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信用证交易中欺诈表现方式、行为的分析,重点进行了风险防范的国际比较,特别是根据欺诈主体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分析信用证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思路。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和例外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如何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是一把“双刃剑”,本文最后提出了信用证欺诈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信用证;欺诈;法律;对策
一 信用证交易欺诈的概念
关于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各国理论界各说不一。国际商会UCP500没有对欺诈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对信用证欺诈作出规定。在英美成文法和判例法没对信用证的欺诈部专门下定义。因为英美两国的法官认为在判例中下定义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以在英美,一般的把民商事判例通用的代写毕业论文欺诈定义适用于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即欺诈是“任何故意的错误表述(misrep resentation)事实或真相以便从另一人处获得好处”。我国有学者①总结道:信用证欺诈( Fraud in Letter of Credit) ,是指在国际贸易信用证支付中(包括信用证交易和基础交易) ,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假象或隐蔽事实真相,引诱使其他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而依赖于该事实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以达到从中获取一定的不正利益的目的而为的行为。信用证欺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关信用证的一切欺诈行为,包括跟随单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等。从狭义上看,它仅指跟单信用证欺诈。
二 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对信用证欺诈的分类, 国内学者较少有人作详细论述。有学者②将它粗分为两类:其一是伪造单据,包括提单、商业发票、保险单、产地证明书、质量证明书、商检证书等; 其二是伪造信用证本身,或者伪造、变更信用证的条件。其中,单据欺诈发案率最高。而且其中以伪造海运提单来诈骗居多。伪造海运提单又主要表现为:制造假提单;倒签提单;预借提单;使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以上基本是从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式分析得出的类型; 有学者③从欺诈主体即信用证当事人入手将其分为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受益人和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等类型,并作了详细论述。
受益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证。它也称为卖方欺诈或出口方欺诈。它是指受益人或他人以受益人的名义,用伪造或具有欺诈性陈述的单据或假货,欺诈开证行、通知行、开证申请人,以获取信用证项下的银行付款的信用证欺诈。其为信用证欺诈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代写硕士论文也是对买方风险较大的一种。它具体可分为伪造全套单据、欺诈人在单据中作欺诈性陈述,伪造部分单据等情形。
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它也被称为买方欺诈或进口方欺诈。它主要表现为欺诈人以开证申请人或假冒开证申请人的身份,用假冒信用证或“软条款”信用证等方式,欺诈付款行和受益人,使受益人及付款行相信欺诈人的开证申请人的合法身份,达到诈取货款的目的。
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种欺诈和以下两种欺诈都称为混合欺诈或共谋欺诈。由于这种欺诈中因为有受益人和船东共同操作,增加了欺诈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方便程度,对被欺诈人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更大。其主要表现为:伪造单据欺诈;保函换取清洁提单欺诈; 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欺诈。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类诈骗表现为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相互勾结,或编造虚假,或根本不存在的买卖双方关系,由所谓的买方申请开立信用证,所谓的卖方向开证行提交伪造的单据骗取银行的信用证付款,之后由欺诈双方分赃后便逃之夭夭。此时银行也成为信用证欺诈的受害者。这种欺诈又一分为二,一种是所谓的买卖双方以不存在的交易为手段,诈取银行的款项。另一种是专门从事信用证欺诈的犯罪集团,装作买方或卖方进行的信用证欺诈。它对银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谋的信用证欺诈。这类诈骗表现为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勾结,签发“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受益人,或者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经办人相勾结,以假合同诈取开证行信用证下款项的信用证欺诈。因为有开证行的参与,其欺诈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对受益人的欺诈极大, 其常表现为“软条款”信用证欺诈。
根据信用证欺诈的受害者的角度分析,可将信用证欺诈分为三类:针对出口方即受益人的信用证欺诈;针对进口方即开证申请人的信用证欺诈;针对银行方包括开证行,议付行,承兑行和贴现行等的信用证欺诈。
三 防范信用证交易欺诈法律问题的比较研究
信用证交易欺诈法律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等的高度重视。美国当代信用证专家DOLAN 以及英国法学家施米托夫和丹宁法官等都对此有过论述。④由于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来源于这种机制所独具的无法取代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完全依赖于独立抽象性原则的保障。但这种原则同时又为不法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为欺诈行骗的滋生提供温床,“常常成为不法商人鱼目混珠、骗取巨款的保护伞”。事实上,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有关信用证贸易欺诈的事例时有发生,很难推测这类欺诈事例发生的具体件数,因为有时当事人宁愿不声不响地吞下苦果而没有勇气忍受面对公众时的尴尬。受益人欺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情况是不发货或假货冒充真货,而提交假单据。代写医学论文根据独立抽象性原则,只要单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规定,开证行就给予付款,不受基础交易的制约。买方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它唯有根据买卖合同对卖方起诉,但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我国台湾大律师叶永芳先生所称:“尤其令进口商欲哭无泪、求助无门的乃是开证银行付款之前,进口商早已发觉诈骗情势,乃紧急请求止付信用证的款项,但开证行向来对此不予理会,仍然付款。银行还振振有词地主张,在信用证关系中,银行所关心的是单据而非货物。”这样,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益人显然丧失了取得货款的权利,但这一原则却纵容受益人的不法行为,协助其欺诈的顺利成功。从商业交易的一般原则来看,这种情况下固守独立抽象性原则显然违背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于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是否应允许独立抽象性原则存在适用上的例外,以保护进口商的利益?
