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由企业自发而形成,尝试人为设计一个有利于技术溢出的产业集群模式。在该模式中,核心企业向外进行技术溢出的意愿最强,外围企业得到的技术溢出效果最好。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链 厂商 技术溢出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存在技术溢出,产业集群是企业为了共同利益,走向积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实现范围经济,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技术制度创新优势和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如果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话,难免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有必要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从中观层次上,根据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兼顾产业成长方向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地制定产业政策,以更好的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此,笔者尝试给出一个适合技术溢出的产业结构模型。
1 基本假设
该模型由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组成一条简化了的生产链。上游企业的产品投入到中游企业继续加工生产;中游企业的产品投入到下游企业。为使分析问题的方便,做如下假设。
假设一:上游企业是资源开采型原材料供应企业,该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属于垄断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水平不高;
假设二:中游企业是生产加工型企业,具备相当的科技生产实力,精通产业链环节的每一项技术,如包括上游企业的开采技术,下游企业的销售技术。能够将上游企业供给的原材料加工生产成制成品,然后直接供给到下游企业。产业链中游的市场属于寡头或者是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三:下游企业是营销性的厂商,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将中游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不高。下游的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假设四:上、下游厂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即技术上达到门槛水平。
2 相关说明
由以上假设条件,可以描述模型见图1。
中游企业的技术实力最强,有实力成为技术溢出源,为了更好的促使中游企业的技术溢出,在中游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安排上,有意安排成寡头或者是垄断竞争型市场。因为一个产品领域中引进一两家企业,使他们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这是国际上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溢出的重要经验。一个领域由一家企业垄断与有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相互竞争,企业的定价策略、技术引进行为和技术开发安排都是很不相同的。
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垄断,维持厂商对价格的部分垄断能力,也就是盈利能力,外部厂商才有动力进入到产业链中来,但是也不能形成完全垄断,否则会产生X非效率。同时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竞争,才能保证厂商使用技术的先进程度,但也不能形成完全竞争,否则厂商的盈利不能保障,使厂商丧失进入积极性。中游企业面对上、下游企业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感觉就象鲁宾逊踏上孤岛,如果不马上着手改善外部环境,就会面临生存威胁。中游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业进入市场会有同样的感受,会主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溢出,提升其技术水平,至少能达到配套生产的技术要求、产量水平和产品标准。
上游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凭着自然垄断地位,经济利润丰厚。由于没有推进技术进步的外在压力,产生X非效率。其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标准与中游企业的生产不能完全配套,极需要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革新。因为是市场上唯一垄断厂商,是中游企业的唯一供应商,所以中游企业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得到原材料,不得不对其进行技术溢出。这种技术溢出对于中游企业而言是良性的,提高上游垄断企业的技术水平,配套生产能力,等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成本。而且不用担心上游垄断企业的崛起对自己产生威胁,即使上游垄断企业今后有可能后向一体化,进入到中游生产层次上来,只要自己保留中游层次的技术先进性,就不用担心上游企业对自己构成威胁了。而且即使上游垄断企业真进入中游生产环节,也无非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多了一个厂商而已,市场格局改变并不大。只有上游企业是垄断型企业,中游企业对其进行技术溢出的效果达到最好,因为如果上游产业多少带有竞争的成分,不只一家厂商,中游企业就会从中选择一家技术水平最高的作为其供应商,而且会利用上游几家厂商间的博弈为背景,为自身谋取最低成本。而现在上游厂商是垄断性质,中游厂商别无选择,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技术溢出。反过来,上游垄断厂商同时面对几家下游厂商,还具备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寻求效果最好的技术溢出。
