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心理学 > 正文

心理效应在学生激励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激励管理机制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激励他们向教育目标靠近。在激励机制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让激励管理机制作用充分发挥。

关键词: 心理效应    激励管理机制

教育激励,就是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激励作为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始终。激励机制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与鼓励激活动机,催人振奋,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条件。教育激励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育者,有时是学生家长,有时是教育组织机构。好的激励机制不但是教育主体发生作用,更能激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激励形成合理的自我激励机制。“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 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公平理论;以及帕特(L.W.Porter)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理论等心理学、管理学观点。

学校管理激励机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奖惩激励模式;自我管理激励模式。教育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并非只用某一种模式,有时是交互使用的。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在学校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心理效应的存在,或是只看到心理效应在其中起到的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就会影响到激励机制产生的效果。只有妥善用好心理效应才能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用。 所以,在激励管理机制的应用上要做到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一、 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目标激励模式中,善用“成败效应”,谨防“超限效应”。

目标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目标有远近之分、高低之分、个体的与集体的之分。目标激励模式可分为信仰目标激励、道德目标激励、成功目标激励。

1、信仰目标激励中,信仰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激励模式一般为在学校中开展少年团校、青年党校活动,以队日、团日活动形式,使信仰目标借助相应的活动体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

2、在道德目标激励中,道德目标是分层次的,从初中到高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管理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道德激励模式,一般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主题班校会、先进事迹介绍为学生树立道德目标提供参考,并通过批评教育、适当惩戒等形式对没有达到道德目的行为进行纠正。

3、在成功目标激励中,成功是包括学业成功和承担工作成功的。成功激励模式,一般通过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出色的情况下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宣传,在物质上也给以一定的奖励。

在目标激励模式中,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努力后的成功效应,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在目标激励模式中,不是目标越高远越好,也不应该千人一面,要把目标细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所以,在学校、班级的目标管理体系中针对个体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更好的避免目标过高、过空,而引起的负作用。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不论是什么目标,如果单纯从理论说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学生明明已经在道理上明白了树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性,可是管理者却总是强调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越是强调,学生听不进,甚至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太大,又空洞,是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的,这种目标就不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学生体验的是一种挫败感,也是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超限效应”。

二、 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典型激励模式中,善用“鲶鱼效应”,谨防“光环效应”和“霍布森选择效应”。

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国古代十分推崇领导的榜样作用。教育管理中,通常会采用宣传社会中、学生身边优秀典型的方式来激励其他学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管理者会以培养、宣传等方式挖掘学生身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其他学生。给优秀典型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激发个体竞争意识的现象。

利用学生中各类优秀学生典型的先进事迹或是先进做法,来带动其他学生,达到相互激励互相进步的作用。在学校中利用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如社团等的积极作用,给学校学生正式团体如班级,校团委、学生会团委的组织机构以活力,并且借助这些非正式组织来更好的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是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在管理中树立学生或是集体优秀典型的同时,不但能看到典型的优点,还要慎重对待典型的缺点和不足。当一个学生或是集体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时,他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弱化,甚至是被管理者视而不见了。这样一来会妨碍了管理的公平性,也会对其他个人和集体产生消极作用,弱化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效应如果产生就使典型的激励模式成为管理机制不公正的导火索。

此外,另一种心理效应也要值得我们注意。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 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教育者要为学生树立多方面,多角度的典范,比如学习、文艺、体育、劳动、助人、自强、科技等等,给学生提供符合自己情况榜样的机会。不能只把学习优秀者、听话者树为榜样。那样一来就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选择和判断余地,就会失去典范的激烈作用。

三、 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奖惩激励模式中,巧用“蝴蝶”效应和从众效应”防止“马太效应”。

在教育激励中,“奖与惩”共同构成对人的双向激励,两者不应偏废。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加强正面激励。赏罚分明,才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真正效果。在学校管理中,奖励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惩罚机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方式。

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在组织管理中注重细节的控制和调整,防止因为一个小的失误引起的大的问题。同时也可借助小的细节解决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公平民主问题,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发挥从众效应的优势。从众效应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奖励机制就是要使更多的同学向学校引导鼓励的方向发展,通过惩罚机制,惩戒行为偏差的学生,防止学生向学校、社会、法律不允许的方向发展。

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以至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著的。学生或是集体一旦受到奖励,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种而来;而一旦被列为“差”的行列被认可和奖励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这会导致管理中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作为管理者要慎重处理。

四、 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自我管理激励模式中,善用“软化效应”、 “期待”效应。

激励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的自我。通过自我教育激励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学校激励机制中,自我管理激励模式可以通过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的成员招募,自主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竞赛活动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学生活动督导制度进一步深化。在这些学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是完全脱离老师指导,依照各项制度进行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监控。在这个激励模式中,最主要特点是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项自我管理、教育中不断成长。

在这个激励模式中,管理者退回到幕后,把管理激励的行动权交给被管理者自己,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下体验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感受。这更需要作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允许他们探索,帮助他们成功更要允许他们失败。实现自我激励关键是给他们以引导,帮助他们总结经营,更快的提高。

在软化效应中,“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在管理学中,权力、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显得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特别是学校、班级、各团体能够民主一些,有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机会,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话语权。这就是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软化”的学习环境。“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愉快,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采用的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积极的期待效应会激发学生奋进的潜能,使管理的效能最优化。

学校的激励管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管理者要不断转变管理观念,运用新的管理理论创设新的管理模式,使教育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任顺元 著  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  1990年9月第1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赵中建 总主编 学校管理新视野丛书 —— 学校文化  2004年10月第1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甄德山 主编  学校管理学新编     1996年1月1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4、汤笑 著    心理效应解读      2004年1月第1版  中国城市出版社

5、华长慧 主编  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 2000年4月1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

6、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2006年

7、合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