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行业经济 > 正文

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兴起,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不少工业园区取得了优良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形象工程。然而,如何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创办特色工业园,这是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集群理论为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出路。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关系,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园区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中国工业园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日本和韩国称工业团地,香港称工业村。工业园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我国的工业园区最初出现在“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随后是改革以后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各类工业园区是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型园区建设方式,旨在集中制造业和对外招商引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某一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都表现为众多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扎堆”、“包团”或“簇群”现象,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但是,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并不必然表现为同一概念,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见表1)。

第一,工业园区并不一定具有产业集聚的企业关联性。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一定产生集群效应。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这是工业园区不一定具有的。

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必须具备一定支撑体系,它是由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为基础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分工合作形成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链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

第三,集群形成的基础是具有协同机制的企业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结构关系和外在互动关系,因此它要比单个分散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这种集聚生长而成的群落会产生单个企业功能叠加所不具有的演化机制。如今许多人为将企业集中一地所建立的一些“园区”,就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集群形态。

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园区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大量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内在反馈作用机制,客观上为工业园区提供强大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是凝聚工业园区企业的核心力量,这是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绩效提升重要表现。应用产业集聚理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有效途径。众多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纽带,形成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紧密联系的企业群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不仅促进了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竞争,而且增加了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共同演化机制是保证园区企业“聚而不散”的核心。

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表现在:(1)资源的可获得性。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另一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也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创新资源的便利获得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了竞争力;(2)知识的溢出效应。知识包括技术、信息、经验等,这些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拥有的人越多则扩散的速度越快,为企业带来的外部性就越大。显然,处于群集里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外溢效应进一步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3)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吸引外来者的进入,另一方面表面在吸引衍生(Spin-off)公司的加盟,衍生公司是指集群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的子公司。企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公司就会越多;(4)竞争效应。企业彼此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它们更加熟知对手的情况,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为了追逐利润,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入园企业更容易模仿先入者,先入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是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模仿效应会使新竞争者的新思想迅速产生前向、后向、侧向的联系,工业园内的某些企业可以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企业的竞争而提升它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工业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就是力争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或者应该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

三、我国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效应,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形聚而神不聚,缺乏产业关联、中介服务部门不健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1、形聚而神不聚

我国多数工业园区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园的。这种集中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产生实质的集群效应。突出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不少重复性建设现象;园区内产业分工协作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与科研机构良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竞争力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和交流机制

一是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机制尚未形成,区内各企业之间产品关联度低,企业呈孤立状,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企业不多;二是工业园区中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所以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

3、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有待完善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它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润滑剂,是产业集群正常运转的基础。而目前工业园区只重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方面的服务,认为企业吸引进来之后就不管他们的事了。

四、打造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鉴于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如何针对地区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就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集群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方向,需要政府总观全局、综合考虑,制定具备的政策措施。

1、注重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定位,有选择地安排企业进入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与定位。一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二是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性。工业园区的目标不仅是提供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形成,以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回顾影响,也即后向关联,指主导产业对向自己提供投入的部门的影响,例如,汽车工业势必要求钢铁工业、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原材料投入。第二,前瞻影响,指主导产业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诱导作用。比如,IT行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加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二,旁侧影响,指主导产业对侧向行业的影响。对工业园区的建设首先是要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主导产业,然后根据产业链环节,有选择地吸引各环节的企业加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需要有各种相关的服务机构,因此要求在集群企业内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律师会计事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城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的作用显著,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刚、程国平:企业群理论及其对工业园建设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2]林开亮: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J],理论界,2004(6).

[3]马新平:工业园区是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途径——兼论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簇群经济的实证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4(2).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6]王志华:工业园发展的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

[7]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2).

[8]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张霞: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研究的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