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哲学 > 美学 > 正文

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开始,日本学者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研究。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哲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交织、杂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战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合法化,各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学说涌进日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进程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与西方哲学、美学中的一个学派来进行研究。采用文本解读的方式,仔细解读马克思的哲学、美学著作,研究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思潮。形成了日本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为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拓宽了路径。

关 键 词  日本  马克思主义  美学  研究  路径

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以后,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社会活动家的传播和弘扬,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日本的研究与普及,也为中国等东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也包括美学与艺术理论。

一.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日本近代对西学的大量引进,特别是哲学、美学学科的引进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日本在幕府末期,为了“王政奉还”、“君主立宪”,革除当时存在的社会痼疾,建设强大的日本,开始派遣有识之士游学西方,寻找救国之真理与方法,西周、福泽谕吉、森鸥外等都属于被派遣者。明治维新(1868)以来,日本一直非常注重西方学说的引进、翻译和研究。日本与中国等东亚国家现在所使用的 “哲学”一词,就是日本哲人、现代启蒙思想家西周[①]在《百一新论》一文中由德文的“Philosophy”翻译而来的。“美学”一词的缘起则说法颇多。虽然连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也坚持认为:中江笃介[②]所翻译的《维氏美学》是“汉字文化圈”中使用“美学”一词的最早记录。

但据史料记载,学理意义上的“美学”一词的介绍与使用在中江兆民之前,应是西周在1866-67年间为德川庆喜所作的御前讲座《百一新论》中最早引进使用的。尽管西周在此文中仍然是以“善美学”(エステチ-キÄsthetik)形式出现,但从其日语与西文发音的对应来看,“善美学”直接指向的就是德文的“Ästhetik”,虽然后来西周又曾用“佳趣论”、“美妙学”等语词来解释“Ästhetik”一词,但依据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解释,“善美学”就指的是美学。1879年1月13日,西周在“宫中御谈会”上为王宫贵族讲授了他的《美妙学说》,在此,西周对“美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美妙学(エツセチクス)是哲学的一种,与所谓美术(ハイソアート)有着共通的原理。”[1](P.3)然后,他依据哲学的逻辑思辩为“美妙学”定义,区分了“美妙学”与道德、法律、宗教的差别,认为“美妙学”主要是以美术为对象,研究其美的一种学问。在《美妙学说》中,西周将美妙学分解为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分析了“感性”、“情感”、“想象”、“趣味”、“可笑”等美学(美妙学)的范畴。《美妙学说》的前半部分是辨识“美的自律”;后半部分分析了美学所应承担的社会启蒙与教育责任。在关西学院大学加藤哲弘教授看来:西周对于美妙学说的解释在日本思想史上导入了功利主义美学的因子,这种观念也属于“明六社”的共同理念,与当时崇尚实学的社会风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2](P.3)由此可见,对西方美学学科的介绍,无疑西周是最早的,且其《美妙学说》,实际上是日本,也是东方国家近代的第一篇美学文献。

加藤弘之[③]于1870年,在他的论著中首次介绍了马克思其人及其部分观点。加藤的介绍,可视为马克思学说在日本的首次登陆。以后,加藤还撰写了《人权新说》(1882),传播唯物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在加藤等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日本大学校园内逐渐形成了学术型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风尚与传统。

森林太郎(森鸥外)[④]和大村西崖[⑤]于1881年将德国悲观主义美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⑥]的《美学》(Asthetik)编译为《审美纲领》,作为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学校的《美学》授课讲义,美学由此开始进入日本大学的课堂(当然在日本学术史上,美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学术研究对象,要从1900年大塚保治在东京大学开始担任美学讲座专职教授算起[3]p.183-184)。大村在《审美纲领·序》中写道: “审美虽固局一法宗,因须相应全理本迹,必双融彼此,自夷齐难哉。统摄包含使物无不罄,笼罗该括致事有所归。是以往哲诠量,众贤鼓吹,旁经委他,异部纷纶。白道尚隐,没铁无塔,无由辟精艺之胎藏,虽法尔备具,美学之金界未圆。……鸥外求法请益,讲敷显扬,斯土始全的传艺苑,忽得津梁。今以所诵出兹,审其证诠,采彼多言,述此纲领,简文正摄,深义少册,妙期总持”。 [4](P.1)大村的界说,详述了《审美纲领》的来源,翻译的情形与过程,以及他们对于此书的评价与期许。

1882年(明治15年)5月 14日费诺洛莎[⑦]应日本龙池会之邀,在上野公园内的教育博物馆观书室演讲《美术真说》(The True Meaning of Art),演讲中,费诺洛莎论述了“美术与非美术的区别”,美术(艺术)的内在本体与外部关系,认为:“美术是善美的”。[5](P.37)费诺洛莎第一次从美学与艺术理论的高度对“美术”——美的艺术——进行了高度抽象的解析。演讲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艺术之真的理论阐释;其二,日本绘画与欧洲绘画的比较中日本美术的优势;其三,促进美术发展的文化政策之考量。他认为:艺术家的技能是艺术的决定因素;艺术具有愉悦性;艺术源于模仿——对自然与现实的模仿。费诺洛莎从艺术与非艺术、艺术定义的三种典型方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等视角,阐述了美术的奥义、美术作为艺术的特质及其价值、美术与美学的关系等问题。费诺洛莎在东京大学和东京艺术学校教学期间,深入研究西方艺术美学与西方艺术史,开日本艺术美学研究之先河。

中江笃介(兆民)1883年翻译出版了法国学者维龙(Eugene Véron)[⑧]的《美学》(L’esthetique, 1878),将其定名为《维氏美学》[⑨]。中江兆民的翻译出版之后,“美学”作为确定的学术术语流布开来,而美学学科的正式定名,是大塚保治1900年在东京大学开始从事美学的课堂教学、担任美学讲座教授开始的。中江不仅翻译了《维氏美学》,而且还在1882年前后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虽然中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与阐述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但他的介绍的确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⑩]

此后,大西操山于1888年发表《批评论》[⑪];草鹿丁卯次郎于1893年撰写了《马克思与拉萨尔》[⑫];津田真道于1895年撰写了《唯物论》;[⑬]片山潜于1903年撰写了《都市社会主义》、《我的社会主义》[⑭]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同年大塚保治在早稻田专门学校发表《论罗曼蒂克及我邦文艺的现状》[⑮]的演讲,介绍浪漫主义艺术与社会革命;1904年幸德秋水[⑯]和堺利彦[⑰]依据米歇尔·穆阿[⑱]保存的英文本,共同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⑲],这是日本首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907年堺利彦发表《社会主义纲要》;1909年《社会新闻》连载安部矶雄[⑳]翻译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1918年本久间雄发表了《人生派的批评与艺术派的批评》[21];1919年堺利彦发表《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22]1928年日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开始刊行;此后,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日本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日本哲学界也逐渐产生了近代哲学史上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主要有:三木清、河上肇、户坂润、狩野亨吉、见田石介(甘柏石介)、永田广志、加藤正等。1925年福本和夫与河上肇[23]、山川均[24]等人关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激烈论争,在日本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河上、户坂、永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1930年代初,户坂润、三枝博音、冈邦雄等组织了“唯物论研究会”,并出版学会的机关杂志《唯物论研究》。在“唯研会”活动期间,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进入了战前的鼎盛时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得到确立并进一步深入与普及。

