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并在成功利用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成绩;同时又遇到了十分棘手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陷入动力缺乏、歧路徘徊的困境。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围困境的思路,以供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西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势 成绩 困境 出路 当下,研究西部“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人们所关注的全国性、全局性的“三农”问题,往往包含了非常宽泛、非常复杂的内容。就西部“三农”问题而言,其区域性、特殊性、复杂性、危险性正好表现在:一方面,我国“三农”政策的出台依据大体以东中部省(市、自治区)的“三农”现实为蓝本,人们对西部“三农”的研究总体来说是不够深入的,国家“三农”政策所体现的西部特点和西部发展规律必然相应减弱;另一方面,国家的一切 “三农”政策只有结合西部“三农”的实际来贯彻,才能真正有利于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西部相对的经济文化封闭性、落后性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的对中央政策的盲从和教条式理解的倾向却相对严重得多。笔者由此认定,西部“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在西部实事求是地落实中央的科学决策,而且有利于全国其他地方借鉴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全国性地整体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奠定科学基础。 2007年4月14日,笔者带领重庆师范大学5名研究生赴C市Y区L村与S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进行调查。我们采取现场参观、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党的建设、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手材料。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实地调查中亲身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党中央的惠农政策,高度赞扬党中央,热爱胡主席、热爱温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农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总体说来,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优势,并在成功利用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同时又遇到了十分棘手的深层次问题,陷入某种动力缺乏、歧路徘徊的困境。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定这些问题大都是带有全局意义的西部普遍性问题,并提出若干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围困境的思路,以期有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益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地说来,任何地方、任何农村既有自己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当然也存在许多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科学地而不是武断地认清自己的优势,是一切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扬长避短,全力弥补不足,则是一切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我们强烈地感到:农村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物质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L村与S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自然、地理优势为他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条件。 L村距Y城区16公里,距C市区79公里,交通便捷。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 1492户,总人口5101人,其中移民14户,共计66人。劳动力人口3718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474人。全村国土面积7.9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7亩,水田面积2518亩,旱地数969亩,林地面积3107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左右,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115元。L村有丰富的煤炭、木材、石材资源,村内企业涉及煤矿采选、加工、冶金铸造行业。全村共有企业14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6家,其中3家是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大型企业。木材资源以马尾松、杉树、竹料、杂木为主,共计3000余亩。石材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10000立方的片石、条石年产量。全村建有村级公路7条,其中水泥路1条,4.5公里,泥结石路6条,8.1公里;社级公路10条,7.6公里。 S村属于城区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1364户,4100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掌握的材料不是十分详细。时年36岁的S村党总支书记胡贤亮同志,2006年9月曾经学习考察过华西村。通过与他座谈,得知该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他们与四川红顺煤业联合经营合办了两个煤矿,本村就业人口在1000人以上;另外还有一个采石场,就业人数30人,一个砖厂就业人数50人,效益也很可观。S村背靠张艺谋名片《十面埋伏》的拍摄地茶山竹海,山好水好,C市政府决定在此筹建一个大型水库,作为解决Y城区用水和防治旱灾之用,目前大坝建设基本完工。于是胡书记据此果断决策,反租倒包土地1000亩,以土地入股,招商引资建设一个大型生态旅游观光实体。目前已经签定8个引资合同,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其中已有两户企业的合同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动工。 二、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绩 L村与S村在Y区政府以及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现代规模农业初现端倪;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稳步发展;运输业、旅游业、煤炭采掘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等等。集中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值得外地借鉴: 1、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全面规划。L村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现有产业基础的实际,确定了以煤炭开采、渔鸭业立体养殖、山羊养殖、中药材金银花、生态农业观光花木种植等作为主导产业。S村通过多方论证,制定了S村新农村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生产发展为前提,以增加收入为目的,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L村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基地规模生产,培育蔬菜、鱼鸭立体养殖、生猪养殖、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同时发展以煤矿产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全村2400人的劳动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S村人均收入远远超过C市4000元的水平,达到6500元。据煤矿统计,2006年村民从煤矿支取的劳务费用在700万元以上。调查表明,目前S村村民存款1~10万元户数占村民的80%,10~50万元户数在200户以上,50~100万元户数在10户以上,100~500万元户数有5、6户,500万以上资产的有1户,他拥有3辆“重庆~成都”的大型客车和2辆市区的长途客车。 3、土地流转发展迅速。调查表明,纯粹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日落西山,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劳动,从经济帐算下来基本收支相抵,成为“杨白劳”;而土地流转不但没有削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因产出的增加和农村收入的提高得以加强。L村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土地流转全面扩展,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在L村,农地流转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从农民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的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造成了更多剩余劳动力。在这一问题上,L村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转移剩余劳动力。 4、现代规模农业已初露端倪。就L村而言,水产养殖从2005年的200亩已经发展到了3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葡萄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在靠山的贫瘠土地上试种中药材金银花50亩,试点成功后准备在贫瘠靠山地区推广,并以此发展金银花露深加工;生猪养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争取在2008年建成优质瘦肉型猪生态养殖小区;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基本形成以采摘时令蔬菜、水果、垂钓、观光为主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