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说,人际交往既是彼此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又是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堂课最终实现的虽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但其实现的手段却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由此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人际交往的关系是否和谐。
现代教育提出要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所依赖的课堂应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即实现师生人际交往的课堂。而要实现师生人际交往,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前提。
为什么呢?因为师生间情感的强度和积极性变化反映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作为一种动力系统就决定着师生间心理互动的形式及其角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的结果。教师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品格;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靠近教师,从而主动的接近教师,提高与教师交往的机率,缩小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得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人际交往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变师生关系存在客观的心理位差。
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着“学”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受一定社会形态下社会关系的制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单一个“受”字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使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位差。更何况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管理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置于半依赖的境地,这种情况尤以集体教学的情景为甚。总之,教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不仅在客观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且持久的交往机会,而且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特征带有“先天”的心理位差。
“尊师爱生”可谓千年古训,很少遭到人们质疑。甚至教师被塑造成楷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这种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对教师从教和学生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学生师云亦云和为师是从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为何不可以是“尊生爱师”呢?因为在现代教育活动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仅靠教师对学生的支配和管理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位差就有可能加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被动地位,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心理位差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密切心理联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师生间在心理上一旦产生较大的距离,教师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因此,教育的价值内涵和人文旨趣都可以蕴含在师生关系之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中国素来有尊师的传统,荀子首先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到同样高的地位,并明确提出“师道尊严”。在儒家思想中,教师被塑造成楷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这种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对教师从教和学生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学生师云亦云和为师是从的负面影响,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掌握学生特点,无疑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仍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多种变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了解、理解学生的各科特点和变化,并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优良素质。综合各方面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能力素质。
1、科学文化素质
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一本书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后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良好的道德素质
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
3、良好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还得看教师的能力素质。
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住各种变化的脉博,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一些能力:(1)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各种影响具有教育加工的能力;(3)具有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4)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更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三 、组织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练好了教师的基本功,还应在课堂组织上狠下工夫。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在主体与主导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以为提几个问题,作几个习题便是学生主体。一堂课,形式单调,学生尚且朦胧欲睡,打不起精神,又何来兴趣回答问题,又何来兴趣听课,师生人际交往更是谈之不上。所以课堂形式的活泼多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其中,完成与教师的交流。我是一名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我喜欢采用提问、讨论、表演、师生评比、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
四、保持积极的交往和导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历来许多教师曲解了他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甚至不敢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将这种气氛带进课堂。讲台上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则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噤若寒蝉,又谈什么和谐师生关系呢?又哪里来的师生交往呢?
有研究表明:学生们喜欢的未来教师形象是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是不可能人人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更是一种美,这才是最永恒的美。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讲究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五、改变评价原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往往在自由而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形成,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少年来,“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深蒂固,深深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所以教师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学生们也怕自己的答案教师的不符合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课堂上一片沉默,交流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所以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而是加以引导,使学生敢想会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六、正确对待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
一堂和谐生动的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