从以上的简述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美学是先于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日本,首先是日本知识分子中的先觉者期望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社会改良,反对强权统治,反对战争,倡导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宣传唯物辩证法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较,日本学者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十世纪,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几经挫折,但延绵不绝。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包孕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哲学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文学艺术思想也逐渐得到传播。

二.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日本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蕴含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之中,研究者更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

当《资本论》的翻译开始在日本报刊连载,日本学者开始注意马克思的商品与 “资本” 、“剩余价值”理论,有意识地去了解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既作为新的社会革命的思想,同时也作为新知识、新学术,进入了日本思想界、学界与研究界。俄国“十月革命”,作为社会主义的成功范例,也给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和研究者注入了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思想的翻译、理论研究和评介进入了第一次高潮。

日本战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识期(明治末年到1925年)和传播期(1925—战前)。

初识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要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介绍,蕴含在对其社会主义和社会革命的思想之中,蕴含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改造的理想的研究之中,蕴含于国民性格对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决定作用的研究之中,蕴含于启蒙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建构之中……其主要介绍者、研究者是日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主张人权和平等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自由民权左派的学者、从事工人运动的活动家、理论家等。他们有的成立了“社会主义同盟”[25]、社会主义研究会[26](后更名为社会主义协会)、“社会科学研究会”;有的组织了马克思学术研究小组;有的组织了“普罗文艺联盟”、“无产者艺术联盟”;有的创办期刊杂志(如《播种人》、《文艺战线》、《左翼艺术》、《前卫》 等);有的怀抱社会改造的热望;有的立足于学理与社会实践;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与介绍。这时的主要著述者有高野房太郎[27]、片山潜、幸徳秋水、安部磯雄、大杉荣[28]、堺利彦、和辻哲郎、福本和夫[29]、三木清[30]等等。平林初之辅是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先驱者,他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为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无产阶级的文化》一文中,他第一次将“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引进日本。平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强调艺术的阶级性、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并初步建构起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框架。由于平林受卢梭思想影响较大,因此,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在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张扬人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主义的思想。初识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艺理论著述主要有:平林初之辅的《唯物史观与文学》[31]、《文艺运动与劳动运动》[32]、《无产阶级的艺术》[33],武藤直治的《关于无产阶级的文艺及其理论》,和辻哲郎[34]的《关于劳动问题与劳动文学》[35],堺利彦《唯物史观与理想主义》[36],武者小路实笃的《文艺与阶级意识》[37]、《文学与社会主义倾向》[38],青野季吉[39]的《艺术的革命与革命的艺术》[40]、《为了无产者的文艺》[41],宮地嘉六的《无产阶级艺术》[42],以及大杉荣所著的《劳动运动与劳动文学》[43]、《民众艺术的技巧》[44]、《为了新世界的新艺术》[45]……在初识期的著述中,日本研究者主要停留在实用理性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学理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研究”,关注“社会主义的原理在日本应用是否可行”。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之下,美学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人的哲学”——人的实践、人的品格、人作为创造世界的创造要素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进行“人的生活”、“美的生活”。美学与艺术理论也在探讨人、劳动、政治倾向、世界观与艺术的关系等等问题。例如和辻哲郎所关注的“劳动与文学的关系”;福本和夫所关注的劳动与“人的异化” [46]问题和“辩证法与喜剧精神的关系”;宮地嘉六关注的“无产阶级艺术的特质”; 平林初之辅关注的“文艺运动与劳动运动、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这里值得注意的应该是河上肇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阐释:他认为“社会底经济组织也不得不随着而变动。这一思想是马克斯的社会组织进化论底中心思想,还有社会组织一旦变动,流行在那个社会的宗教、艺术、哲学等也不得不随着而变动”,“我现在假定名为‘精神的生活底物质的说明’”,也就是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47]河上在这里阐释了文艺层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强调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显示了日本早期唯物主义的特征。以上观点,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初识期美学与哲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交织研究特点。

传播期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有众多著名哲学家与学者参与其中。如西田几多郎、田边元、三木清、户坂润、永田广志、本多谦三、福本和夫、加藤正、中井正一等等。

1926年10月,《文艺战线》发表了谷一执笔的 “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会” 的同人论文——《我国文艺运动的发展》,第一次在日本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整个无产阶级的现阶段,文艺运动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教化运动,这是正确的观点。离开大众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斗争所作的努力,而专心执著于艺术领域,这是一种不了解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所面临的任务的表现,必须克服这种错误”。他们主张要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审美与艺术要从属于政治斗争,为启蒙大众而努力。无产阶级文学成为日后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三木清从1927年起先后撰写了《人学的马克思主义形态》[48]、《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论》、《唯物史观与现代意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一系列论文,以一个新兴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英姿出现于哲学美学论坛,展示了唯物主义者的风貌,成为“闪烁在日本暗淡夜空上的一颗明星”。三木运用“理论系谱学”的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实践唯物论。三木深受德法人文主义的影响,试图通过个人视点和全体视点的“复眼”,建构“全体调和(社会的善)”的个体自由的人间关系。在美学与文化方面提出“文化的大众化”,三木认为:在二十世纪“技术”发达的社会,世界的普遍性是技术。人学必须是“实践的人的人学”,或是“工作人的人学”。“技术”也是由多层次搭建的整体系统的“技术”——“与物质的生产的技术”、“统帅的技术”、“政治的技术”、“艺术的技术” 、“逻辑的操作的技术”——建筑而构成。三木在40年代完善了自己的理论,在《技术哲学》中提出“社会技术”的概念,在三木的框架内,“精神文化也是技术”[49],“娱乐应该成为艺术,生活应该成为艺术。生活的技术应该就是生活的艺术。”三木将美学与艺术、逻辑等纳入技术的范围,显然扩大了技术的内涵,模糊了艺术与技术的本质差异,弱化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过,三木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展示了哲学家的敏识与卓见,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全面传播搭建了桥梁[50]。

中井正一[51]是日本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从大学时代起,就一直非常关注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同三木清、户坂润并称京都学派左派。有学者认为:中井“战前即在绘画、电影的制作实践研究中,介入了映像媒介,创建了独自的美学理论”[52]。中井1929年在《机械美的构造》一文中,关于空间美的论述,就是东方生命美学与“把自我否定作为媒介的辩证法”的结合。中井等于1930年在京都创办了同仁杂志《美・批评》,该杂志以美术(艺术)研究为中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念研究哲学、美学,介绍了现象学、符号学、新康德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美学思潮以及卡西尔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在《绘画的不安》、《节奏的构造》、《通向机能概念的美学的贡献》[53]等论文中,阐述古希腊的“技术”与现代“技术”在美学意义上的区别;阐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关于语言与思的追问;阐述了美学史上对于节奏的不同的认知观念,分析了节奏的自然形态、历时形态与艺术形态;分析了机械的美的特质,强调美的“物理的集团特性”;认为“机器的建筑技术的创造是一个有机体。”电影是一个集体的“瞳孔”,它的“蒙太奇”结构、艺术节奏作为机械制作的产物,是视觉艺术的整合,与绘画相比,可以给接受者以审美的震惊。[54]中井这个时期的美学论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海德格尔和卡西尔等人的分析、批判、吸收建构自己独特的空间论美学。中井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电影)的关注和研究,都几乎是与本雅明同步,对于某些问题的探讨还略早于本雅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电影理论、电视和复制艺术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1932年 “唯物论研究会”的结成及同年11月《唯物论研究》的创刊。从创刊至1938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围绕《唯物论研究》聚集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美学与文化艺术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户坂润在战前接连写了《科学精神是什么——及日本文化论》、《作为认识论的文艺学》[55]等论文,纵论文学艺术的意义,强调要运用现代唯物论的实证精神进行哲学、科学与美学、文化与艺术的研究,建设科学的、符合学理的现代日本的文明与文化。三枝博音撰写了《通达日本文学之眼》[56],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指出东西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异,被认为是“日本哲学家洞察把握文学艺术的结晶,代表了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的飞跃”[57]。

