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台湾目前的现状,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但这种不独不统的状态不可能永久维持。而随着这一状态的结束,可能出现的结局有两种:1、台湾从中国分裂并获得独立;2、台湾和大陆实现统一。以上两种结局又都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战争或和平——得以产生,因此台湾问题最终解决的结果,会出现下列四种可能:一、大陆容忍台湾的分裂企图,台湾以和平的方式获得独立(和平独立);二、台湾放弃分裂企图,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和平统一);三、台湾坚持其分裂企图但得不到大陆的容忍,两岸之间爆发战争且以台湾以武拒统的战略成功而结束,台湾最终获得独立(战争独立);四、两岸之间的战争以大陆以武拒独的战略成功而结束,中国最终实现统一(战争统一)。
如果仅就静态的结果来看,按符合中国客观利益的程度高低依次排列的顺序应为:1、和平统一;2、战争统一;3、和平独立;4、战争独立。
由于在台湾的最终地位方面,第三种结果与第四种结果并无差别,但从中国的客观利益来看,第三种结果因下列原因相对更为可取:1、战争本身就可能阻碍甚至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2、战争的失败将使中国的国际影响遭到不可估量的削弱,也将使中国的国内局势出现持续的动荡;3、第四种结果使中国不但失去台湾,还要在长时间内面对一个敌对的台湾;4、一些潜在的敌对国家可能会火中取栗,使中国失去更多的领土,中国甚至可能要再次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二
本文不侧重论证不管以什么方式统一台湾都比台湾独立更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如果我们认同这一观点,我们就应承认,尽管第三种结果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比第四种结果更为可取,但却更不可能发生。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就以政权的合法性作为担保,以保证其不会坐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鉴于实现国家的统一,既是中国的国家使命(体现在宪法中),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体现在党章中);鉴于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怎么样强调也不过分;同时又鉴于不管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中国都对台湾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因此,即使战争的结局难以预料,对任何中国的决策者来讲容忍台独的决定,都远比进行战争的决定更难以做出。退一步来讲,即使是战争必败无疑,中国的决策者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威望(有时候妥协更需要威望)和意志来默认并说服中国人民接受台独的事实。
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完全否定第三种结果出现的任何可能性。实际上,第三种结果相对于第四种结果的可取性使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台海两岸目前进行的是一场大陆寻求统一与台独势力抗拒统一的较量。更确切的说法应是,台独势力谋求分裂与大陆反对分裂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就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而言,在任一时点得逞,对他们来说便是台独企图的成功。而大陆目前面对台独势力不断的小步舞式的挑衅,仍只能被动应对与防守。大陆必须在所有的时间内防止台独势力得逞,反对台独的战略才算成功,尽管这仍不能说是统一台湾战略的成功。要防止第三种结果出现,中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防止国内发生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历史表明,一个国内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几乎不可能有效地实施任何重大的对内或对外政策。如果中国政权内部或是社会整体出现大的分裂,台独势力可能要乘机发难,这必将使本来就难度极高的对台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将使国家资源无法按战略目标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配置,一国原本具备的捍卫国家利益的整体意志和实力也将被严重削弱。
由于中国国内发展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为防止出现政治和社会动荡,中国仍需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快民主与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国内社会的长期稳定。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过程中牢记这一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即政府权力应被约束,以防被不公正地滥用,但政府权力也不应被削弱到使政府对外不能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对内无法维持必要的社会安定的程度。
其次,防止未来出现过于妥协的国家领导人或国家领导集体。意志过于薄弱的国家领导人,在受到台独挑衅时将更趋于妥协。尽管中国人民普遍反对台湾独立并期盼祖国统一,但由于政治体制等各种原因,民意对国家决策过程所能施加的影响与压力仍较为有限。实际上,自中国在近代被纳入条约体系之后,很少有不平等条约曾由于民众的反对而未签订。如果说赤裸裸的台独诉求难以得到哪怕是最软弱的中国领导人的认可,那么被巧妙伪装的似统实独的两岸关系安排就更值得警惕。
当然,任何对台独势力的妥协,必将导致民意及政权内部不同意见的强烈反弹。因此,仍不能排除大陆在反台独力量重掌局面后,对台湾实施军事打击。但此时大陆若要实施滞后打击,必将付出更高的心理与道义代价。更重要的是,局势的动荡将削弱中国原有的实力,并加大国家动员和资源整合的难度,从而提高了第四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三
