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改革措施建议
1994年1月1日后,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再次改革。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外汇市场框架正逐步形成。
由于牵涉面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这里针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认识误区以及运行环境,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释放升值压力
从升值预期的成因来看,经济基本面是基础,包括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膨胀等,国际压力则放大了升值压力。持续升值预期已影响到经济和市场正常运行,加剧了国际经济摩擦。为此,在坚持自主性原则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向均衡水平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升值压力问题。
(二)扩大汇率弹性空间
尽管现有框架下汇率弹性没有构成制约,但其中存在潜在的冲突可能。银行间市场上非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为±3%,是美元的十倍。如果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不足50%,那么一旦货币篮子中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升值超过6%o,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可能偏离货币篮子确定的水平,造成汇率形成和市场的扭曲。要解决潜在的冲突,有必要协调有关汇率安排的关系,选择适当时机,扩大美元汇率的日波幅,如1%。
(三)深化基准汇率生成方式
通过集中询价确定基准价格是金融市场(如黄金市场)通行做法,但是在我国外汇市场特殊背景下,引入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汇率偏离均衡水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间市场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美元买家,做市商银行几乎清一色是卖家,这些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会高价沽出美元。
(四)调整外汇市场干预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市场被动接盘,造成外汇市场干预日常化和持久化,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特别是汇率决定的市场化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要减少被动入市干预,转向货币政策操作和口头干预等更为灵活和市场化的手段。在过渡期,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通过灵活操作,综合使用各种交易方式,来实现干预目标;可以考虑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最多可以买人外汇的数量,如每月不超过100亿美元,让市场通过增仓和升值消化一部分美元。通过汇率制度安排设计实现汇率管理也是一种变相的外汇市场干预,如在确定基准汇率时赋予外汇交易中心确定权重的做法。
(五)提高信息透明度
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是造成市场认识误区和风波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对新汇率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信息透明度。在新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公布一些关于参考一篮子货币的规则性基础信息,包括实施的汇率目标,外汇市场干预方式,货币篮子构成规则及其调整,等等。在市场层面上,增加有关外汇交易的信息,包括滞后一段时间公布人市干预情况,使市场参与者可以获得尽可能完全的信息,并据此做出交易决策。
(六)推进配套改革
汇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汇率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要综合协调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特别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在资本流入管理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宽进严出的资本管理模式,造成政策性的外汇供求失衡。因此必须加强外汇管理,适度开放资本账户,堵疏并重,抑制各种渠道的非法资本流动。
在资本流出管理方面,可以在综合协调基础上适度放宽资本流出管制,改变过去宽进严出的模式,实现跨境资本的双向对称流动,避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汇率预期扭曲,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打下基础。
为了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在“藏汇于官”之外,还可以考虑“藏汇于民”,外汇储备证券化就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法。
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情况
(一)当前情况与特点
调查显示,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
1、贸易融资工具较为普遍
贸易融资是目前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经过统计分析,约有31%的企业使用该类方式。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贸易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贸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收汇期延长,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二是贸易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贸易融资方式构成中,进出口押汇使用比重较高(约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汇期限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可以较好地缓解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一些企业还使用福费廷等期限较长的贸易融资方式。
2、金融衍生产品使用有所增加
汇改后,外汇市场发展加快,完善和扩大了人民币远期交易主体和范围,推出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在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企业拓宽了汇率避险渠道。调查显示,2005年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的占比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较多。汇改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扩大,银行间人民币汇率远期交易推出,商业银行扩大对企业汇率避险服务,在较大程度上便利了企业远期结售汇交易,进一步满足了企业避险需求。调查显示,远期结售汇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占比高达9l%。二是部分企业运用外汇掉期和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工具。自汇改后推出外汇掉期业务以来,福建、广东、江苏、山东和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使用这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尽管目前业务量占比相对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国外有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的中资企业还通过境外人民币NDF工具进行汇率避险。
3、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的企业明显增多
调查显示,2005年采用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方式的企业占比从2004年同期的4.2%上升至8.7%,提高近五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出口企业议价能力的提高,表明这些企业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汇兑损失。但总体来看,使用该种方式的企业占比仍然偏低,说明多数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通过以质取胜而不是靠低价竞争来扩大出口。
4、企业避险方式多样化
除以上方式外,企业还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汇率避险。一些企业在贸易结算方式中增加预收货款比重,结算币种选择更为灵活;少数企业适当增加内销比重,避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增加外汇理财产品的使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使用避险工具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进出口总体规模还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观念较为淡薄,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够,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一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在传统经营理念下,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影响了对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二是部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仍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
2、商业银行汇率避险金融服务有待改进和加强
调查还显示,商业银行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一是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少部分银行强调自身风险防范,推出较长期限(一年期以上)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略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二是商业银行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受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一些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行下发有关汇率避险业务管理规定及风险控制要求时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导致基层行提供汇率避险服务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初步建议
1、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提供规避风险渠道
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完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步伐,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种,推动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渠道。适当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科学定价能力。
2、企业应积极挖潜,努力提高汇率避险能力
企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风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尽快学会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运用各种避险方式。从长期来说,我国企业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加大创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加快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商业银行应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新形势,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好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应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尽早推出一年期以上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应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内控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努力提高盈利能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
在贸易、资本、外汇资产等交易中,在具体防范措施上,企业可以考虑以下操作方法:
1、在贸易中汇率风险防范
正确选择计价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一般来说,涉外企业在出口商品、劳务或对资产业务计价时,要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在进口商品或对外负债业务计价时,争取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在进口合同中计价结算的外币汇率趋升时,进口商品尽可能提前付汇,若计价货币下浮,进口商应推迟或提前收汇。
此外,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品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风险会大大缩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D/P、D/A安全性依次减弱。当然为促销自己的产品,亦可根据对方资信,慎重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运用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交易。套期交易是目前国内外涉外企业广泛使用的确实可靠的避险形式。它不致引起价格混乱,并可以把国际汇率变动的风险转移到国际金融市场。
还可以运用BSI和ISI两种方法,规避风险。
2、在资本借贷中汇率风险防范
资本借贷汇率风险,是指借贷关系确定到本息偿付期限内,由于借贷货币汇率变动使实际支付本金利息增加或收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资本借贷汇率风险或使债务人支出增加,债权人受益;或者相反。防范资本借贷汇率风险,除贸易支付中汇率防范措施外,还有以下几种:(1)债券以双重货币发行。双重货币是以某一种货币计价,债券到期时,按预定好的汇率以另外一种货币偿还本金。(2)借贷货币汇率变动风险与货币利率高低综合考虑。一般来说,从汇率角度来看,借进软货币对借款人有利,但软货币贷款利率要高,硬货币利率要低,因此,对借用外汇的涉外企业来讲,要在汇率与利率之间进行权衡。
3、外汇资产汇率风险防范
涉外企业外汇资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外汇资产实际价值减少所造成的损失。防范企业外汇资产汇率风险的最常用办法是“一篮子”货币法和远期外汇买卖保值法。目前我国涉外企业外汇资产主要仍以美元为主,日元、马克、欧元、瑞士法郎所占比例很小,涉外企业外汇资产汇率风险很大。因此,建议我国涉外企业调整外汇资产币种结构,适当提高日元、马克、欧元等货币比重,降低美元比重。
至于金融体制,希望有关金融监管规章适度调整,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汇率避险服务。从国家管理角度讲,应放松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管制,不断开发新的市场;从金融机构角度讲,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客户的要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具。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改革效应的释放,新汇率制度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另外,外汇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也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方式以管理外汇风险。要清醒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已经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的国际汇率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