甘粕石介(见田石介)[58]作为日本著名的黑格尔研究者,曾与户坂润一道活跃于唯物论研究会,他于1930年代撰写的《艺术论》[59]介绍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的阶级性的观点以及对拉萨尔的批评,指出马克思在艺术美学方面对黑格尔的继承。见田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考察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与艺术家的世界观、创作方法的关系。在该书的《序》里,他开宗明义地说:“大体上我是站在唯物论的立场来考察文艺的。”关于艺术家的世界观,甘粕认为:“所谓艺术家的世界观便是社会地规定了的特定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人类所具有的理论见解,”“作为世界观的‘人生观’实际上并非单纯的人类观,而是包含政治观、自然观的”。“世界观可以替代自古以来的所谓道德”[60][P141-147],成为对于艺术家的新的批评基准。甘粕梳理了日本现代美学史;剖析了日本的自然主义艺术理论、人道主义美学以及阿部次郎、西田几多郎、深田康算、植田寿藏的美学思想,批判了当时存在的机械唯物论的艺术观和经院美学脱离现实的倾向。见田认为:日本现有的美学都移植于西方,现代日本的美学是同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同步开始的。见田等人的美学艺术观念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论争,熊谷孝就在《文学》1936年9月号发表《对于文学的一个反省》,批判唯物主义的审美与文学艺术观,指出见田将无产阶级文学作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主导,认为“文学是客观真理的反射”,其实是夸大了文学艺术的作用,高估了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

传播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曾在苏联学习的日本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藏原惟人[61]。这一时期藏原的主要论著有:《当今日本文学与无产阶级》、《当前芸術运动的紧急问题》、《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新阶段》、《通向无产阶级现实之路》、《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中的阶级性与民族性》[62]等等。藏原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政治优先地位,强调“艺术工作全部要纳入到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之中”[63]、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必须是归党所有的”。 藏原强调要将艺术的有用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统一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指出:“作家要运用无产阶级先锋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进行创作。所谓“先锋的眼睛”,就是作家要拥有正确认识世界所必备的先进世界观,即“明确的共产主义观点”。犹如藏原所倡导的“革命文学”的艺术家必须要“成为真正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艺术家。”[64]通过藏原的论述,可以见出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文艺理论,是完全建立在“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家的党性原则与艺术的审美理想的阐释,都是苏联美学与文艺政策与理论在日本的再现。由于藏原的部分论著几乎同步被翻译到中国,为鲁迅、冯雪峰、周扬等多位理论家引述,因此,藏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30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文艺与左翼文艺运动。

传播期的其他著作与译著还有平林初之辅的《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关于被文艺批评家的任务》、《政治的价值与艺术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再商榷》[65],田口宪一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运动》[66],山田清三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67],和辻哲郎的《关于原典批评的方法》[68],梅林的《美学及文学史论》[69],威廉汉姆·霍善斯坦因的《艺术与唯物史观》、《造型艺术社会学》[70],卢那查尔斯基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论》[71],雅各布莱夫的《作为文学方法论者的普列汉诺夫论》[72],以及右翼理论家蓑田雄喜的《德俄思想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源性综合批判》[73]。

在这时间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涵盖了日本整个学界。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路径来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从社会思想研究的层面切入的,主要是日本共产党的思想家、理论家和从事社会改造运动的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们主要是从对于社会政体、经济与劳农革命的研究出发,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强调审美与艺术的功利性、实用性。

从哲学层面切入的,主要是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们主要是从审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社会理想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异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层面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如西田几多郎就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理念与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他试图以“行为的直观”的概念来对抗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将实践、创作的本体论根据置于认识、直观之中,来建构自己的日本式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美学体系。西田的研究,某种意义上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的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或是从反方向加深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传播和普及。

从文学艺术研究层面切入的,主要是文艺理论家和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作家。他们主要从唯物史观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文学艺术的阶级性、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倾向等方面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多地强调文学艺术对于现实的把握,文学的教化作用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倾向性和实用功利性。

三.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现状

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学艺术的研究,大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步。经历了战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低谷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5年到1950年代后期,主要是从主体性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造性研究;第二个时期是从195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后期,主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与转向;第三个时期是从1980年代至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本的再解读以及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家的研究。

战后的第一个时期,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各种各样的社团、杂志纷纷涌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此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经由列宁、斯大林阐释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仍然是初探式的,宏观性的。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仍然集中在哲学、社会学、艺术学领域,主要论著有:中井正一的《美学入门》[74],蔵原惟人《通向新文学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75],渡边春男《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黎明》[76],黑田宽一的《社会观的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77],古在由重《马克思主义与现代》[78]、《日本的马克思主义》、高桑纯夫的《唯物论与主体性》,丸山真男的《从肉体文学到肉体政治》、译著主要有城塚登、 生松敬三翻译的卢卡奇的《实存主义?马克思主义》[79],这是日本较早翻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著作。此外还有冈田纯一翻译的《马克思体系再检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80],良知力、池田优三共同翻译的马尔库塞的《早期马克思研究: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论》[81],森信成《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以有关费尔巴哈为中心主题》[82]等。日本作者的部分著作,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容仍然是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社会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理论杂糅的,需要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进行剥离和梳理。

战后第二个时期,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哲学美学研究的深入,日本哲学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建构日本实存主义哲学的阶段,美学研究也随之进入一个日本特色的美学研究新阶段。此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者,将其视线由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研究,转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法兰克福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研究,开启了日本实证性、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新阶段。对于马克思哲学美学的研究,主要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产生了一系列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论著。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除哲学、美学本体论研究之外,还著有《青年马克思论》,[83]还有中村秀吉的《逻辑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84],冲浦和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争》[85],森本和夫的《实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86],村上嘉隆的《关于美学的唯物论: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87],岛崎隆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方法》[88],中井正一的《美学的空间》,粟田贤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价值》[89],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立》[90]、《新人类主义的哲学:克服异化可能吗?》[91],藏原惟人《无产阶级艺术与形式》[92],森山重雄《作为文学的革命有转向:日本马克思主义文学》[93],良知力等翻译的卢卡奇的《美与辩证法:作为美学范畴的特殊性》[94],瀧崎安之助翻译的米歇尔·里夫希茨(Lifschitz, Michail)、弗兰茨·艾鲁博贝克(Erpenbeck, Fritz)编选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95],吕西安·塞巴格的《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96]等。

