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文主义”在美国新闻学界受到关注,它表面上是对现实工商业、新闻专业主义专制语境的一种回应和反弹,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它实际上是为目前美国新闻政治实践服务的。“人文主义”应该是全球新闻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语词,但语词的同一性掩盖的往往是概念的相异性,表现在新闻业务操作上则会出现不同的新闻人文关注,乃至引起冲突。所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新闻界应该辩证的看待各种语境下的“人文主义”,警惕其后的霸权主义,努力促进全球范围的新闻传播站在同一立场为人类普遍福祉谋利益。
关键词 人文主义 语境 诠释
“Humanism” is being emphasized in journalism in America.It is ostensibly the reaction to the autocracy of the realistic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journalism specialization,But actually it serves for the politic practice of the journalism in America .”Humanism” is supposed to be a word acknowledged by the worldwild journalism,But the uniform of the “word” usually cover the difference of its meaning,which will give rise to different humanism concern even result in conflict in the journalism practice.so under the global circumstances,We should analyse dialectically various kind of “humanism” from different circumstances,Be cautious about the supremacy behind it and make efforts to urge the global journalism to stand at the same position and to serve for the whole human’ profit.
在美国新闻教育界,“人文主义”正受到关注:他们有的将“人文主义”作为与“专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提出,如WILLIAN.WU认为,新闻客观、自由等专业原则已经忽视了对人的关怀,使得新闻成为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纯技术存在(他在“21世纪新闻传播峰会”汕头大学分会期间的一次发言);有的从新闻教育与文学的关系的渊源上提出,如JAMES W.CAREY认为:“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等等。”(《新闻教育错在哪》)当然,就新闻专业主义的弊端及新闻教育的起源这些角度来提出“人文主义”,有其合理性,其运用得当会给新闻业输入新鲜的血液,纠正目前新闻业界的一些弊端。但其实稍稍识理点的人都知道,美国新闻学界”人文主义”的提出使用的是”障眼法”,它掩盖了”人文主义”出笼的另一缘起,即直接地说是美国的9.11事件,间接地说是美国的价值中心意识。然而,这一表面看去并不怎么高明的手段却好像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它甚至得到一些华人学者的回应,如李欧凡在肯定JAMES.W.CAREY的观点的基础上:“卡莱的论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意义的社会学科……”,进一步指出,“媒体从文字、印刷逐渐向視觉和网络的转变,“不只为新闻也为整个社会帶來前所未闻也难以想像的影响。這一個影响所造成的就是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危机 。”(《新闻不等于传媒》)当然,李先生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观点的,其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他却由于忽视了卡莱人文主义提出的复杂背景而无意中强化美国式“人文主义”的正确性。因此,基于“人文主义”出笼的背景的复杂性及其语意的模糊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辩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新闻学者在提倡“人文主义”时必须对其加以批判的再诠释,否则,会带来概念的混乱和操作的冲突。 本文旨在对美国新闻界“人文主义”关怀提出的背景作一番全景式的描述,以期引起读者在全球语境下对“人文主义”进行深度解读。
一 “人文主义”提出的背景
工商业背景:现代新闻的产生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在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越来越为一种工业化、图像化、流水线作业形态,越来越偏向于经济效益的单极发展。在这样一种语境下,与新闻专业理念相对应的一些传统操守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如正义、道德、民主、批判等。这样一来,社会中那些色情、暴力、猎奇、刺激等凡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成了新闻的“座上宾”,而传统操守却成了“阶下囚”。作为纯粹经济手段的新闻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漠视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新闻中“恶”因子正死灰复燃,而“善”的因子却正渐行渐远。政治背景:美国新闻媒体自由传统不仅受到商业的“软”挤压,更受到了政治的“硬”挤压。这种挤压在美国近几年发动的几次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战争”中表现得尢为突出。其中,9.11“战争中,美国政府对新闻的压制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美国政府甚至专门成立了发布假新闻的中心,以混淆视听,配合战略的需要。而主流媒体也是亦步亦趋,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更绝的是,美国政府利用”国家利益中心“的幌子压制不同的声音,把与政府不同的意见甚至宣判为“卖国”。在这样的“标签高压”之下,主流媒体更是噤若寒蝉了,新闻自由的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背景:民族主义历来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美利坚民族确实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民族:这里有着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有着最科学的民主政治制度,有着引领世界潮流的精神文化等等。生活在这样富有国度享受着现代财富的“单面向”(马尔库塞语)的人根本不需要媒体对现行制度作太多的批判。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的自信、自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批判更显得多余,“自由、客观”的呼声更成为一种不协调的噪音。在国家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他们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狠狠打击那些敢于与自己为敌的“恐怖分子”、“邪恶轴心”。在这样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媒体必须为自己民族主义的呼声造势在必行,必须维护自己的”人文”的趋势成为必然.
