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这一群体的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人的初中生,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环境当中,传统观念、历史底蕴、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成年人尚且会出现心理迷失的状况,何况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身心所受的影响更大。有关资料表明,在日趋复杂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所受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据有关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高职学生群体中有30%左右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近年来,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有不少学生称:看到课本封面上印着的高职高专教材的字样,心里就感觉特别自卑,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加之高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很重。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产生自卑,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加重了高职学生的自卑。
2.厌学心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的比例已达到60%,厌学情绪特别明显,不仅理论课不愿学习,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动的讲座课、实践课也失去兴趣。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许多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想目标,却由于缺乏相应的毅力,很少能够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短视的。还有为数较多的高职学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创伤感,这些学生由于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由于自己兴趣爱好差异,在每一个学段升学考试中败下阵来,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少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挂红灯的现象,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广博性、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学习上较为盲目,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择业焦虑心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就表现在就业上;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究其原因,许多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本无优势可言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其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中角色错位,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是对就业单位和薪金期望值过高;二是择业价值观模糊,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三是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目。跟风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个人主见。有少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4.人际交往中的扭曲心理。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交流、表达情感、协凋行为的互动过程。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高职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加之他们有着特殊的独生子女优越感,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自尊心较强。研究表明,有30%的高职学生在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过程中畏缩胆怯,产生严重的心理压抑,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不敢打开心扉、倾其所想。由于自卑,缺乏自信,有的同学交往范围很窄,不能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将交往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性格和运气,意志消沉,进而不愿与人交往;也有一些同学过度自尊,非常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常常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结果是再次出现交往失败。
二、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开展相关理沦研究。国际教育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之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它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仅仅在极少数班级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覆盖面,很多学生被关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门外。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一门必选课,开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生活中的实用心理学》、《大学生成才心理》等。在以上教学中,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在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理论研究,如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问题、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法去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心理放松。由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有效的调节,扬长避短,提高心理素质,所以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完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并不专业,仅仅是半路出家考了个初级资格证,就匆匆上岗,没有相关的心理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另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担子重、工作杂,除了要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外,还要兼顾其他很多工作,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够专业,对心理咨询老师失去了起码的信任。
3.在社会实践中对高职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根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这对大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特别是高职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在文凭上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要低一个档次。同时,又要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就更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少走出家庭和学校的圈子,没有到社会上去经受实践的磨练。
4.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最后,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及心理健康宣传报刊,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开辟宣传园地、心理测试、情感世界、社交技巧、在线咨询、理论研究等栏目,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等优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5.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一是领导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调心理咨询工作,没有把心理咨询看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所以工作难以开展;二是有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划拨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经费不落实。工作很难展开。为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及时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能仅仅是在形式上有一间简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配备少量的工作人员了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建设也应纳入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体系,给予优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