大泽正道的《游戏与劳动的辩证法》是1970年代较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大泽认为:马克思是继承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康德、席勒、黑格尔——而发展了自己的实践的劳动、游戏的美学与艺术观。他在分析了一般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关键词的翻译后,将其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关于人的自然、感性的存在,异化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术语进行仔细辨识后,指出“马克思具有独创性的一点是,将迄今为止在哲学中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的感性提升为哲学的出发点。”[97]大泽认为:当马克思着眼于感性,并围绕感性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康德感性论的影响,把感性复归于康德的哲学范畴之内,使之成为与悟性并列的认识的两大能力。回归康德应该是马克思得以推翻黑格尔理性至上的哲学观点的杀手锏。他认为认为:青年马克思凭借稚嫩的感性所描绘出来的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图景,即与实现自由这一命题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要实现自由,必须要形成一个——“对外观(假象)的欣悦”,即想像力与想像力创造出来的游戏的——世界。在游戏中,首次开启的不是一个自我与他者、自我异化地面对的世界,而是一个自我与他人在现实中融为一体的世界。在大泽看来:因为马克思所描绘的人是完整的、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所以,人的想像力、游戏都是从过于丰富的、过剩的生命中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这种丰富与过剩,游戏就无法成立。可以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生产出这种丰富与过剩的劳动,就会不断创造出成为游戏前提的状态。而且,劳动所创造的游戏,驱使着人的想像力,不断创造出新的欠缺与不足,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的劳动与实践。大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分析人类劳动与游戏的关系,引进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厘清了对于马克思《手稿》的某些误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内涵。

柄谷行人的《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开始,对于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进行解读,希望回复马克思的真面目,揭示马克思尚未被思考、被认识的内涵。柄谷以其“横断的”想象,分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本的分歧与矛盾,分析了马克思著作文体的变化以及马克思文本中的某种奇异与紧张,强调马克思哲学与美学的“移动性”,指出:马克思的所有概念都是一种“语言”,从“语言”进入其中,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美学与文学艺术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是从‘肉体组织所感知的缺乏和无力性出发,并且从那里发现了表象、欲望及语言的生成。”[98]柄谷从语言的“横断”研究马克思的哲学与美学,发现了马克思一贯强调的“人的存在”、人的“目的性”和“主体性” 与其的继承者、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异质性”的 “透视法”倒错,指出马克思思想中与古希腊悲剧之间的联系,为东亚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基本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著作的实证考察和理论辨识之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研究视角益愈宽阔,研究内涵愈加丰富,很多学者从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现实存在、美与艺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下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全体性(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前卫派);马克思与尼采、弗洛伊德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检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专著,如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的现实》[99]、《马克思主义的理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100],黑田宽一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逻辑》[101]、《马克思文艺复兴》(编著),柄谷行人的《超跨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102],杉山康彦的《艺术与异化:写实主义的逻辑》[103],浅田彰、柄谷行人等合著的《马克思的现在》[104],芦村异的《卢卡奇与马克思:物化与异化》,清真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今日可能性》[105],鰺坂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及其展开》[106],佐佐木力的《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07]等等。此时,日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研究与系谱研究结合的阶段,主要著作有:上野俊树的《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与と普朗查斯》[108],盐泽由典的《马克思的遗产:从阿尔都塞到复杂的系统》[109],千石好郎《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确立:后现代理论成立的背景》[110],盐川伸明的《形形色色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谱系——图谱形成初探》[111],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112],他们的著述,既注重博采众长,也发挥日本学者一贯注重实证考据的优势,不人云亦云。他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多元决定论、行动的主体性、文化意识、人道主义与人性自由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发展到马克思,黑格尔才成为终结,无论是哲学还是美学。今村对阿尔都塞“真空概念”的阐释,对阿尔都塞给以“整体性”观照,有助于理解阿尔都塞前后思想的一致性。

与此同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者也在反思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对日本的影响,梳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美学艺术的关联,解析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理论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建树和风格。如鹤见太郎的《柳田国男和他的弟子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俗学者》[113],川口武彦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源流:堺利彦与山川均》[114],服部健二的《京都学派与马克思主义——以“左派”的人们为中心》[115],田口富久治的《在丸山真男与马克思的夹缝》[116],吉田宪夫《阅读广松涉》[117],池谷寿夫《马克思主义范式再检讨—高木仁三郎〈现在同看自然吗?〉》[118]等等。

此时日本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相关的著作的翻译,依然热情不减,主要有马克思的《黑格尔左派与青年马克思》[119]《艺术·文学·书信》[120],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美的维度及其他》[121],马丁·杰伊的《马克思主义与全体性: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的概念冒险》[122],马格利特·A·罗兹的《迷失的美学:马克思与前卫》[123],特里·伊格尔顿的《文艺批评与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美的观念形态》,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辩证法的批评的冒险: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的《哲学语言论集》,古斯塔夫·希博特的《美的断章》……

从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程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与艺术研究逐渐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凸显出来,逐渐相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在东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中,日本往往得风气之先,在翻译介绍、资料占有和分析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前列。尽管如此,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往往是三类学者——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因此,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往往呈现出思辨与实用并重的色彩,同时也由于日本学术研究中的思维定式与方法的制约,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往往注重原典的解读和资料的梳理、现象的描述,而相对弱化理论的抽象、建构与价值的判断。

[①]西周(Nishi Amane,1829—1897)日本明治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1862年(文久2)奉幕府之命赴荷兰留学,学习法学。1865年归国后,大政奉还前后曾担任德川庆喜的政治顾问。1870年(明治3)进入明治政府兵部省,曾先后在文部省、宮内省担任官职。西周为日本西方哲学、美学的翻译命名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艺术、理性、科学、技术等许多与哲学、科学、美学相关的西方语词的翻译、定名者。主要著有《百学连环》、《百一新论》、《致知启蒙》、《美妙学说》等。《百一新论》1874年由山本觉马刊行。其原稿基本上是西周庆应年间从荷兰归国之后,在德川庆喜在京都居留(1866—67年)期间,应邀为其所做的“西洋学塾”讲座的本稿。

[②]中江兆民(Nakae Tyoumin 1847—1901)原名中江笃介,明治思想家、政治家,自由民权运动指导者,被誉为“东洋卢梭”。曾游历美国、法国,1874年回国后,创办“法兰西学舍”,以汉字与假名组合翻译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日译《民约论》),曾担任《自由新闻》、《东洋自由新闻》、《立宪自由新闻》等报刊主笔。1890年选国会议员,为日本的民主进程奔走呼吁。主要翻译与著作有:《民约译解》、《维氏美学》、《理学沿革史》等。