下游完全竞争厂商由于市场发展阶段的原因,技术水平一般,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中游厂商可以随意在下游厂商中进行选择,以进行技术溢出。也可以同时选择几家完全竞争厂商,分别溢出不同的技术。几家分别吸收到跨国公司所溢出的不同方面的技术的厂商,由于处于完全市场中,技术很容易在相互间模仿,甚至被其他没有直接得到技术溢出的企业模仿,这就等同于整个市场上的企业都吸收到了全面的技术溢出。如果下游企业是完全垄断厂商,中游企业会顾虑对其进行技术溢出的话,下游完全垄断厂商的成长会增加对市场的垄断,成为对中游企业产品的买方垄断。令自己有一天会受制与人,从而在对其进行技术溢出的时候有所保留,中游企业甚至寻求通过跨区贸易,寻求其他市场,对区域外其他下游企业进行技术溢出。所以对于下游市场,最优选择是完全竞争市场。
3 结论及推广
以上模型分析中,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假设上游企业是完全垄断的,中游企业是寡头或垄断竞争的,下游企业是完全竞争的。即沿着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厂商的垄断程度是不断降低的,同时竞争程度是不断上升的。在这种产业结构中,作为技术溢出源头的中游企业进行技术溢出的偏好最强,技术溢出的效果也最好。不失问题的一般性,只要是产业链中,垄断程度沿着产业链从上中下游顺次下降,竞争程度顺次上升,就可以得出以下推广的结论:
结论一:作为技术溢出源头的厂商应处于寡头或垄断竞争的市场中,这有利于保持技术溢出源头企业所使用技术的先进性。在厂商安排上,可以选择国内有实力的同产业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这样技术溢出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国内有实力的同产业企业也能在竞争中通过模仿创新学到新技术。
结论二:上游原材料或零部件企业不一定是完全垄断厂商,但垄断程度要高于、竞争程度要低于技术溢出源头企业,以使技术溢出源头企业向上游企业技术溢出的意愿最强。上游企业垄断程度高,以政府投资建立为主。
结论三:下游企业不一定是完全竞争,但垄断程度低于、竞争程度高于技术溢出源头企业,以使技术溢出源头企业向下游企业技术溢出的意愿最强。下游企业竞争性强,以民间资本投资建立为主。由此得到推广的模型(见图2)。 注:表示产业链方向; 表示技术溢出方向
图2中厂商A、B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中游企业向厂商甲后向技术溢出;向下游企业前向技术溢出;企业A、B、C间进行侧向或称为旁向技术溢出。
4 模型前景及展望
据中国侨网2005年8月31日的消息,为吸引更多法国企业来汉投资,武汉市将在沌口经经技术开发区建设法国工业园,重点聚集法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武汉市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法国在汉创办合资企业总投资22亿美元,占在华投资的1/3,其中在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额达21.3亿美元。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中法合资企业13家,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市外办有关负责人透露,为促进中法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武汉市还将举办中法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笔者认为,在法国工业园里就可以运用本文设计的模式来运作。武汉神龙汽车公司处于中游的外资企业A的地位,全方位地对外进行技术溢出。正在往沌口开发区投资的二汽小车城则处于企业B或C的位置,既与神龙公司竞争又主动吸收技术溢出。
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厂商在武汉种类有很多,比如武汉齿轮厂、武汉汽车标准件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等。每个厂商都可以作为唯一的(至少在武汉地区)上游零部件供应厂商甲,接受神龙公司的技术溢出。比如武汉亚普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在成为神龙汽车公司的塑料燃油箱供货商后,引进德国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塑料中空成型设备及工艺,具备年产塑料燃油箱总成15万套的生产能力。并于2003年引进世界目前最先进的多层共挤吹塑设备,届时将形成50万套的生产能力。武汉亚普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并不是武汉神龙汽车公司唯一的塑料燃油箱供应商,如果在产业集群设计上参照本文的模式,使武汉亚普成为神龙塑料燃油箱的垄断供应厂商,则技术溢出的效果还要好。
为了打造华中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汉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计划将位于318国道知音桥至升官渡段十里汽车市场在两3年内把它的地盘由3km2扩展到10km2,扩展后的销售额将增长10亿元。神龙、奔驰、奥迪、蓝鸟福特、日产、三菱等上10种世界名车在此设立样板店。目前神龙汽车轿车年销售的60%从汉阳汽车市场流出;桑塔纳八成销售也是从这一地带辐射到华中地区。这些厂商可以作为下游的厂商X、Y…N,神龙的专卖店要想与其他世界品牌竞争,必然主动向其进行技术溢出,给予技术援助、指导。
参考文献
1 肖丕楚,周序红.西部传统优势企业和中小企业共生模式选择[J].经济界,2002(6)
2 王海云,王建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3 万建强. 跨国公司对我国西部地区投资状况及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
A Design for Technology Spillover Industrial Cluster
Abstract: Mos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naturally formed from firms. But,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design a mode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which the core firm is mostly willing to spillover., and other firms, at the same time, can get the best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ial chain firm technology spil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