一些国家的法律和判例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但具体的处理原则还不统一,可以说这是信用证法律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部分。其中,英美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院判例较有代表性,它们在肯定了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又承认这一原则的适用不能无视国际商业交易的实际情况,在特定情况下应允许有例外,受益人欺诈就是最主要的例外情形,此时,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充分,绝对适用受到限制,买方可以请求法院以禁令干预,阻止银行根据信用证作常规的付款。英美法律的有关处理原则是否代表了信用证法律的发展趋势,还难于过早下结论,但这毕竟是一种尝试。
中国使用信用证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可以相信信用证的广泛使用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各阶层没有形成法制观念或者法制观念淡薄。人们之间彼此互不信任,所以存在极大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因而商人们对具有银行信用的信用证的使用应当说普遍欢迎。但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业务人员水平不高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等诸多原因,我国已成为信用证诈骗的重灾区,已成为信用证诈骗的主要受害国。不仅如此,国际上外国银行状告我们商业银行开了信用证不按时偿付、代写职称论文不履行议付行和偿付行的责任、不履行担保人的责任、不履行承兑人的责任等时有发生,以及批评中国法院滥出禁令来干预信用证等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践中当中方企业受到假提单欺诈时或担心受到欺诈时,他们往往因为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对付欺诈方法无效还是低劣。于是不管实际情况怎样,就向中国法院申请禁令,不准中国的开证行偿付。而且中国法院也会在各种压力下去滥发禁令。于是国际社会就一片哗然。因为伤害的是外国银行,而骗子早已在支付后逃之夭夭,这完全和国际商会及外国法律的立场完全不同。杨良宜先生认为:“国际社会给了中国不少压力,并威胁中国很快会自食其果,因为外国银行再也不愿意保兑中国银行的信用证了。⋯如果中国银行信用证无法被保兑,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外贸的进行。再说,中国银行也不一定可去拒付,它的伦敦分行等会被起诉,如Power Curber In-ternational Ltd. v. NationalBank of SAK(1981) 2 Lloyd’s Rep.394 一先例。”杨先生对这现象忧心忡忡,而且怀疑负责人士对此问题了解不足。他举例说曾遇到一位大法官强调证据确实在并肯定是假提单后才可去出禁令,但这位大法官似乎忽略了外国的看法:即使是假提单仍不足,还要受益人参与欺诈才能发出禁令。
杨良宜先生还认为,对付欺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提高中国买方的知识与业务水平。目前中国把银行和法院的信誉都押上去,为了去补救中国买方较早自己闯的祸(即与骗子卖方订了买卖合约,开出了信用证,货款也进了光棍手中) ,但肯定会遭到国际批评谩骂,代写英语论文 而且长远不会有益处。⑤原中行行长刘明康也认为长此下去会把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毁掉,也会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⑥
但实践中是否存在信用证欺诈很难判断。例如短斤少两等问题,是否属于欺诈? 下面这个案例曾在国际上引起较大的轰动。它就是早在1994 年的中国银行海口案。⑦案情是这样:
信用证: 10000MT OF DEFORMED RE INFORCING BARSFROM UKRA INE TO CH INA ,要求从乌克兰进口10000 吨钢材;单证相符,开证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为1994 年11 月30日,金额为USD2637875. 04;受益人在比利时的银行随即贴现了有关汇票;卸货期间(1994, 09, 19) ,进口商向海口市海事法院申请发出止付令,包括三个止付令,扣货/扣船,止付货款,止付令的理由是货物质量及包装与提单所述不符; 开证银行被禁止付款,船只及货物被扣;公证行证实短缺6001MT; 1995年1月,法院拍卖货物, 判进口商获得USD12. 7 万的赔偿,USD46. 8万从信用证的金额中扣除。
这个案件出现后,引发了国际银行界对中国的银行信誉的怀疑。国际商会1995 年出版物DOCUMENTARY LETTER OF CRED IT INSIGT,专门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的银行被法院止付的问题。当年6 月份,有文章专门讨论中国的贸易风险问题。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银行被法院止付的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整个银行界信誉的评价。⑧