[③]加藤弘之(Katou Hiroyuki 1836-1916):日本政治学者、唯物主义者、东京大学改制后的第一任校长。16岁随父前往江户,学习西洋军事学儒学等,由于深受西方学术魅力的吸引,转而学习西方哲学、伦理学、法学等。1970年(明治3年)担任“洋书进讲”侍讲之职,为向当时的天皇、贵族及幕僚介绍“天赋人权”思想而撰写了《真政大意》(山城屋佐兵衛, 1870),翻译了《国法泛论》等。1877年(明治10年)担任东京開成学校(东京大学前身)綜理(校长),1881年(明治14年)担任改制后的東京大学校长。

加藤弘之主要著作:《人权新说》(山城屋佐兵衛,1883年);《德育方法案》(哲学书院,明治20年11月);《二百年后的我们》(哲学书院,明26年11月);《强者的权利与竞争》(哲学书院,明治27年3月)。

[④]森林太郎(Mori Rintarou 1862-1922)笔名观潮楼主人、鸥外渔史等。日本明治时期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1874年年考入第一大学区医学校预科(东京大学医学部前身),1884年奉命赴德意志帝国留学,就读于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医学—卫生学。期间广泛涉猎欧洲古今哲学、美学、文学名著,深受叔本华、尼采、哈特曼的影响,爱德华·哈特曼的悲观主义美学思想成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德国文学、美学作品。1891年在《早稻田文学》与《坪内逍遥》就“文学没理想”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主要美学著作有《审美纲领》、《审美论》等。翻译有爱德华·哈特曼的《美学》等。

[⑤]大村西崖(Omura seigai1868—1927),本名盐泽峰吉,别号无记庵。明治26年(1893)东京美術学校雕塑专业毕业。曾任京都市立美术学校教师,明治35年回到母校东京美术学校(現东京艺术大学)担任东洋美术史教授。“雕塑”这一术语是大村西崖的首创。主要著作有:《东洋美术大观》、《中国美术史》等。

[⑥]卡尔·罗伯特·爱德华·冯·哈特曼(Karl Robert Eduard v Hartmann, 1842—1906):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现代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无意识哲学》、《美学》、《价值学纲要》等。

[⑦]费诺罗莎(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853—1908)美国哲学家・美术研究家,被誉为日本美术之父。1878年(明治11年)应邀到东京大学担任哲学、经济学教职,与其学生冈仓天心一道创立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为日本的西方美学、艺术、美术教育的普及和日本画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治23年(1890)回到故乡波士顿任波士顿美术馆东洋部长,1896年返回日本,担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教授,1908年逝世于英国伦敦。

[⑧]维龙(Eugene Veron.1825—1889),法兰西新闻工作者、学者。曾任《里昂进步》、《共和法兰西新闻》编辑主任、《自由》主笔和《工艺新报》社长等职。其主要著作有:《人类智力的进步》、《色当战争后的德意志史》、《古代及近代艺术中的神话》、《伦理学》、《美学》、《诸宗教的博物史》、等。

[⑨]先前国内有学者认为:中江笃介翻译的是意大利美学家维柯的《美学》。这显然是把《维氏美学》中的“维氏”误认为“维柯”了。因为中江翻译的是Eugene Véron,L’esthetique,他当时用汉字将维氏译为“维论”。

[⑩]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幸德秋水是中江的弟子,曾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与他共同生活,受中江影响甚深。

[⑪]大西操山『批評論』『國民之友』明治二十一年(1888)5月号

[⑫]草鹿丁卯次郎『「マルツクス」と「ラサル」』(国家学会雑誌)明治26・2~12。

[⑬] 津田真道(Tuda Mamiti 1829—1903)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明六社成员之一。安政3年(1856)成为蕃書調所教授的助手。与西周等一道留学荷兰。明治维新后曾任外交大臣。主要著作有《泰西国法论》(据荷兰莱顿大学Vissering教授讲义笔记翻译,1868(庆应 4年)出版);《唯物论》1895(明治28年元老院会议笔录)出版。参见《津田真道全集》,东京:みすず书房2001年8出版。此处的“唯物论”被认为是广义的“唯物论”。

[⑭]片山潜(Katayama Sn 1859-1933):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1880年冈山师范学校毕业,1884年赴美留学。在极度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信仰基督教。1897年12月创办《劳动世界》主笔,为日本最初的工会“劳动组合期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1901年与幸德秋水等加入日本最初的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1903年12月再度赴美,1904年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社会党(第二国际)第六次大会。在日俄战争中,与普列汉诺夫一道呼吁和平,反对战争。1911年在东京指导电车工人罢工时被捕。大正特赦后于1914年流亡美国。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全身心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投入北美的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赴苏,任共产国际常设执行委员,1933年11月5日逝世于莫斯科。

主要著作有:《都市社会主义》东京:社会主义图书馆,1903.4(明治36年4月);《我社会主义》东京:社会主义图书部,1903.7.

[⑮]大塚保治(Osuka Yasuzi,1868-1931),美学家,东京大学第一代美学教授。主著『ロマンチックを論じて我邦文藝の現況に及ぶ』『太陽』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号;『美學及藝術論』;大西克禮編.東京:岩波書店, 1933.5.『文藝思潮論』;大西克禮編.東京:岩波書店 , 1936.3.

[⑯]幸徳秋水(Kotoku, Shusui,1871-1911),日本思想家、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本名幸德传次郎, 1888年成为中江兆民的入室弟子,与先生共同生活。1901年(明治34年)发表《廿世紀之怪物帝国主義》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该文在当时的国际帝国主义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1903与堺利彦共同创办《平民新闻》,宣传反战思想。1910年(明治43年)6月因“大逆事件(幸徳事件)”逮捕,翌年11月24日在东京监狱被判处绞刑。主要作品有:《自由党祭文》、《作为文士的兆民先生》、《死刑之前》等。

[⑰]堺利彦(Sakai, Toshihiko,1871-1933):日本社会主義者、思想家、作家。号枯川、別名贝塚涉六。

高中退学后在大阪、福冈等地任记者,倾向与社会主义。主张社会改良,倡导言文一致。1908(明治41)年因赤旗事件入狱。1922(大正11)年参与创建日本共産党,担任第一任委員長,后脱党。晩年, 9、18事变爆发后,始终立于反战运动的前沿,主要著作有《家庭的新风味》、《赤旗事件回顾》、《狱中生活》等。

[⑱]米歇尔·穆阿(ムーア、サミュエル1830―1895):曼彻斯特法院法官(マンチェスターの裁判官)。1863年以后,成为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至交。(マルクス、ことにエンゲルスと親交があった)

[⑲]幸徳秋水・堺利彦訳:『共産党宣言』,『平民新聞』第53号、1904年11月13日刊载第三章,该刊随即被官方禁止发行,1916年堺利彦发表了全译本。

[⑳]安部磯雄(1865-1949)基督教社会主义活动家、政治家。東京専門学校(早稲田大学)教授。1901年组织社会民主党,起草该党宣言,积极主张都市社会主義。日本费比安(Fbaian Dociety)协会会长,社会大众党委员长。战后为日本社会党顾问。主要著作有:《洋行日記》(1891年8月~1895年2月》,《日本历史上的社会主義》、《理想的生活》、《立党的精神》、《物质进步与和平主义》、《我的男女道德观》等。

21本久间雄『人生派の批評と藝術派の批評』『文章世界』大正七年(1918)五月

21堺利彦『唯物史觀の立場から』東京:三田書房,1919.

