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行业经济 > 正文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近年来,在部分行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

产能过剩并非我国经济的新现象,这一轮产能过剩其实早在2003年初就开始了。2003年一季度,国家发改委就指出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四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随后,国家重点对前三个行业进行了调控。2004年产能过剩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产业,尽管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但到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指出仍然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 2006年3月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经济原因,其发展变化也存在着自身的规律,本文从分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机制入手,探寻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规律及有效调控策略。本文的行业产能过剩是指由于行业内产品的生产能力远大于产品市场均衡供需量,导致产品市场价格低于部分行业内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而使部分行业内企业亏损、产能闲置的市场状态。

理论上行业产能过剩的自动调节机制

为了分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本文借用经济学中的供需模型及厂商理论进行以下假设:行业内产品同质无差异;行业信息完备,即市场参与者均能随时获得与交易有关的所有信息;企业可以自由进出行业;行业内企业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同。

假定初始状态市场处于供需均衡状态,并不存在产能过剩,即所有行业内企业经济利润至少为零。这时,产品的供需曲线相交于O0点,此时均衡价格为P0,那么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最小值至少不高于P0(如图1)。图1中,P代表价格,Y代表行业的最大生产能力,S代表产品供给曲线,D代表产品需求曲线,AC代表企业平均成本,Q代表企业产量。

可以看出,由于行业内企业成本存在差异,平均成本低于P0的企业存在着超额利润。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一方面平均成本低于P0的内部企业将会继续扩大自身产能规模,另一方面,有能力使平均成本低于P0的外部企业也将不断进入该行业,这样便推动行业总产能Y0和供给曲线S0的右移分别达到Y1和S1处。产能和供给曲线右移使市场供需在O1点达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1,而原有企业中,最小平均成本高于P1的企业便开始出现经营亏损,也就标志着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由于亏损企业理性,则其会选择退出市场,由于亏损企业的退出,行业产能再次减少,产能和供给曲线向左回移,此时均衡价格又再次上升,成本相对较低的亏损企业再次开始盈利,结果市场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O2点,此时价格由P1又上升到P2,如果增加的产能大于淘汰的产能,则P2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偏好和竞争存在,行业企业将不断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以求获得高于同行的利润和不被淘汰的地位,那么行业企业成本将始终存在高低差异,而低于均衡价格的企业将会继续扩张产能,成本较高的企业将会继续被淘汰,市场价格将继续下降,市场均衡量将不断增长。

这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满足假设条件的理想市场环境下,受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短期内行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但产能过剩—市场均衡—产能再过剩—市场再均衡的过程将会自动循环进行,而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低成本企业不断替代高成本企业,社会资源因此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果不考虑调整过程带来的成本,上述过程无疑会有益于增加社会福利。

现实中的行业产能过剩

然而,现实市场往往不同于上述理想市场模式,行业产能形势的变化不能严格按照上述规律变化:短期内,持续一定时期的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行业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失业增加等后果,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损失;长期内,行业产能过剩甚至可能使行业内企业结构按照相反的方向转化,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这里列举几个不符合模型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一)行业信息不完备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市场参与者往往不能掌握有关行业产能、需求变化的健全信息。在商家炒作、投资的时滞效应等等因素的作用下,短期内往往出现市场价格严重偏离供求均衡价格的现象。而在缺乏其他有效参考信息时,企业投资决策往往只能以现实的市场价格作依据。如近年的中国焦炭行业,在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经销商的炒作曾大幅推高了焦炭价格,造成了长期严重供不应求的假象,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指导,焦炭产能又迅猛增长,很快又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信息不完备成为此轮投资大幅涨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行业存在着进出壁垒

现实中,往往由于资金、技术、政策等因素构筑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如果进入壁垒过大,则会阻碍新增产能的顺利进入,造成行业市场不充分竞争,不能实现低成本企业对高成本企业的替代,影响优胜劣汰过程的进行,如正在改革中的电力等垄断行业;但如果进入壁垒过小,行业外企业可以较容易的进入行业,当出现前面所述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时,同样也会造成大量高成本产能的进入,也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如近年来的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执行措施,在市场高涨时期,大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的地方小企业蜂拥出现,既挤占了市场,又抢夺了资源,很大程度地削弱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与此同时,由于沉淀成本、政策保护、社会负担等等因素影响,现实中的行业往往也存在一定的退出壁垒,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当新进入产能带来产能过剩时,已有的高成本产能不能及时退出市场,由此会产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价格低于合理的市场均衡水平,并会引发低成本产能的亏损或退出市场,这样,便出现了“优汰劣胜”的结果,显然会降低社会福利。如在纺织等很多中国传统行业中,地方国有企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并承担着较大的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的任务,由于存在地方利益分割现象,并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亏损时,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往往会综合考虑税收变化、职工失业、社会稳定各种非经济因素进行挽救和保护,阻止或延缓亏损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三)部分企业实际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现实中,由于地方保护及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存在,部分企业往往在资源、土地、环境、税收、金融等等方面享有较高的实际优惠,这样部分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本便低于其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如我国很多的地方煤炭企业在经营中缺乏安全装置、缺乏环保设备,给社会造成了损失而企业获得了盈利。

当市场供求均衡价格高于企业实际经营成本而低于其社会成本时,企业仍然存在产能扩张的冲动,而此时的产能扩张实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社会成本高的企业实际经营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低的企业,当产能过剩时,社会成本低的企业却会首先面临亏损和被淘汰的压力,甚至会造成社会成本低的企业被淘汰而高的保留,形成“优汰劣胜”的结果,降低社会福利。

行业产能过剩的政策调控建议

为了尽量减少产能过剩调整的损失,引导产能过剩问题向着提高资源运用效率的良性方向发展,本文从各个方面入手营造完善的市场环境。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

为尽量消除行业不完备带来的非理性市场变化,应加强对行业发展的信息引导,在信息内容上,除产品价格信息外,应逐步建立包括行业产品消费、现有产量、现有产能、原材料供应等反映短期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预测、行业产能拟在建规模等反映长期供求关系的综合信息平台;在信息频率和受众群体上,应尽量做到及时广泛。

(二)根据情况调整行业进出壁垒

针对市场主导型行业(如纺织等),应通过打破垄断、规范管理同时降低行业进出壁垒,增加行业竞争活力,较快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针对投资大、规模效益明显、社会影响面宽的资源主导型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应适当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阻止低端产能在行业短期波动是大规模进入,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应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制度,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为行业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三)促进企业实际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的统一

政府应尽量通过打破地区保护和行业保护,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相同环境下的企业尽量承担相对公平的社会成本;同时综合运用资源、土地、环境、税收、金融等等手段,将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实际经营成本尽量体现社会成本。

总之,行业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过程出现的必然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关系到行业乃至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