到目前为止,中国对信用证也有了一些法律上的规定,除遵守国际商会制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即( ICCUCP500)外, 2005年10 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68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还有一个类似于司法解释的纪要,它的全称是《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纪要》1989 年6 月12 日法(经) 发( 1989 ) 12号,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颁布日期: 1997 - 07 - 16,自1997年8月1日起施行。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签发的[银发( 1997 ) 430 号]文件,即《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 它属于行业内部管理规定, 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1995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首次规定了信用证诈骗罪,并规定了较重的处罚,以加强对诈骗者的刑事制裁。1997 年新刑法肯定了这一规定。虽然以上规定比较原则和抽象,但对我国的信用证司法审判工作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当说功不可磨。但实务中由于精通信用证法律制度的人员不多,对其研究过少,特别是对UCP500的研究以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信用证法律制度研究不够,因此不少司法人员对信用证的欺诈的认定把握不准。因而没有遵循国际惯例去滥发冻结令和止付令。一方面我们的银行和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企业乃至我们国家的信誉和声誉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所以,我国司法人员和经贸工作人员等在为保护我国银行及企业的正当利益时,在学习英美等国运用信用证“欺诈例外”从而发出止付令的过程中,应当把握英美法系国家的止付令是命令银行不准向外付款,以阻止受益人谋取非法利益。他们法院干预信用证的标的是受益人在信用证项下的“应得利益”,而不是货款或其他款项,干预的直接对象是信用证的付款行为。但是我国司法救济干预的标的则是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干预的方式是发布冻结令,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美法系的做法去遵循国际统一惯例。而且由于我国法律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所以我国司法工作者等必须掌握以下原则:首先应正确区分和适用冻结令和止付令。应当遵守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规定的有关冻结令与止付令的原则:一是没有确凿的诈骗证据,法院不应干涉银行在信用证下的付款责任;二是即使有确凿的诈骗证据,法院也不要轻易地干涉银行在远期信用证下的到期无条件付款责任。否则受损害的可能是国外的正当持票人, 代写工作总结持票人一定会在外国起诉我国开证行。虽然我国国内银行不直接承担责任,但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制度,那么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就被作为起诉对象。如果败诉,不仅应该支付的款项得付,而且银行企业以及国家的声誉和形象也受到损害。这就叫“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这个教训我们应当深刻吸取,多听一听国际社会的声音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维护我国企业、银行及国家的声誉形象。
注:
①蔡磊、刘波著:《国际贸易欺诈及其防范》,法律出版社97版,第270上。
②③左海聪等:《国际贸易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239页。
④王文华著:《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 2003年7月第1版,中国检查出版社。
⑤杨良宜:《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版,第184- 185页。
⑥祥见:《信用证业务监管》, 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 页, 1999年版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99 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信用证风险监管培训班”,邀请了美、英、香港等国际性银行的中外专家讲授信用证风险防范。
⑦见《信用证业务监管》, 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61 - 162 页,1999年版。
⑧陈绍良:香港中银集团培训中心银行业务组主管“信用证融资风险管理”见《信用证业务监管》中,金融出版社,第162页,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