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区别于其它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的根本标志。它的产生既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自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原理以来,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中国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就始终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提出建设以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的目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文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文艺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文艺,规定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规定着文艺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入手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性的,但他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出各自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以新的内涵。
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毛泽东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社会生活”,是对“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更具体化、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表述。毛泽东认为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文艺为经济基础服务,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事关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核心贯穿和解决其它一切文艺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这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创新。沿着毛泽东侧重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这时的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艺为谁服务这一现实的中介来完成和实现的,这恰恰是文艺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点。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内容在文学艺术中并不以赤裸裸的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和融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是政治和经济的人学内容。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是把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从自在的社会客体结构向自为的人与人的主体结构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文艺主客体关系的更加明确和全面的规定。这里的“人民需要艺术”,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更需要人民”,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观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从强调文学艺术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历史选择的角度来揭示文学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闪烁着入学思想的艺术本质理论,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性论的文艺观,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
同毛泽东、邓小平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江泽民也是以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主线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的。从江泽民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与他的文艺论述的逻辑关系看,江泽民是通过文艺意识形态的客体结构与主体结构、文艺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来把握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规定文艺的本质特性的。在文艺主客体关系的客体结构方面,江泽民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所反映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实质是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三者所融合和渗透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基本精神。这是江泽民面对新的文艺现实,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从社会主义文艺所反映的内容方面,对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所给予的具体规定;在文艺的主体结构方面,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了文学艺术家的历史选择和自由创造,提出文艺的主体性建构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是在这种文艺主客体的关系结构中,江泽民揭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本质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并把文艺应当为谁服务统一于如何服务的论述之中,这体现了江泽民把他的思想重心始终放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上。他因此而提出了文学艺术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现实生活,发挥其认识社会和道德教育作用的关于文艺意识形态功能特性的理论,强调文学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他们情感的沟通和心理的交融。当然,文学艺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社会存在,并不是去对群众的自发心理做照相式的描绘,甚至去迎合某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江泽民要求文学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们要站在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高度,站在进步的和人民的立场上,对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使之上升为既有深刻的理性内容又符合群众审美习惯的审美意识,从而使群众的心理和行动更加自觉,更能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进程的简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人民为本位的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规定的结果,而是具体产生和存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通过它所发挥的为人民服务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而得到确认,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和艺术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并受到检验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就在于它把文艺意识形态学说深化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做出了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也符合文艺自身规律,又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独特阐释。今天,重新倡导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确立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进而全面把握由不同理论形态、理论要素所共同构成的这个体系的整体结构特性,这是建设当代中国文艺学、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学术之根本和历史之必然。任何社会的观念的上层建筑,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及由它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也反映着与统治阶级利益相一致的作为社会主体序列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它成为了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及其所决定的政治制度,并体现由中国共产党人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观念上层建筑,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能够包容中华民族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整体思想文化结构体系和总体思想文化格局。显然,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这决定了当代中国文艺学总体格局的多样统一性。从一个方面看,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只能由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来决定,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的指导,这是其统一性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看,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一种具体理论形态和一般思想文化传统的担承者,又内在地要求自己时刻关注世界文化与艺术总体格局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己对现代人类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使以其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发展,既要在与其它历史形态、社会形态文艺理论的共存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又要善于汲取人类各种文化与艺术及其理论发展新成果的滋养,这又体现了其开放性和丰富多样的特点。可见,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排除于文艺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和结构体系之外,试图找到一种“纯文艺学”的观点和做法,以及那种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替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结构体系,试图找到一种“纯无产阶级文艺学”的观点和做法,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艺学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它们留给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艺学的进程中认真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