21河上肇(Kawakami Hajime ,1879~1946),日本经哲学家、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政治学科。曾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13-1915年留学欧洲,回国后获法学博士学位。由于他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称为红色教授。河上早年信奉儒教伦理主义,主张社会改良,1920年代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坚持经济组织的改变决定人的思想改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晚年对日本的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提出“小国寡民”的乌托邦主张。河上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很深的研究,他在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著作有《贫乏谈》、《社会问题管见》、《社会问题研究》、《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关于唯物史观的自我清算》、《马克思主义批判者的批判》、《狱中日记》、《经济学大纲》、《资本论入门》等。他在哲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很大贡献。[24]山川均(Yamakawa Hitoshi,1880-1958)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1906年参加日本社会党,次年因“赤旗事件”被捕入狱,1910年出狱后,遇“大逆事件”回乡。1916年加入卖文社,撰文批判民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1920年发起组织日本社会主义同盟。1922年参与创立日本共产党,发表《无产阶级运动的方向转变》,主张无产政党联合。1923年鼓吹取消主义,未经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宣布取消日本共产党,成为党内右倾机会主义代表。1927年12月与猪俣津南雄等创办《劳农》杂志,成为劳农派理论家,反对日本共产党的两阶段革命论。1928年经日本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开除出党。1937年在人民阵线事件中被捕,1939被保释出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年提倡组织民主人民阵线,翌年创办《前进》杂志,1951年组织“社会主义协会”。著有《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日本民主革命论》。

[25]1920年,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山川均、荒田胜三、大杉荣、麻生久等为中心结成“社会主义同盟”,倡导思想

[26]社会主义研究会:1898年成立(1900年后更名为社会主义协会),主要成员有片山潜、安部磯雄、村井知至等。

[27]高野房太郎(Takano Fusatarou,1868-1904)明治元年(1868年)运动(労働組合運動)的先驱者。明治37年(1904年)在中国青岛逝世。

[28]大杉荣(Osugi Sakae,1885-1923) 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社会活动家、无政府主义者。学生时代即加入平民社,后因“笔祸事件”、“赤旗事件”等数次被捕。1912年参加创办《近代思想》、1914年创办《劳动新闻》、1918年创办《文明批评》等杂志,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直接行动论”,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对立,成为无政府主义的中心人物,影响很大。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社会主义同盟。同年为参加远东社会主义者会议密航上海,以中国人身份赴法。1922年参加柏林国际无政府主义大会,翌年在巴黎举行国际劳动节集会上发表演说时被捕,驱逐回国。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被东京宪兵捕杀。后刊有《大杉荣全集》全十一卷。

[29]福本和夫(Fukumoto Kazuo,1894-1983)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22年起赴英美德法留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1926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再次组建大会,任党中央政治部长。福本思想因此风靡一时,被称为“福本主义”。1928年开始因被党内检举违反“治安維持法”而被捕入狱,开始了长达14年的狱中生活,曾长期被独自监禁、羁押于北海道酷厉严寒的钏路监狱。在狱中达到了孤傲不驯、明镜止水的境界。战后被日共除名。后关注于文化史、捕鲸史和农业问题,撰写了《日本文艺复兴史论》,以及《枭》、《捕鲸》、《浮世絵》等,是日本具有广泛研究范围的出色的革命家。

[30]三木清(Miki Kiyoshi ,1897—1945)哲学家、经都学派的左派代表之一。高中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师事西田几多郎学习哲学,受其影响甚深。1920年毕业后进入大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深造。1922-25年接受岩波茂雄(岩波书店创始人)的资助,赴德国留学。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师从李凯尔特教授。1923年进入马堡大学,就学于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8月移居法国巴黎,回国前一直在研读柏格森、帕斯卡尔等的哲学著作。回国后担任三高哲学讲师、法政大学教授。1928年与羽仁五郎等出版《在新兴学科的旗帜下》杂志,后又创办无产阶级科学研究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引人瞩目。1930年因当局指控为日本共产党提供资金而被捕,出狱后脱离教职专事著述。1945年因掩护进步人士,再次被控以“反治安维护法”的罪名被捕,同年9月26日死于丰多摩监狱。

主著:『パスカルにおける人間の研究』岩波書店, 1926.6.『唯物史観と現代の意識』岩波書店, 1928.5. 『歴史哲學』東京:岩波書店,1932.4.『現代階級鬪爭の文學』東京:岩波書店,1933.1. 『現代階級鬪爭の文學』東京:岩波書店,1933.1『文學史方法論』東京:岩波書店,1934.6.『アリストテレス形而上學』東京:岩波書店,1935.6.『日支文化關係史』東京:日本國際協會,1940.3.

[31]平林初之輔(Hirabayashi, Hatsunosuke ,1892-1931)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プロレタリア文学理論)的先驱者之一。1926年加入博文馆为主要成员。1931年作为日本代表前往巴黎出席第一届国际文艺家(作家)协会代表大会,同年因出血性胰腺炎在法国客死他乡。主要著述有《无产阶级的艺术》、《文艺运动与劳动运动》、《文学的本质》、《文学方法论》、《日本自由主义发达史》等。1975东京文泉堂书店出版了三卷本的《平林初之輔文文艺评论全集》。

『唯物史観と文学』『新潮』1921·12

[32]平林初之輔『文芸運動と労働運動』1922年,此文在国内一直翻译为“文艺运动与工人运动”,这种翻译并无不合规范之处,但笔者以为与平林原文的差异较大。平林原作主要阐述明治以来文学流派的论争,分析文艺运动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对比,认为“文艺运动如果没有普罗列塔利亚大众的运动和协调联络全然是无效的”。指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要警惕投机者,警惕运动背后的利益之争,参与者要有奉献精神,不应高估文艺运动中个人的作用等。犹如“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翻译为“无产阶级文学”一样,这里的“劳动运动”直译较好。

[33]平林初之輔『無産階級の芸術』『新潮』大正11年6月

[34]和辻哲郎(Watuzi teturou,1889-1960)哲学者、伦理学者、文化史家、日本思想史家。1912年東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毕业进入研究生院学习,1927-1928赴德国留学。曾任京都帝国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偶像再兴》(1918年),《日本精神史研究》(1926年),《作为人类学的伦理学》(1934年)等。

[35]和辻哲郎『労働問題と労働文学とに就て』『読売新聞』1919·10

[36]堺利彦『唯物史観と理想主義』 『改造』1920·2

[37]武者小路実篤『文芸と階級意識』『改造』大正11·3。

[38]武者小路実篤『文学と社会主義的傾向』『読売新聞』1921·5

[39]青野季吉(Aono Sekichi,1890-1961),日本文艺评论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英文系。1920年在国际通讯社任翻译与记者。1922年和市川正一等创办《无产阶级》杂志,同年参加日共。1924年为重建日本共产党,与德田球一等一道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上海会议,但返日却后脱离了重建的日共,成为《文艺战线》的主要理论家。在《从事调查的艺术》(1925)、《文艺批评的一个发展的类型》(1925)、《自发成长和目的意识》(1926)等论文中,提出“科学的调查”、“外在批评”(文学作为社会现象的批评)、“具有目的意识”的文学运动等问题,对日本新兴的无产阶级文艺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战败后,再度从事文艺批评活动,著有《现代文学论》等。1946年参加日本笔会的重建工作,1951年任日本文艺家协会会长,1952年任《社会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

[40]青野季吉『芸術の革命と革命の芸術』『解放』大正12·3

[41]青野季吉『無産者文芸のために』『読売新聞』大正14·6

[42]宮地嘉六 『プロレタリアート芸術』『読売新聞』1921·9

[43]大杉栄『労働運動と労働文学』『新潮』大正11年10月

[44]大杉栄『民衆芸術の技巧』东京:河出書房1954.1『現代文学論体系4

[45]大杉荣『新しき世界の為めの新しき芸術』『早稲田文学』 1917·10

[46]福本和夫是日本第一个关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的研究者。

[47]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范寿康译,《东方杂志》第18卷1期(1921年1月)。

[48]三木清「人間学のマルクス的形態」(1927年)

[49]三木清『技術哲学』東京:岩波書店,1942.P9.

