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人类体会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人的人格、认知、态度、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只有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放在音乐教学的第一位,才突出音乐教学的人性化倾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情感教学
1.音乐的本质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并生动地表现着人类的情感,音乐也不例外。她通过旋律及节奏的重复、变化、再现来展现其魅力,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音乐的本质特征就是抒情,可以是一首乐曲或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也可以是某种乐思的概括;或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和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而音乐教育则是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她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来达到陶冶人的心灵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可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在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广、有着完美人格魅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必要性
情感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情感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感教育则是情感教学与情感培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教育活动过程。有效的情感教学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着教育的枢纽作用。当代学生正面临着知识转型期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而情感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善于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而且能使之在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中经得起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另外,情感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发挥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情绪乐观、性格豁达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品德完善的重要条件。
2.1情感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审美性、情感性,可以实现人对自身的完美塑造。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所特有的、艺术化了的人类情感。作为人类思想意志的表达,它以音乐艺术特有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这种情感具有易感性,容易在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一个与之相通的交汇点。情感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特别重要,如果只用纯技能知识性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那种以“视唱带教学”、“乐理带教学”的做法,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畏惧情绪。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年龄层次、心理、知识结构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获得情感的体验,产生情感呼应,兴趣得到提高,音乐知识逐步得到积累,他们的认识、评价、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锻炼,能寻找适合于自己的音乐去聆听,音乐审美修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学生们通过对美好乐曲产生的听觉,借助于歌词引起强烈的、自发的情感体验,回引发与自身相关的联想与想象,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关注,通过自我调整、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达到内化美育的目标,最后形成稳定的审美情趣。
3.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合情感教学
3.1 教师亲身示范,以情动人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和处理好每首乐曲、歌曲的情感基调,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抓住了情感教育,就是把握住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要亲身示范,对学生以情来感染,用感情充沛的音乐教学语言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师生间的情感,诱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民歌《茉莉花》时,教师应充满感情地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哼唱旋律,探究其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民歌的情感特点及地方风格,这样一来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具有“样板”的效应,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2,创造条件,引人入情
要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对创作者的生活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个性特征、艺术风格、艺术追求等有一个全面轮廓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对其进行鉴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有关音乐家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观看绘画、图片及音像资料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入情”,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基调,全身心投入作品的情感之中。比如《天涯歌女》一曲,它描写了一个贫困的北方少女流浪至江南,为了生存被迫投身到一个小歌舞班中以卖唱为生饱受人间的欺凌,被日本汉奸污辱,叫唱什么就得唱什么。在进行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影像片段,把学生带到抗日战争时期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氛围中,再现歌曲内容所表达的气氛和情景,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这首歌所抒发的情感。情感体验。再比如歌曲《长江之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放映记录片《话说长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宏观地看到长江曲折蜿蜒 、跌荡起伏 、一泻千里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的气概,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
3.3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一种对艺术的审美再造活动,在欣赏实践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根据欣赏对象所提供的形象内容和情感性质进行“再造”,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凭自己的文化素养去印证和生发作品对象,并对其进行加工、补充和延伸,从而使对象成为自己的对象。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情感体验都有不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在尊重原作情感、内容的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创造性的情感表达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理解和领悟作品的情感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并将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和热情交融其中,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比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可以让同学们讨论各自家乡过年时的风俗,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老百姓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这样一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无限广阔、自由的发展。
3.4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德国的一位美学家姚斯说:“人的审美活动,不管是创作性的还是接受性的,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国家统治,还是神权政治,都无法强迫我欣赏或拒斥意见美的艺术品,都无法命令我按照规定的意义去读一件文学作品。因为不管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幅画的意义都必须听凭读者或欣赏者内在的自由来评判,这种自由是无法转让的。”在音乐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多元化理解和对音乐情感审美的质疑态度。
3.5注重对名作的欣赏学习
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都凝结着创作者及表演者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鉴赏音乐名作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方法。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名作的欣赏,会使学生体验、领悟不同类型的情感。特别是对那些表现了人类美好情感的音乐作品的反复鉴赏、深刻讲解,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亲人等美好情感。比如《我的祖国》中用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等不同音色的乐器,描绘出祖国美丽的风光、动人的民俗,在欢快中抒发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革命练习曲》却是以高度提炼而集中的音乐语言,倾吐了祖国沦亡之后的无比激愤、悲痛欲绝的感情。而《我爱你,中国》、《美丽草原我的家》、《长江之歌》等作品则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会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公仆赞》等众口传唱的作品以其明快抒情的旋律、昂扬向上的主题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不但能塑造人而且具有鼓舞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情感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4.结语
一方面,情感是兴趣、信心、理想的结晶,是推动教学艺术的动力,学生受到教师的情绪、情感的感染,会对学习音乐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和信心。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呈现,直接影响着、乃至最终决定着学习的客观效果。另一方面,情感是音乐的生命,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教学,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调动多种技术手段,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共鸣的亢奋心态之中。教师要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之间、人曲之间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通过这样,让学生抓住音乐艺术形象,使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同时,得到情感的体验,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对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复杂的情感都有所体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社会的积极情感,使他们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顽强拼博的精神。
参考资料:
[1]苏建.培养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J]中国音乐教育,2000(9)
[2]孙志梅.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
[3]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俞人豪著.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5]王昌盛,李保彤主编.中外名曲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