如果能够排除对台独妥协的任何可能性,在极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同时,中国必须为最坏的情况——战争——做好一定的准备。这无疑也不是一桩轻松的事情。不少人认为大约到202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将增强到可以对台湾拥有全方位优势的程度,届时将迫使台湾“认真思考统一的问题”。但这一推断是建立在下列假设的基础上的:1、中国在今后继续保持社会安定;2、中国不会因台湾以外的事务而卷入与他国的军事冲突;3、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同时又无须过于依赖国外的资金、技术、能源及市场;4、中国的经济力量能适当转化为必要的军事力量。即使这些前提能够得到满足,仍无法肯定台独势力是否会给大陆这么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无法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统一的力量还是分裂中国的势力(包括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可能支持台独的国家或集团势力)谁会在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中相对上升或衰弱。
对这种力量消长的前景进行预测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战略调整及不断加快的“新军事革命”无疑非常值得关注。有观察家指出,尽管中国的经济正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在美国干预的情况下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准备,但从中国具有的和可能获得的军事力量来看,在美国进行‘新军事革命’的情况下,中国与美国的距离是在迅速拉开而不是在接近”。
从军事角度而言,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与部署。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旨在削弱中国对它的“最低核威慑”力量,而其在亚太地区准备构筑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则进一步形成对大陆的战略逼迫。在阐述其共同开发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时,尽管美国和日本多次宣称是为了防御北朝鲜可能对这两国实施的导弹袭击,但不言自明的事实是,美国和日本实际的假想敌主要是中国。
就朝鲜核武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言,在美国和日本的可能选择中根本不存在下列选项:容忍朝鲜拥有核武的既成事实,退而寻求防御的手段。在朝核问题上,美日之间存在着几乎不容改变的共同立场和目的,即(不管可能会附随何种条件)朝鲜应彻底放弃其核武计划。尽管朝核问题有其复杂性,但美日如果要实现其上述目的,就必须使朝核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国际关系的演进而言,一至两年甚或三至四年并非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导弹防御系统开发的步伐,可能要慢于朝核问题解决的步伐。因此,即使不能完全否定导弹防御系统与朝鲜核武问题之间的联系,甚至不能排除美日旨在解决朝核问题的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两国最终不得不依靠导弹防御系统来减轻来自朝鲜的核武威胁,但这毕竟不能说明朝核问题是美日两国共同开放导弹防御系统的主要原因。
可能有人会认为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库,也是导致美国和日本共同开发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因素,但这仍算不上主要因素,原因很简单:目前不存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也不太可能出现会导致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发生较大规模战争的国际纠纷,更不用说是全面战争了。正如实际情况表明的那样,俄罗斯比中国更趋于容忍(当然谈不上欢迎,有时还半心半意地反对)
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俄罗斯和日本之间倒是仍存在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但好在俄罗斯是占领方,而日本应该还不会鲁莽到要用武力夺回这些岛屿的程度。
以下事实使人很容易得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中国这一结论:1、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核武库;2、美国(和日本)很有可能因台湾问题而与中国发生争端,战争的可能性并未排除,并且日本和中国能否和平解决钓鱼岛的主权争端仍存在疑问,而美国最近已经表明将支持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这可能是对日本积极向伊拉克派兵的回报之一)。
中国有限的远程打击力量并未使中国能像前苏联那样,与美国在“确保相互摧毁”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恐怖均势”。在战略武器方面,美国拥有也许是压倒性的优势,这一优势已经使美国国内的右翼人士开始叫嚣,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美国的核打击目标。但除非事关相应的重大战略利益,这种优势仍不足以使美国无视中美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怕后果。因为中国即使是有限的战略打击力量,仍将能给美国或者日本(如果它也卷入的话)以重创。如果台海战争真的爆发,美国一旦介入,则无人能保证战争不会升级为中美间的全面战争,在这种全面战争中,中国可能施加给美国的打击即使不能完全阻止美国介入台海战争,也无疑将抬高美国介入的门槛,并使美国政府付出更高的心理代价。