[50]参见卞崇道:《三木清的人学唯物史观》,《日本学刊》,1997年第3期。

[51]中井正一(Nakai Masakazu 1900 -1952)哲学家、美学家。1922年考入京都大学哲学科,师从美学家深田康算,九鬼周造。192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学院学习研究生课程,并协助深田编辑《哲学研究》。1928年深田逝世,中井和同学一道历时3载将先生的讲义、手稿等汇编成《深田全集》四卷。1930年创办同仁杂志《美·批评》,以美术史研究为中心,同时介绍现象学、符号学、新康德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美学思潮。1933年在京大“泷川事件”中成为中心人物,此后一直与左翼运动保持密切的关系。1935年与同学久野収、新村猛、真下信一、武谷三男一道,将因“泷川事件”停滞的《美·批评》更名为《世界文化》。1937年11月以违反治安发的罪名被捕,知道194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判处两年缓期徒刑。1944年被疏散到广岛附近的尾道市,次年6月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1949年被任命为国力图书馆第一副馆长,主编了日本第一部《图书馆年鉴》。

主著 『近代美の研究』三一書房、1947年.『美学入門』河出書房、1951年.『日本の美』宝文館、1952年.『美学的空間』弘文堂、1959年.

[52]後藤嘉宏『中井正一におけるメディウムとミッテルに関する一考察――中井の2つの媒介概念と、資料、官庁資料、本、図書館』、博士论文·序。

[53] 中井正一『絵画の不安』『美』1930(昭和5)年7月号.『リズムの構造』「美・批評」1932(昭和7)年9月号.『機能概念の美学への寄与』(『美・批評』1930年9月号.

[54]中井正一『絵画の不安』『美』1930(昭和5)年7月号.

[55]戸坂潤『認識論として文藝学』『唯物論研究』昭和十二(1937)年一月

[56]三枝博音『日本の文学への眼』『文学のフィジカとメタフィジカ』(昭和十三年三月河出書房刊)

[57]日本ペンクラブ 電子文藝館編輯室This page was created on Aug 05, 2005参照.

[58]见田石介(Mida Sekisuke,1906-1975)笔名甘粕石介。日本哲学家、美学家,30年代与户坂润一道参与唯物论研究会的活动,战后著有《资本论的方法》(1963年),提倡“基于分析的方法的辩证法”,给日本经济学和哲学带来了重大影响。晚年将授课讲义编辑为《黑格尔逻辑学研究》全3卷(1979-80年),在日本黑格尔逻辑学研究方面产生了持续的、强有力的影响。

主著:『ヘーゲル美学体系(1)-ヘーゲル美学の弁証法』春陽堂1932.『艺术论』三笠書房 1936.『ヘーゲル哲学への道』清和書店1934.『現代哲学批判』こぶし書房1995.『見田石介著作集』大月書店1976-1977.『黑格尔大逻辑学研究』全3卷(1979-80年)

[59]甘粕石介:『芸術論』,『唯物论全书』,東京 : 三笠書房1936.

[60]甘粕石介:『芸術論』,『唯物论全书』,東京 : 三笠書房1936.

[61]藏原惟人(Kurahara Korehito,1902-1991),日本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1925年作为日本《都新闻》的特派员前往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俄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次年回日本,投身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普罗艺)。以发表文艺评论与翻译作品引人瞩目。1930年8月,赴苏联参加工人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发表《关于艺术方法的感想》(1931),此文被认为是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高峰。曾积极倡导革命文艺界的大联合,改组纳普,建立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考普),推行艺术“小组”活动和文艺的“布尔什维克化”。1932年3月被捕入狱,判处徒刑七年。1940年因病保释出狱。其间,他的文论由山田清三郎等人汇编成《艺术论》出版(1932)。战后,层担任日本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文化部长、《前卫》杂志总编辑、新日本文学会常任干事等职。

藏原惟人的主要著作有《新写实主义论文集》、《新俄的文艺政策》、《日本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艺术中的阶级性与民族性》、《藏原惟人评论集》(共七卷)。此外,译作有《毁灭》(法捷耶夫)、《我的大学》(高尔基)、《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铁流》(绥拉菲摩维奇)等。

[62]蔵原惟人『プロレタリア芸術の内容と形式』、『戦旗』1929年2月.『現日本文学と無産階級』、『文芸戦線』1927年2、3月号.『芸術運動当面の緊急問題』、『戦旗』昭和2年(1927)9月.『プロレタリアレアリズムへの道』創刊号1928年5月.『無産階級文術運動の新階級』、『前衛』1928年1月.『プロレタリア芸術の内容と形式』、『戦旗』1929年2月.『芸術運動当面の緊急問題』、『戦旗』昭和2年(1927)9月.

[63]蔵原惟人『芸術運動当面の緊急問題』『戦旗』昭和2年(1927)9月

[64]蔵原惟人『プロレタリアレアリズムへの道」』『戦旗』創刊号1928年5月

[65]平林初之輔『資本主義文化と社会主義文化』東京:新潮社,1928 。平林初之輔『政治的価値と藝術的価値-マルクス主義文学理論の再吟味』『新潮』1929·3

[66]田口憲一『マルクス主義と藝術運動 』東京:白揚社,1928.

[67]山田清三郎『日本ポロレタリア文芸運動史』東京:叢文閣昭和5年。

[68]和辻哲郎『原典批評の方法について』東京:岩波書店 , 1934.

[69]メーリング『美学及び文学史論』川口浩訳.東京:叢文閣,1931.

[70]ハウゼンスタイン(Hausenstein, Wilhelm, 1882-1957)『藝術と唯物史觀(Kunst und die Gesellschaft)』,阪本勝譯. 東京:同人社, 1928.5. 『造型芸術社会学』,川口浩訳,東京:叢文閣,1929.

[71]ルナチヤールスキイ『マルクス主義藝術論』;昇曙夢譯.東京:白揚社1928.

[72]ヤーコヴレフ『プレハーノフ論:文学方法論家としての!』石田喜与司訳1929.

[73]蓑田雄喜『独露の思想文化とマルクス・レニン主義 : マルクス主義の根源的綜合的批判』池上町

(東京府):原理日本社,1929.

