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工学 > 计算机 > 正文

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潮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我国的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连接了全国70多个城市,400余所高校,并且通过 INTERNET连接世界,网络用户达到200多万人。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3100人,学生宿舍内拥有计算机600余台,除日常的学习、使用外,大都用于上网。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学生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更高,上网的频率更大,根据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在90%以上。    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些,都给高校德育:正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新的课题。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1.互联网促进了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载体。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时效性进一步突出,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之中。“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传播快捷。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产尽知天下事”。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由“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式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式,使大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形成德育主体和客体互动,有利于学生自觉融入德育工作。    2.互联网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变,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针对性。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拓展,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开放教育系统正逐步建立起来,特别是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平等性,会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和观念。网络的运用也会在整体上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综合社会效益。    3.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生活和成长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形成德育的“合力”。调查显示,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志趣、网友联谊会和网上社区等虚拟组织相继孕育而生,网络正在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力军,但是,“独木不成林”,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以前由于通讯技术的因素,家长很难及时了解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的情况,也就淡不上与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了。同时,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得社会不能融人高校德育之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对子女的在校情况了如指掌,社会信息及时传到学校,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从而把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对高校德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价值冲突。网络文化是开放的,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大学牛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德语45%,日语31%和法语18%,汉语05%,这种语言的“侵略”使许多青年学生崇尚“英语优越论”,价值观发生倾斜。    2.政治分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网络高度自由而又缺乏有力监控的运行机制,不但会导致各种网络犯罪,更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进行政治和文化的渗透扩张提供了方便条件。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型武器”。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一些西方国家除在网上借“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等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并竭力鼓吹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企图通过政治观念的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此外,各种迷信、邪教组织也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例如,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骨干分子曾在世界范围开设上千个网址,利用网络迅速传播其歪理邪说,引诱群众受骗上当。    3.文化渗透。  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上网者首到之处,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这种“西化”影响。    4.网络污染。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据有关专家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的信息中,47%与暴力、色情有关,互联网上共有黄色网点90多万个,黄色网点都可能使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扭曲。    5.心理异常。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并游戏人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缺乏远大理想,形成“网络上瘾症”、“文科疏离症”。网络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学生时代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每个人都可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对方身份,没有受到他人和社会指责和惩罚的担心,容易做出一些出轨的行为,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心理疾病。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建立网上德育工作基地,拓宽德育途径。近年来,校园网络系统在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用高科技手段创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首要的是抓紧时间组织专家开发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数字技术,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喜闻乐见,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教育电子教材。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学生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利用校园网络整合校内宣传媒体。目前高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形式上相对独立。如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可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在网上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要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中同人民人学的“红色世界”等在大学生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2.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网络的发展使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传统的德育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性沟通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影响了德育的作用发挥。而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互性,信息的接受者有着更大的主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