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不尽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高等学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人为本,实行和谐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 科学发展观;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以扩招为标志,得到极大的发展,也暴露了例如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质量有所下滑,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等缺陷。发挥教师为主的重要人力资源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才能赢得社会承认和市场机会。人是一种能使经济社会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活力生机的特殊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挖掘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只有客观的人力资源,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也曾有过某些改革,但也只限于浅表层面。学校人事管理也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构建和谐校园,人力资源管理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 沿用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高校是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其人事管理长期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打着行政管理的烙印,历来与政府部门保持一致,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人事管理就是要把人管住,使得部分教师感到压抑,个性受约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传统人事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存在短视行为,既存在人才进修培养的混乱无序状态,也存在因为怕人才流失不敢放手培养的现象。整体管理没有把人力看成重要资源,没有主动地开发人的智力和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也没有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2. 缺乏良好的用人环境。在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大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是紧紧地绑在政府管理体制的战车上的,各级政府主要是用行政手段而不是遵循教育规律来管理高校,从人员调配、人才引进、考核培训、工资审批、职称评定等都不断强化监管,纳入政府人事主管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七个自主”有的至今无法落实。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用人环境形象,除了工作较稳定之外,其他指标,如:政府投入、待遇收入、地理环境、子女教育、人文环境、管理观念、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等等,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不尽人意的。
3. 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行政级别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专业技术职务及聘用制度、职员制度未能成为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却成为人际关系、资历、地位和薪酬对应的权衡机制,导致官本位严重,价值观扭曲。行政管理人员在为当官而拼搏,教师在为评职称而奋斗,个人奋斗同学校整体目标脱节。学校里职称岗位数受到上级结构控制数的限制,而官位资源更加有限,有的教职工对自己发展前景感到茫然,职业发展动力受到抑制。教师一旦感到自己的职业期望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教职工结构性失衡等现象。
4. 考核激励机制失灵。高校的考核制度很大程度流于形式。由于考核同利益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有时考核没有发挥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反而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矛盾;考核没有成为努力工作的正确导向,反而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考核没有成为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辅服务部门的协作、沟通机制,反而加剧各方的冲突。高校苦于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对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某些改革,比如:竞争上岗,制订引进人才、奖励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措施甚至是末位淘汰等。由于竞争和激励措施标准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待遇收入差距悬殊,不少教师心理极不平衡,其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还有“引来女婿气走儿子”隐性攀比等,可能造成低层次竞争。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和谐原因
1. 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学校的决策者大多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作决策的基础,几乎所有人事管理人员还在按部就班管人事,对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缺乏了解,认为高校发展就是靠投入,缺钱就缺人,对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参照行政部门管理,“官本位”的观念和做法根深蒂固,在人事管理中,把人的智商和情感看作一个常量,对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对应衡量教师的劳动时间和能力,强调控制,重身份轻岗位,见物不见人。
2. 绩效考评模糊,激励作用弱化。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激励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校不同于企业,存在着考核标准难以确定,绩效的优劣难以比较,德能勤绩的绝大部分内容难以量化。在有关考核软件中都缺乏有关业绩的指标,如教师的教学质量指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标都无法确定。受政府行业主管或地方政府的影响,考核内容年年变化;有的院校还存在因人设条件等,使教职工无所适从,也给人事部门增加考核难度和工作量。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常有对“相互攀比”、“盲目攀比”的抱怨和指责,其实教职工的攀比首先是工作和贡献的隐性攀比,在工作和贡献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所获待遇、利益若不相同,就会产生利益的显性攀比,这是正常的相对利益。因为教职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其绝对利益影响,更受相对利益的影响,忽视这点,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 外部体制性环境制约。学校要实现《高等教育法》的“七个自主”还有很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自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政府官员眼里,人力资源管理和编制管理的本质就是钱,是财政拨款,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学校办学规模翻了几番,可是人员编制却是数十年不变。有法律而没有保障,管理法规严重缺失,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与浪费并存,体制不够灵活,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体制环境性障碍, 学校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奔突。
4. 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不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本身,都十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关书籍研究也只以企业或政府为研究对象。诸多大学的专家学者们也多是研究企业,鲜有研究人才母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指导文件和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出台,高校人事管理人员也不都是科研高手,缺乏理论指导的他们,只能年复一年的在传统人事管理工作上转圈圈。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通过不断获取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整合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去,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职能和过程。
1.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首先,决策者应该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大事来抓。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教职工作为被管理者和改革对象的地位,针对教职工的价值观、心理平衡和人际关系等层面上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调节,来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其次,要建立完善并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方面能体现人本主义的制度化。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再次,选拔任用具有创新精神、公道正派、事业心强又熟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致力人力资源开发。
2. 完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为每个教师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在绩效评价激励制度方面要这一目标服务。绩效评估是人才显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激励人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恰如其分的绩效评价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奖惩,更为敏感和重要。要进一步搞好内部分配,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根据实际用科学办法确定教师等人才的工作量,对教育教学做过细的尽可能量化的考核工作,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绩效评价。一方面,要保证物质激励的公平,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标准,要能够体现教师行为及成绩方面的差别,分出不同层次,利用差别推动竞争,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突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只有当教职工发现自己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参与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远景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才会充分发挥潜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工作。
3.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教师协调发展。要加大人才引进、共享的力度,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人善任的高校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环境。对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学校自己培养的方式,他们熟悉校园情况和办学规律,工作协调适应性好,互相了解,提拔任用他们还可激励其他教职工。对教师则要采用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的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创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环境,包括摒弃论资排辈,提供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能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用事业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等等。要在人才使用中发现和开发人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有一种美其名曰集感情事业待遇三留人于一体的“官帽留人”做法值得商榷,为了留住某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委以官职,安排领导职务。这是“官本位”的价值导向,助长了学而优则仕意识和官位优于学问、权术重于学术之风,其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因为高学历高职称并不等同于高道德水准和管理能力,有时恰恰是用其所短,浪费人才,贻误大事。
4. 加强素质培训,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在职分类培训,逐步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和整体可持续发展。重点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和更新知识培训,对年轻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学位进修,对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对科技前沿的探讨,增强其职业发展后劲。对管理人员应鼓励他们参加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方面的进修培训,并区分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参加不同的培训层次,如对中层管理者应重点培训他们指挥和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对教辅及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参加提高操作技能及服务意识的培训,促进教职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坚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发展和利益,如统筹兼顾管理、教学两支队伍建设和利益分配;统筹兼顾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统筹兼顾学校整体利益和教师个人当前收入待遇等等。让有限的资源在兼顾均衡配置和重点集中使用时不致于顾此失彼,减少和缓解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1]孔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2]陈乃玲.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2005,⑹.
[3]张建祥.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
[4]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