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居民收入在全国属于较低省份之一。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6元,排列全国第25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3%。职工工资水平偏低,2003年所有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1461元,在西部12个省区排名第10位,仅高于内蒙古和贵州。全省31万最低生活保障户中,有25万户低保家庭月人均收入110元左右。面对去年以来物价出现的加速上涨压力,城镇部分居民和职工生活困难,承受能力下降.
一、城市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及状况
城市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在职低工资收入者、低保户收入者、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以及打零工、摆小摊的“体制外人员”,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他们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
据陕西省总工会资料,全省职工人数420万,2003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5.8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5%,其中低保收入以下的有19万户。
陕西省民政厅“2003年第四季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计表”显示,全省低保户共31.15万户,享受低保总人数78.5万人,占城镇总人口1207.9万的6.5%。其中在职职工12.8万人,占1%,下岗职工9.85万人,离岗人员16.8万人,离退休人员5.6万人,失业人员7.9万人,三无人员2.3万人,其他人员23.16万人。2004年1季度低保户数和人数均有新增加。
据陕西省城调队对2004年1至5月全省城镇住户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调查资料显示,占居民家庭20%的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月收入256.6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1%。其中工薪收入月人均172.8元,同比增长13.5%。这就是说,在城镇住户中,有241.6万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56.6元以下。陕西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
据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3万人,覆盖率达到82。5%;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301万人,只占全省应参保职工人数的80%。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65万人,约占70%。社会保障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城市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构成分析
低收入群体2004年1—5月人均消费1331.65元,月人均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
由于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微薄的收入基本全部用于日常生活支出,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支出中食品类占的比重最大,依次为服务价格、教育、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和交通费用等。
1.今年1—5月,陕西低收入群体家庭月人均消费支出266.3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支出117.3元,占去消费支出的44%。因为粮油肉蛋涨价因素,食品类消费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5.6%。
2.服务性消费支出月人均65.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4%。服务价格占CPI的权重约为24%,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较大的直接影响。
3.教育支出月人均38.5元,受教材、教育费用上涨以及教育刚性支出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旺盛的教育支出增加很多,较上年同期增长35。8%。
4.居住支出月人均24.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
5.医疗保健支出月人均22.2元,政策性调价使手术、理疗等医疗服务价格大幅上扬,较上年同期增长17%。
6.交通和通讯费用月人均支出19.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
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基本上等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基本上无力改善生活质量和购置耐用消费品,家庭设备及日用工业品消费增长缓慢,人均月支出仅有10.96元。有的家庭不得不靠挪用积蓄或借贷支出。而且借贷支出增长幅度很大,今年1—5月人均月借贷支出24.4元,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6.5%。在诸如购房、建房、购车以及财产性和转移性支出中统计为零。
三、物价上涨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的冲击
去年以来,受生产资料和粮食涨价的相互传导影响,陕西物价普遍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3年度攀升1.7%的基础上,今年1季度又上涨2.5%,且—路攀升,到5月份达4.1%,前5个月总指数累计上涨3%。
物价形势尽管从总体上判断还是基本稳定的,上涨也是适度的,处在可以承受的容忍区间,表现在居民收入增加幅度大于物价上涨幅度,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增强。但是,对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6.3元的低收入群体,对于78.5万享受低保的人群以及全省25万户低保家庭月人均收入只有110元的困难现实,生活负担明显加重,低收入群体的家庭生活受到挤压和冲击。
目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引起的,3—5%的价格指数上涨,就可能引发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上涨10—20%,这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涨价商品多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这就直接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全社会因此对价格上涨的平均承受力下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其中2.1个百分点是受食品类上涨6.6%直接拉动的。食品类因素占到84%。其中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1.4%,受其传导,同期的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9%,蛋类上涨17.1%,油脂涨14.8%。据对城镇住户一季度的调查资料显示,粮油涨价使城镇居民人均月消费多支出11元,肉禽蛋水产品涨价多支出13元,仅此两项月人均多支出24元。如果再加上鲜菜、水果及调味品等的涨价,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冲击不仅负担加重,许多家庭都会因此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状况。
四、保护城镇低收入群体家庭不因涨价而生活下降的若干意见
1.下功夫遏制物价上涨
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有限,已往的上涨已使其经济负担明显增加,对涨价的担心和恐慌心理越来越强,一旦市场供求出现波动,就可能产生扩大效应,引起恐慌和发生抢购风波。
遏制当前的物价上涨,首先是控制粮价。避免或缩小粮价上涨向食品及其它与粮食相关制品价格的连锁传导。粮价已放开,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惩流通领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垄断市场、危害秩序的市场违法行为。做好调配供应及吞吐库存调剂平抑价格工作。第二,继续适度控制投资规模。把钢材水泥等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住,以防止消费品价格之间的广泛传导。从陕西近20年统计资料分析,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年平均超过35%,必然引发此后两年的物价上涨。1988—1989,1994-1995.年,两次大的物价上涨都是如此。2003年陕西固定资产增速为28.2%,2004年1季度为37.8%,适度控制,十分必要和重要。第三,慎重出台调价项目,控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服务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直接,权重也大,应推迟公共服务项目提价计划的实施,把握好调价出台时机。
2.调整分配政策向低收群体倾斜
目前社会经济中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低收入群体和贫困阶层增加,社会保障体制功能不全等社会问题。陕西最低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相当最高行业平均工资的1/8,通过调整再分配政策,缩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促使部分社会物质财富从富裕层流入贫困层,为低收入群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3.健全补贴机制和适度提高低保标准
各级财政、物价、统计、民政部门应适时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粮食、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情况,结合低收入群体家庭的承受能力,建立健全价格补贴机制,实行必要的价格补贴措施。(1)可通过测算价格上涨引起的消费支出增加比重,先对低保户、困难职工家庭给予食品类浮动补贴;(2)当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一定幅度时,除浮动补贴继续外,还应对低收入群体中的其他家庭给予适当价格补贴。
各设区市政府可根据区县的实际,依据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情况及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实际影响,适当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可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扩大低保覆盖面。以确保低保家庭和贫困户生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4.抓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
抓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努力扩大社会覆盖面,实施多层次的保障方式;二是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扶贫救困功能;三是要努力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推进救助体系建设。
5.广开门路展开全社会的援助行动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了就业援助行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率先垂范。
一是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包括社会方方面面,创造一切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展开就业援助行动,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因失业而导致的贫困。
二是教育、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职能部门,给低保家庭以教育资助、医疗资助。如西安市去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子女教育资助暂行办法》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子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助办法》,前者对低保家庭的统招生、残疾学生享受政府一次性教育资助,大学本科3000元/人,专科2000元,高中1000元;后者从2003年秋季开始,高中阶段在公办学校或本企业学校就读减免50%学费。以帮助低保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三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办法,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再就业的积极作用。据西安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资料,去年以来,下岗失业人员拿到小额贷款的只占申请人数的35%。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系统在解决政策要求与商业运作的矛盾中,应相互沟通和理解,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和创业指导,切切实实地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走出贫困。
资料来源:
①2003年陕西省统计公报
②陕西省城调队2004年1-5月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
③陕西省民政厅《2003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