[74]中井正一『美学入門』.東京:河出書房,1951.

[75]藏原惟人编『新しい文學への道 : 社会主義リアリズムと創作方法』.東京:学芸社,1952.1.

[76]渡辺春男『日本マルクス主義運動の黎明』.東京:青木書店,1957.

[77]黒田寛一『社会観の探求 : マルクス主義哲学の基礎』.东京:理论社,1956.

[78]古在由重[ほか] 『マルクス主義と現代』.東京:大月書店,1958.

[79]G.ルカーチ(Lukács, György, 1885-1971)『實存主義かマルクス主義か』.城塚登, 生松敬三譯.東京:

岩波書店,1953.

[80]アンドル・ピェートル『マルクス体系の再検討 : マルクスとマルクス主義』. 岡田純一訳,東京:

理想社,1959.

[81]マルクーゼ『初期マルクス研究:「経済学=哲学手稿」における疎外論』.良知力, 池田優三共訳.

東京:未来社,1961.

[82]森信成『マルクス主義と自由 : フォイエルバッハに関するテーゼ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学術出版社, 1962.12.

[83]広松渉『青年マルクス論』.東京:平凡社,1971.

[84]中村秀吉『論理実証主義とマルクス主義』.東京:青木書店,1961.

[85]沖浦和光编『マルクス主義芸術論争』.東京:合同出版社,1963.

[86]森本和夫『実存主義とマルクス主義』.東京:現代思潮社,1967.

[87]村上嘉隆『美学における唯物論 : ルカーチとマルクス主義』.増補版.東京:啓隆閣,1972.

[88]島崎隆『ポスト・マルクス主義の思想と方法』.東京 : こうち書房,東京:桐書房,1997.

[89]粟田賢三『マルクス主義における自由と価値』. 東京:青木書店,1975.

[90]城塚登『若きマルクスの思想 : 社会主義思想の成立』. 東京:勁草書房,1970.

[91]城塚登『新人間主義の哲学 : 疎外の克服は可能か』. 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72.

[92]蔵原惟人『プロレタリア藝術と形式』.東京:ゆまに書房,1991.7.

[93]森山重雄『文学としての革命と転向:日本マルクス主義文学』.東京:三一書房,1977.

[94]ジェルジ・ルカッチ『美と弁証法 : 美学カテゴリーとしての特殊性について』.良知力[ほか]訳.

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0.

[95]リフシッツ, エルペンベック(Lifschitz Michail、Erpenbeck Fritz)編『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芸術論』(上、下)瀧崎安之助訳,東京:岩波書店,1957.11-1962.1

[96]リュシアン・セバーク(Sebag, Lucien) 『マルクス主義と構造主義』(Marxisme et structuralisme)田村俶訳,京都 : 人文書院,1971.

[97]大泽正道:《游戏与劳动的辩证法》(梁艳萍译),东京:纪伊国屋书店,1975.

[98]柄谷行人『マルクスその可能性の中心』,東京:講談社,1990.

此书中译本已由中央编译局出版,译者为中田由美。

[99]廣松渉『マルクスと歴史の現実』,平凡社ライブラリー,1999.

[100]廣松渉『マルクス主義の理路 : ヘーゲルからマルクスへ』;東京:勁草書房,1980.4

[101]黑田寛一『マルクス主義の形成の論理』,こぶし書房,1983.

[102]柄谷行人『トランスクリティーク: カントとマルクス 』,東京 : 岩波書店,2004.

[103]杉山康彦『芸術と疎外 : リアリズムの論理』,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

[104]浅田彰、柄谷行人ほか『マルクスの現在』,東京:とっても便利出版部, 1999年.

[105]清真人『マルクス主義美学の今日的可能性 ―『美学理論の展望』を評す』,『葦牙』第8号(1987/09)。

[106]鰺坂真『マルクス主義哲学の源流 : ドイツ古典哲学の本質とその展開』.東京:学習の友社,1999.2.

[107]佐々木力『21世紀のマルクス主義』.東京:筑摩書房,2006.10.

[108]上野俊樹『構造主義とマルクス主義:アルチュセールとプーランツァス』,京都:文理閣,2002.アルチュセール(Althusser Louis 1918-1990);プーランツァス(Poulantzas Nicos 1936--1979)

[109]塩沢由典『マルクスの遺産 : アルチュセールから複雑系まで』東京:藤原書店,2002.

[110]千石好郎『ポスト・マルクス主義の形成と確立 : ポストモダン理論成立の背景(序説)』.松山:松

山大学総合研究所,2002.

[111]塩川伸明『様々なマルクス主義思想の系譜――見取り図形成のための初歩的試み』(未定稿)。

[112]今村仁司『アルチュセール : 認識論的切断』,東京:講談社1997.2.

[113]鶴見太郎『柳田国男とその弟子たち : 民俗学を学ぶマルクス主義者』,京都 : 人文書院 , 1998.

[114]川口武彦『日本マルクス主義の源流 : 堺利彦と山川均』,ありえす書房,1983.

[115]服部健二『京都学派とマルクス(主義)――「左派」の人たちを中心に』,第1回シンポジウム「東ア

ジアにおける近代日本哲学の意義」大会、2000年8月北京。

[116]田口富久治『丸山眞男とマルクスのはざまで』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5.

[117]吉田憲夫 [ほか]『廣松渉を読む』.東京:情況出版,1996.7

[118]池谷壽夫『マルクス主義的パラダイム(范式)を見直す―高木仁三郎「いま自然を同見るか」』,『葦

牙』第8号(1987/09)

[119]良知力『ヘーゲル左派と初期マルクス』岩波モダンクラシックス2001

[120]カール・マルクス『時局論(下);芸術・文学論·手紙』,村岡晋一[ほか]訳. 東京:筑摩書房,2007.

[121]ヘルベルト・マルクーゼ『美的次元:他』,生松敬三訳,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1.4.中文译为《审

美之维》。

[122]マーティン・ジェイ『マルクス主義と全体性 : ルカーチからハーバーマスへの概念の冒険』,荒川幾男[ほか]訳.東京:国文社,1993.

[123]マーガレット・A·ローズ(Rose, Margaret A.)『失われた美学 : マルクスとアヴァンギャルド 』長田謙一[ほか]訳.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2.

参考文献:

[1]西周『美妙学说』,土方定一编:《明治芸術・文学論集》,東京:筑摩書房, 1975.2.

[2]加藤哲弘《明治时期日本美学与艺术研究》,平成10年-平成13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成果报告书,関西学院大学2002年3月。

[3]東京大学百年史編輯委員会編.『東京大学百年史·局部史一』.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6.

[4]無記庵主『審美綱領·序』, 森林太郎、大村西崖同編:『審美綱領』.東京:陽春堂,明治32年

[5]土方定一『明治芸術・文学論集』.『明治文学全集』(79).東京:筑摩書房,1975.2.

[6]藤田一美『諸大学における美学講座等開設に関する資料』,『美学』87(1971): 68-70

The Path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of Japan

Liang Yan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Hubei 430062)

梁艳萍,(1960—),女,生于山西大同,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美学会会员。主要方向为:西方美学、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