步建立起知识和生活及社会间的联系,表现出生物知识的实际价值,从描述单一的变化到比较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区别,最后得出瓶颈现象影响种群的规律,要求学生针对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规律来。将逻辑——数理智能和语言智能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智能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其他能智能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 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加德纳后来补充进来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是生物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项智能。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院设计师。
生物世界丰富多彩,观察的内容也很丰富。教科书应该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引导他们观察。此教科书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注意安排了各式各样的图片,并且这些图片都与活动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最终使新习得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在所有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都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能够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往往会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减少学生观察的盲目性,防止走马观花。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的热情,所有的发现活动都会提供给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的生物情境,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形象的直观现象,分析感性的材料,最终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美国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无时无刻不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每一次的观察都明确指出了目的和观察所要达到的程度,使学生有的放矢。但是如果仅仅将自然观察者智能认为是观察自然现象就比较局限了,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识别模型的能力也是自然观察者的技能之一。对于生物学来说,建立各种各样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如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模型、叶片结构模型等。例如,在“制作噬菌体模型”的活动中介绍了一个通过使用牙签、管子、绳子、透明塑料食品袋制作噬菌体模型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来建立结构模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整个生物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要创设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学习,敏锐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自己分析问题,形成个人独特的思想。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学习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最终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习得终身学习的技能。
4 其他智能
美国高中生物教科书所设计的各种活动,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智能。例如,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就考虑到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具有准确、灵活的动作,需要全身各器官的协调运动。因此这些教科书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到了在实验步骤中加强对学生动作的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科书所设计的各类合作活动中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要使学习任务能够完成,必须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从各方面收集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在表达自己小组观点的时候,需要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沟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学生的各种智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要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兼顾到学生各种智能的锻炼。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