在以上背景的压力之下,新闻的“自由”理念已经奄奄一息了,新闻的传统价值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任何存在都是价值的存在,任何存在都要为自己找一个存在的理由,新闻也是这样的。当“自由、客观”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时,美国新闻业必须为自己选择另一个生存的峰顶,于是“人文主义”便应运而生。
二 “人文主义”的悖谬
然而,美国新闻学者要么从经济、新闻专业主义弊端背景出发,要么从新闻教育的起源出发来倡导、传播“人文主义”,却闭口不提“人文主义”的政治、社会背景,以显示其治学的公正性、客观性。因此,表面上看,“人文主义”是一种对现实工商业、新闻专业主义专制语境的一种回应和反弹,也是对新闻自由、客观理念传统的接力和升华。因为在新闻传统价值中,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公正、客观等理念,它们的终极所指都是活生生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的世俗性和理想的超越性,而当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遭到当下语境的怀疑、批判时,“人文主义”无疑是一个更具时代感、号召性、普适性的概念。但我们如果联系其出现的政治、社会背景则会发现,“人文主义”只不过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其实,“人文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领域都是值得提倡的,都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但任何语词都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其所指往往不同甚至是迥异的。换句话说,任何语词、理念的提出都有具体的语境,我们必须结合其具体语境对其进行具体的语用学的分析,而决不能将之普泛化、一般化。同理,对“人文主义”的判断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上文已经谈到,美国新闻业的“人文主义”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压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它对不同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意义。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技术结构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个体的人在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的无形压力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文困惑,所以新闻业界的“人文主义”对美国社会与对其它国家的社会的意义是一样的,即对经济、技术对人的异化提出批判,强调新闻对人的尊重。从这个角度看,“人文主义”对全球来说都是积极的价值取向的。其次,经济的全球化并不等于政治、社会信仰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目今传递的并不是和平的福音,相反地却带来了政治、价值观、信仰的更大的冲突和激荡,而9.11便是这种冲突、激荡的最终表现。在一个价值观、信仰多元的全球语境下,基于其中一“元”价值观、信仰推导出来的语词、理念放到其它“元”的价值体系中肯定会产生冲突。而基于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的价值体系中产生的“人文主义”也不能例外。因为不管其提出者、宣扬者如何美化它的合理性、人文性,他们都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立场来定义“人文主义”的,甚至完全不顾别国的“人文主义”立场。举个例来说:
9.11事件中,美国新闻媒体完全是公开按照国家利益的原则来进行报道的。在这些报道中,媒体可以先验地将本.拉登及同伙标签化为“恐怖分子”,先验地将9.11与文明冲突联系起来,然后按官方及自身的刻版成见去现实中寻找素材。其结果就是,主流媒体往往不经任何权威的证实,通过夸张化的图像、数字来反复渲染9.11事件的悲剧性,夸大“炭疽”病毒的普遍性等等,进而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渲染恐怖气氛,给战争制造合法化的借口。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媒体通过对“恐怖分子”非人道的揭露来表达自己对死难者、普通民众的“人文主义关怀”!然而,在对这一事件的“人文主义”的报道中,具有反讽意味是:阿富汗人民生活在贫困、饥饿、死亡、疾病、惊恐的非人环境下这样基本的事实却缺少美国主流媒体的最起码的人文主义关怀!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人文主义”只不过是美国新闻霸权主义的又一理论的幌子罢了。
由上可知,语词的同一性并不代表内涵的一致性,它表现在新闻业务操作上则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对立的人文关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新闻界的“人文主义”理念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得到了全球性认同和肯定。但这种表面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掩盖彼此在其内涵上的相异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体制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主义”的关怀重心是不同的,这就是“人文主义”的悖谬。
三 新闻“人文主义”的再诠释
要使“人文主义”成为世界新闻业界的普遍理念,我们必须对它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并对不同语境下“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进行批判性的再诠秋。笔者下面就“人文主义”的这种再诠释发表一些综合性、一般性、方向性的意见,以供批评:
首先,“人文主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任何人都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新闻的“人文关怀”不仅应该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权力的合理表达,而且应该关注人的正面精神、价值取向的申诉。如新闻在关注报道“全球化”这一命题时,不仅应关注“全球化”的正面作用,更应强力关注被“全球化”遗忘的弱势群体的物质生存落差及他们对于“全球化”的不同声音。
其次,“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人文主义”是在同自然、神学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概念,且其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西方的“人文主义”自文艺复兴产生以来,就先后经历过古典人文主义、浪漫人文主义、非理性人文主义(其中主要流派又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它们关注的同样是人,但关注的向度是不一样的:古典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相对于自然、神而言的主体性、理性等;浪漫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超越功利、机械化的浪漫诗化的热情;而非理性人文主义关注的则是人自我意识、无意识等东西。因此,新闻的人文关怀应具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不仅关注不同历史阶段上人的差异性,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这些差异性。如中美记者在相互报道对方的国家时,既应看到双方在物质、文化、政治差异,更应看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从而真正达到客观、公正的报道,真正达到对不同语境下“人“的理解。
再次,“人文主义”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人不仅有共性,更有差异性,其差异性表现在其外在的诸多规定性上,如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习惯制度等会影响差异的形成。所以新闻在表达人文关怀时应该注意不要从抽象的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逻辑出发去选择新闻素材,而应该结合不同的人文语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尊重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的人,并全方位地传播能使这些具体的人得到正确理解的新闻信息。如在9.11事件的报道中,理想的人主义报道应该是这样的:在报道美国灾难的同时,媒体应以平衡的笔触去报道阿富汗的无辜难民,同时对这次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甚至应该给基地成员、塔利班政权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子
总之,“人文主义”在美国新闻业理论界的提出表面上看是一种历史进步,其实质是其国内新闻业实践界的一种理论回应。在全球化利益多元的格局的下,“人文主义”存在基于不同利益判断的多个“文本“。如果我们迷惑于它表面的同一性,丧失批判和整合意识的话,那么新闻业界的”人文主义“很可能成为霸权主义的新的借口,新的幌子。所以不同国家的新闻学者在提倡“人文主义”的理念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批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人文主义”的口号真正为本国人民谋福利,同时也真正为世界人民谋福利,从而使得新闻“人文主义”的改进真正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新闻教育错在哪》JAMES W.CAREY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new/reader.asp?Id=170
【2】《新闻不等于传媒》李欧凡
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new_/reader.asp?Id=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