如果能设法免于此种打击,则美国介入台海战争的意志必将大大加强,而这正是其开发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之一。以目前的导弹技术水平为参照标准,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及部署计划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对中国而言,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失败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如果一个国家将其安全寄托在他国某项武器开发计划的失败上,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使现有的实力平衡不被打破,中国也可能会致力于寻求相应的反制力量。因此,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将在亚太地区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如果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以目前的导弹技术水平为参照标准)获得成功,中国也获取了相应的反制力量,则现有的平衡将得以保持。
而如果中国不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反制力量,在台湾执意寻求独立时,中国必将面临更大的决策风险。
实际上,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一开始就会给中国带来一个难题,或者说会加深中国本来就面对的——如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所指出的那样、也可能是每个大国始终要面对的——难题,即如何将似乎总是不足的现有资源在加强军备、进一步增加投资以促进生产以及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缺乏强大的国防,任何大国都不但难以发挥必要的国际影响,甚至连本国的安全都无法保障;经济领域中的投资资源不足,则无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又会反过来损害一国长期的、总体的实力;而如果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国内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就会受到威胁。美国和日本这两个经济强国当然清楚,军备竞赛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进而社会的负担,将远远超过给它们自身带来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弹防御计划实际上是美国上世纪的星球计划在新世纪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其针对的对象已由前苏联变为现在的中国。
四
承接前文,如果台湾执意要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又不容许出现第三种结果,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不管当时的力量对比如何。而中国进行战争当然是为了制止台独,而不是为了得到第四种结果。这就要求中国认真检视自身的实力,以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准备。这种实力包括军事、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结盟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军事力量仍是主导性因素。
根据台海局势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大陆的实力(主要是军事实力)可能达到的水平划分为下列六个层次:一、即使和台湾相比,大陆也处于劣势。
二、和台湾相比,大陆占据优势,但对可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缺乏必要的威慑力量,且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对台湾的优势将转为劣势。
三、和台湾相比,大陆占据优势,并对可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拥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但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对台湾的优势将转为劣势。
四、和台湾相比,大陆占据优势,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对台湾的优势将转为劣势。但大陆对可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拥有较大的威慑力量,并可以使任何干涉势力付出沉重的代价。
五、和台湾相比,大陆占据优势,并且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仍将处于优势地位。
六、和台湾相比,并且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仍将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大陆还保有一定的后备力量以防其他潜在的敌对国家乘机火中取栗。
如果大陆的实力只处于第一层次,台湾若执意独立,大陆实际上将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甚至整个决策层的意志都将瘫痪,因为其必须在第三种结果和第四种结果之间选择其一。而第六层次无疑是大陆实力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但就现有的资源而言,这即使不能说是不可能的,也只能说是一个遥远的前景,其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海峡两岸双方、至少是台湾不愿等待的。其实大陆的实力要达到第五层次都是如此困难,以致任何负责任的战略规划都不应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由于台湾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掌握着是否改变台海现状的主动权,台独势力也不可能选择在第六种或第五种战略态势下向大陆摊牌,而第一种战略态势对其而言同样几乎是不可能获取的,因此第二种、第三种或第四种态势才是双方规划各自战略部署的可能的现实背景。
