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学 > 人口问题 > 正文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四、人口素质存量测度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1.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8.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是方法不够简便,不利于推广。此外,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许金声(1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

参考文献

陈剑。1988. 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剑。1992. 确实存在逆淘汰现象。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陈谊。1998. 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 ;� ;对人口文化素质逆淘汰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硕士毕业论文

陈友华。1988. 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人口研究,(6 )

戴星翼。1992. 逆淘汰是一场虚惊。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邓小平。19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冯立天主编。1992.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高玉喜。1996. 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5 )

郭志刚。1998. 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 ;关于人口定义的反思。南方人口,(3 )

侯东民。1992. 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科技导报,(8 )

侯东民。1993. 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讨论的几点看法。社会学研究,(2 )

胡纪泽。1986. 要懂一点优生学。书林,(4 )

解思忠。1997. 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

康晓光。1995.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孔宪铎。1998. 科教兴国:春雷?甘雨?。中国国情国力,(12)

李景毅。1997. 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并非同义反复。西北人口,(2 )

李景毅。1997. 人口质量的静态表现形式。中国人口科学,(1 )

梁中堂等著。1985. 人口素质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刘长茂。1990. 锲而不舍自成机杼� ;记张纯元教授。南方人口,(1 )

刘铮。1992. 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人口研究,(2 )

刘铮主编。1985. 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铮主编。1986. 人口学词典。人民出版社

马淑鸾。1986. 我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比较分析。人口研究,(3 )

穆光宗。 199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代价问题。开放时代,(114 )

穆光宗。1988. 人口素质与中国现代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穆光宗。1989. 贫困人口与人口贫困� ;� ;再谈提高人口素质。人民日报海外版,(3.21)

穆光宗。1989. 人口素质新论。人口研究,(3 )

穆光宗。1990. 人口控制的质量观。人口研究,(4 )

穆光宗。1991. 论中国人口的质量控制。社会学研究,(3 )

穆光宗。1991. 论中国人口的质量控制。社会学研究,(3 )

穆光宗。1991. 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探析。科技导报,(8 )

穆光宗。1991. 人口素质指数刍议。人口动态,(5 )

穆光宗。1992. 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的关系。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穆光宗。1994. 中国的未来交给谁� ;� ;独生子女问题的紧急报告。工人出版社

穆光宗。1995. 低生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 )

穆光宗。1995. 对我国人口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科技导报,(12)

穆光宗。1995.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素质问题。科技导报,(6 )

穆光宗。1995.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自然逆淘汰。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

穆光宗。1996. 计划生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效果分析。人口与经济,(6 )

穆光宗。1996.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穆光宗。1997. 人口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西北人口,(1 ~2 )

穆光宗。1997. 人口流迁与人口现代化:系统科学的视野。人口与经济,(4 )

穆光宗。1999. 复兴之大计:科教兴国战略。复兴中国� ;� ;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穆光宗等。1998. 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潘光旦编译。1981. 优生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

潘纪一主编。1990.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素质。百家出版社

钱信忠。1986. 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大众医学,(9 )

邵昱。1988.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 ;中国人口素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财经科学,(2 )

盛少波。1992. 人口素质的整体动力观。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苏苹,侯东民编著。1994. 优生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兢新。1998. 提高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问题探讨。南方人口,(4 )

谭琳。1996. 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质量问题探析。人口学刊,(3 )

[ 前苏联] 瓦连捷伊主编。 1981.人口学体系(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俊改,谢韦克。1997.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比较分析。南方人口,(1 )

王小强,白南风。1986. 富饶的贫困。四川人民出版社

邬沧萍主编。1996.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光炳1996. 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6 )

许金声。1991.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人口研究,(4 )

延希宁。1986. 国外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和方法。人口研究,(2 )

阎海。1992. 重论人口质量。贵州社会科学,(4 )

阎海琴。1992. 重论人口质量。贵州社会科学,(4 )

杨耀臣。1993. 浅析人口数量与人口教育水平的相关性。中国人口科学,(5 )

杨耀臣。1994. 论普及教育在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人口科学,(6 )

张朝尊。1996. 积极推动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增长。人民日报,(10.26 )

张纯元。1988. 提高人口质量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主编。1996. 消除贫困的人口对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功民。1992. 遗传学与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

郑祯诚。1986. 论人口范畴和人口属性。社会科学评论,(1 )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1992. 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会议综述。人口与经济,(4 )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会议综述。1992. 人口与经济,(4 )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1995. 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日报,(8.2 )

周孝正。1991. 论人口素质的逆淘汰。社会学研究,(3 )

朱国宏。1988. 人口素质的人口学意义。西北人口,(2 )

朱国宏。1994. 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 美] 朱利安。林肯。西蒙著,黄江南、朱嘉明编译。1985. 没有极限的增长(英文原名The Ultimate Resource)。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献

□ 陈卫孟向京: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 于学军: 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

□ 杨云彦: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 集体合作: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

□ 杜卫华: 民族地区人口与生态经济发展初探

□ 课题组: 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能力胁迫理论与对策研究

□ 穆光宗陈卫: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 穆光宗: 适度人口思想的反思和评论

□ 白冰冰: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

□ 周运清: 都市农民的二次分化与社会分层研究

□ 吴忠民: 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

□ 魏津生: 中国大城市的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 黄荣清: 中国人口死亡问题研究

□ 张纯元: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

□ 李成瑞: 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 张孝直: 当代中国户口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 何清涟程晓农: 中华民族的创口:人口压力

□ 项飚: 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历史

□ 项飚: 开放下的聚合--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 曹新: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研究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