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学科教育 > 正文

语文教学活动的课外延伸探系析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的、成系统的开展符合学生语言素质发展阶段的活动,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变“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变“范文”为“例子”,使语文教学走出教材,与课外衔接起来,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课堂,联系生活

众所周知,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地把语文看作一种纯技术训练。其结果是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远离生活,没有实际用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最容易感触顿生,情思激荡。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及时捕捉、回味和积累这些“感受点”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抓住文中能激发感情的诱导物,辐射开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发掘原有的生活体验,捕捉已有的生活感受,并加以放大,诉诸笔端。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我是这样进行问题设计的:谈谈作者是写一个怎样关于“爱”的故事?翠翠的哭是小说精彩之处,通过哭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怎样理解翠翠突然的哭?翠翠对祖父的爱和在梦中的爱有何特点?爷爷和天保的爱有同样的特点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爱”吗?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感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每个人物的爱:他们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爱,而且爱得那么认真,但爱得都有点无奈,有点寂寞,有点凄凉。这本身就是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最自然、最本真的思想感情流露。这种最自然、最本真情感的流露就是最优美、最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联系到现实生活思考,感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不能相互理解的“爱”太多了,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鳏居的父亲或寡居的母亲的爱等等。甚至有些学生正经历着、感受着这样的爱。通过讨论,同学们受到启发,他们打开话匣,畅说欲言,谈论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关于“爱”的故事,进而产生了要表达出来的欲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会产生亲切感、新鲜感、实战感。可见教材仅相当于一个例子,一把钥匙,课外生活才是获得知识的沃土,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

二、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事实上,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贴近学生,引导他们灵活多样地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多观察、多思考,积累新鲜材料,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个个专项写作训练。如学习汪曾祺的《萝卜》时,我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在饶有兴趣地铺叙各种各样的萝卜,津津有味地介绍萝卜的各种吃法时所体现出的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执着的民族情结。进而联系生活,让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因为地域不同,民俗不同,吃法也就不一样实例。同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白菜,有的说豆腐,有的说香菇,有的说汉族和回族杀鸡的方式也不一样等等。于是通过周末查资料、走访、实地考察,写出了不少清新质朴的状物小品。

三、以文为本,拓展视野

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努力拓展阅读视野、全面丰富阅读积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应把课文作为“引子”,注重辐射性的阅读引导,把学生的视线从课文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生活空间,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为专题阅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比如教学《迢迢牵牛星》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蕴,这里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重新演绎,咏唱的却是男女被一水相隔,双方“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男女一水间隔而引起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的感伤,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诗中表现了人的一生甚或人间普遍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梦雨诗话》说:“‘一水间’可望不可即,此距离最妙;远则邈不可见,近则略无美感。‘盈盈一水’遂成阻隔两情之象征;‘不得语’谓眺望亦是一种语言。”

由此引发开去,让学生回顾所学所读的诗文,还有哪些诗文具有“一水间”的意蕴。学生有的说《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哀怨动人;有的说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男女双方之间,“蓬山”就是难以逾越的间隔物;有的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的说焦仲卿和刘兰芝;有的说陆游和唐婉……由于课堂上的点拔,学生对这一类诗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要比直接推荐阅读书目更能引起学生的的探求欲望。

四、艺术诱导,提高赏析能力

音乐、电影、电视、小说、曲艺、美术等艺术,不但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激发向上的力量。有诗云“不知何处吹萧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见,艺术感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1)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优美的乐曲与文章相配合,能够烘托出浓厚的艺术氛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联想的空间,让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得到更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在朗读《孔雀东南飞》的某些片段时,我选择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的音乐主旋律。这首曲子低沉而委婉,缓慢而缠绵,抒情意味很浓。在乐曲中加上有感情的朗读,营造出一种追魄摄魄的悲剧气氛。同学们在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中感动着、思考着、享受着。欣赏与学习融合,创造与愉悦交织。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各自浮现着不同的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的鲜活形象,文学的再创活动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影视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剧的直观美感会激发学生反过来对文字描述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先看碟片,再进行授课,以达到少讲、乃至以看代讲的效果。由于学生看电视精神专注,感情到位,思想活跃,加之教师点拔启发,一般问题很容易解决。有些动作性强,对话频繁的作品,我就试着让学生自己排练短剧。如在教学《项链》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表演玛蒂尔德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在表演中,他们不仅对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还按照各自的观念、视角加入了自己不同的人生体悟。如当玛蒂尔德听到那挂项链是假的时,他们的处理就各不相同:一组是:玛蒂尔德抱头大哭,呼天抢地,悲恸地呼告“天哪, 我的青春,我的十年辛劳啊!” 一组是:玛蒂尔德沉默了一会,坦然地说:“谢谢你 ,亲爱的,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叫自食其力,什么叫人格尊严!”然后礼貌地和佛莱思节夫人分手。一组是:玛蒂尔德先是惊讶地瞪着眼、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然后她哭了,她感谢佛莱思节夫人说出了真相,并要向她索回属于自己的35500法郎。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阅读的多样性,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获得创造的快乐。

(3)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在语文课上引用美术艺术,除了想给学生以艺术熏陶外,很多时候是给他们一个才艺展示的机会。在中专生中,不乏能跳会弹,能歌会画的人才。我们应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风景谈》课后有一道作业:学习课文的写法,描绘一幅“风景画”, 画面上要有人的活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按要求画一幅画,并在画幅旁题字,题字要求是:表达自己看法、想法或感受的议论文字。结果,确实有不少学生绘出了文图兼美的画幅。古诗文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范例很多,在教学中我鼓励他们把言简意赅,内蕴丰厚的古诗词,用形象表达出来。这样,诗画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对诗词的讲解。如根据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画一幅淳厚朴实的民俗画;根据杜甫的“无动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画一幅广阔肃煞的秋景图;根据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一幅雄奇险要的如画江山图;根据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画一幅凄婉缠绵的离人伤别图等。这样诗画相配,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曲赋所描绘的意、所表达的感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之,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因此,也要求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紧贴现代生活,把教材作为一个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把语文教学活动向更深更广处延伸,把文学和生活拉到零距离,在师生合作中探求更广阔的知识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5年第二期《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蒋成禹

2、《中学语文》2005年第四期《母题与意蕴》方智范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