在第二种战略态势下,台独势力往往有难以抑制的台独诉求,而在第四种战略态势下,台独的冲动可能又会有所收敛。第三种战略态势则较为微妙,在一场独立与反独立的大博弈中,各方决策者的意志力和判断力也将受到严峻的考验。这似乎恰恰是目前的现实态势,即和台湾相比,大陆占据优势,并对可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拥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但在外国势力确实介入后,大陆对台湾的优势将转为劣势。而下面的分析也是在这一现实态势(如果笔者判断有误,则权当是一个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
分裂中国的势力(包括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可能支持台独的国家或集团势力)希望也将努力使目前的态势向第二种战略态势转化,而大陆当然希望尽快促成第四种战略态势。可见,分裂势力与统一力量当前角力的焦点是(分裂势力)削弱或(统一力量)强化大陆对可能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的威慑力量。就大陆方面而言,当前的基本战略规划的一个支点是不断巩固并全面强化对台湾的优势,而另一个支点则是在现有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强化对可能介入台海冲突的外国势力的威慑力量,以促使目前的态势向第四种战略态势转化或至少维持目前的态势,防止第二种战略态势出现。
五
但上述基本战略规划仍因下面三个原因而存在不足:1、由于相关各方的力量在今后的消长存在着不确定性,故目前的态势在未来将如何演化,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即第二种、第三种及第四种这三种战略态势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2、在上述三种战略态势下都存在台独成功的“前景”,只是可能性大小不同,因而都无法排除台独势力摊牌的可能;3、台独势力一旦摊牌,在排除第三种结果(和平独立)可能性的前提下,战争必然爆发,而大陆(特别是在外国势力介入后)不一定能控制战争的烈度及范围,也不一定能确保取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大陆在进行基本战略规划的同时,还应当考虑能同时适用于上述三种战略态势的战略部署,这种战略部署主要不是为了确保赢得战争——这很困难,并且主要是基本战略规划的目的,另外战争本身就不可取——而是为了尽量确保使台独势力不至于摊牌,从而既能阻止台独又能避免战争。进行这一战略部署时须考虑到以下几点:1、如果大陆仍有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以争取和平统一的意愿,则挑起台海冲突的主动权仍握在台独势力手里;2、由于大陆拥有对台湾本身的优势,而台独势力仍敢于摊牌肯定是认为,因存在外国势力介入的可能,故大陆将缺乏使用武力的意志;3、台独势力另一方面可能会认为即使大陆使用武力也会因为外国势力的干预而失败,台湾独立的目的仍将实现。可见,台独势力作出摊牌决定的心理基础是双层的:1、大陆将不会使用武力;2、大陆即使使用武力也将因外国势力的干预而失败,台湾能得到外国势力的保护。大陆为制止台独进行的战略部署,目的就是要使上述心理基础无法形成。
如果说台湾握有宣示台独的主动权,大陆则握有是否动武的主动权。因此,取消台独势力的第一层心理基础较为容易,大陆只须使人毫不怀疑:台湾一旦要独立,战争必然会发生。
而要打击台独势力的第二层心理基础,大陆则应强化对可能的外国干预势力的威慑力量,以使其不敢干预,或争取在外来干预发生后仍将取得胜利。但大陆并不能确保拥有足以阻止外来干预的威慑力量,也不一定能确保胜利。实际上,任何人都无法肯定外来干涉是否会发生,战争又将如何结束。在无法完全取消台独势力心中的台独“前景”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完全取消其摊牌的心理基础呢,剩下的唯一可能的方式只能是使台独“前景”的实现变得毫无意义,或者说使独立的代价高到与独立与否相比已经毫不重要。这就要求大陆作好准备,一旦外国势力进行干预,大陆将对台湾进行不计后果的打击。这同时意味着外国势力的干预对台湾而言不但不是拯救,反而可能是灾难。
六
根据以上分析,为阻止台独,大陆在进行基本战略规划的同时,应进行下列两个不同层次的战略部署,以使下列两点确定无疑:1、台湾一旦独立,即对其进行武力打击。大陆将利用对台优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不血腥的打击方式统一台湾。为此进行的战略部署体现的对台优势越明显,武力打击的可信性就越高,从而形成对台独势力的第一层威慑。
2、一旦外国势力介入台海战争,在无法确保仍将获胜的情况下,大陆将对台湾进行不计后果的打击,使台湾的独立本身变得毫无意义,从而形成对台独势力的第二层威慑。
如果以上两点是确定无疑的,则台独势力摊牌的心理基础将不复存在。一般而言,威慑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后果的严重性和威慑的可信性,而后者尤其重要。上述第一层次的战略部署,要求的是大陆的实力基础,即强大的对台优势。第二层次的战略部署,要求的是大陆的决策意志。因此,为使威慑可信,大陆一方面应不断强化对台优势,另一方面应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决策机制。这一决策机制应具有一种半自动化的性质——在危机发生时,相应措施的采取将不可避免——从而降低对决策者的决策意志的要求,提高威慑的可信度。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大陆的战略部署不可以这样进行,即台湾一旦独立,大陆即对其进行不计后果的打击,从而一开始就形成对台独势力的强大威慑?笔者以为这样的方案由于下列原因而不足取:1、在大陆拥有对台优势时,没有必要对其实施过度打击,大陆的战略目的本身并非摧毁台湾,而是阻止台独;2、这一方案对大陆的决策意志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威慑的可信度;3、这一方案取消了战争发生后进行谈判的可能性;4、在可能发生误判的情况下,这一方案过于危险;5、这一方案可能削弱大陆本来强大的道义力量。
作为一种应付最坏情况、更确切地说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方案,本文提出的建议旨在阻止台独,如何最终统一台湾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基于本文的建议进行的战略部署尽管本质目的是维持和平,但却必须形成下列态势:任何旨在推动台湾独立的决定都必将要么失败,要么导致台湾遭受难以承受的打击,而引发这些后果的扳机则握在台湾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