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题】教材研究
【正 文】
2004年9月,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课试验教材走进了上海市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较,在理念和体系、栏目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重大的改革,新教材所强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新教材所设计的学习训练园地、操作平台、相关链接、知识窗、想一想、经济(政治)观察、实践与探究七个板块都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新理念使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有了前提和保障。
具体讲,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传递、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
哲学家波兰尼曾提出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前者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符号表达的知识,后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在以往的老教材中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新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主观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所获得。而教材的这种改变将直接引起学习观的转变,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新教材中的操作平台,所提出的问题多数是引而不发,使学生在讨论或争论中联系社会中的实际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出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教材的设计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走出了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困难。而教材要成为“学材”,首先就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而新教材就提供了一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基础。如算算家庭经济帐、探索商家取胜的法宝等问题的设计就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交流、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去主动掌握最基本的理论。
第三,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尊重教师对教材的能动性。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再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资源。因此,新教材中通过七个板块的设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同一节课的内容可有不同的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了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解读新教材不难看出,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当然离不开教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归纳了以下五点:
1.开发与优化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随着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改革,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大大增强了,但它毕竟是一门学科,总有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对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要在遵照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和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教材二度开发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首先做减法,减去学科内容中偏、难、繁的内容,减去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可以读懂的内容,相信学生有自学的能力。然后再做加法,增加与其他学科相融的知识,增加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学生可操作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变为“学材”。如我在讲授高二政治常识的“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一课的时候,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一节,我首先对教材做减法,抓住教学重点,即法制建设基本要求的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十六个字的重要性。最后各小组以辩论、小品表演的方式进行了交流。
2.引入探究性学习,呈现课堂亮点的策略
探究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入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课堂亮点。
政治课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教师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如在“操作平台”“观察与思考”等栏目里设计了许多发散性的问题,但并没有在教材中给出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要学会提问题的艺术,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比如在《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反映了不同国度的两位老人不同的消费观。同学们对此争议很大,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两位老人在消费观念上会有如此差异?(2)在我国现阶段,更应鼓励哪一种消费观?为什么?进而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找出自己和父母之间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探讨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就把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延伸出去,也许学生不能将问题回答得很完整,但他们已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认识外界事物和实验的基本方法,甚至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使两代人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去探讨如何使家庭消费更加合理,这实际上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吗?
3.平等的、情感优化的教学策略
政治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对教材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较少,因此作为政治课的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养成,强调师生间的精神沟通,教师和学生不是把对方看作占有、改变的对象,而是与我讨论话题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关系,二者通过合作达成一种默契。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比如在讲“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探究作业,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利用节假日将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制成了PPT或网页,如超市存包的不规范,襄阳路服饰市场的假货为啥屡禁不止等等。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对有关材料进行加工,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为此向学生提供了因特网上的相关网站和网址,在课上还进行了优秀作业的交流与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很乐于参与,有很高的积极性。实际上在这样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教学过程中,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思考究竟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背景。
4.促进学生间互动与合作的策略
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意味着要形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倡导一种合作的文化和环境,倡导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关怀、互助与磋商,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人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勇气,使其共享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超越。而互动教学策略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使合作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能以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对方,同时自己也受对方影响。而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我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呐喊助威,为学生的交流讨论穿针引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交流空间。如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像“名牌消费是不是违背了艰苦奋斗”“有钱就一定幸福吗”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平等地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来,而得出的结论又往往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之间的讨论包括有组织和自发的讨论,都可以使其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彼此相容、启发提高的交往关系,以智慧活动的深入为最大的乐趣,从而形成了互补性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将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巨大力量。
5.采用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以考试和分数来衡量所有学生,注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最终分数的评判者,而学生始终处于被测试、被评价的被动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失败者心理。忽视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功能,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就是学生由于害怕失败而沉默不语。而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要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去发现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如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就采用了“学分制”。每节课前的时政演讲、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以及不定期的书面作业都是学生可以获得分数的途径,一个学期累计分满分为100分。这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个方面来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去质疑、去调查、去探究、去合作,引导学生不但学好,还要“好学”和“会学”。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评价,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潜能和特长。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方面的情感体验、教师知识传递过程的认真倾听以及课后探究活动的延伸这三个方面去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改变老教材中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教学策略的探寻也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