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基础教育的薄弱,思想观念的落后,经济的滞后,政策的偏向,使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出现了不均等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适当调整招生政策,扩大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
关键词:农村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原因;对策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人才而且人才辈出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子女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地域的限制,经济的制约,政策的偏向,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出现不均等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农村子女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与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吻合。因此,探析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及其对策,对于促使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造就大批的高层次合格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分析
(一)基础教育失衡发展,是造成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原因。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从形式上看具备了“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的差异,使农村子女难以与城市子女在一条起跑线上赛跑。这势必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埋下伏笔,造成了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难的现象发生。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1.师资数量不足。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为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口支援,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但由于城乡之间的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交通不便等原因,致使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其结果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滑。2005年甘肃省全省有公办中小学教师12.6万人,代课教师2.6万人,而这些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据笔者近期到陕西省宝鸡市某农村高中统计,近三年就有10多名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但县政府因财政不足,又拒绝大学生回县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严重缺编。而解决教师紧缺的唯一办法就是逐级上拔,初中在小学选拔教师,高中到初中选拔教师,或聘请代理教师任教。这样,农村中学教育质量何以保证?
2.教师素质不高。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所增长,但城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说还不高。这主要表现在:(1)教师学历不高。从甘肃省6个县的1482所学校中的7856名教师的学历调查来看,教师的学历以中师为主,占到42.6%,约一半,其次是大专。特别要注意的是,还有3%的教师只有小学、初中学历。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初中教师中直接从大专院校专科毕业的仅有3人,占教师总数的1.4%。经过在职进修后学历合格率也只有80%左右。小学教师339人,其中226名代课教师,113名公办教师。直接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公办教师只有23人,占公办教师数的20.4%,仅占总教师数的6.8%。而且绝大多数师范毕业生都在镇中心小学任教,在下面的村级小学几乎没有正规的师范毕业生。(2)教师职称偏低。农村教师由于数量不足,任务繁重,整天忙于事务,很难抽出时间进修学习、搞科研,又由于学历不高,学校又限制出去进修,所以教学、科研水平和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相差甚远,大多数处于中、初级职称。从甘肃6个县的1482所农村学校中的7856名教师的职称调查来看,初级职称是西北地区农村中比例最大的。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所有教师的职称合格率仅为83.4%。(3)缺少必要的进修。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紧缺,县政府、学校都限制教师脱产进修学习,让其在职进修,而在职教师的任务重,工作忙,加之还要操持家务、干农活,所以很少抽出时间来学习,只凭以前的经验从事教学,输出多,输入少,知识的更新换代慢而跟不上形势,所以教师的素质就显得低。
3.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农村经济本来就不富足,加之人门多,基础教育规模庞大,很难以较多的资金投入教育。因此,除了维持正常的教师工资发放外(有些地方连教师的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就无能为力给教育投资。投资不足就造成学校的硬件跟不上,设施落后。据调查,近几年,甘肃靠国家援助,贫困县的县级中小学有了1—2间微机房,乡中心小学添置了两台计算机和一台DVD影碟机及电视机,但周边村级小学连一台计算机也没有。网络对于相当多的教师来说,讳莫如深,更谈不上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了。教师自学没有资料可学,自研没有资料可查。这样教师的质量何以提高?教学质量何以提高?
总之,尽管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使农村子女与城市子女就很难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接受考试制度的选拔。
(二)农村居民素质不高,观念落后,是滋生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土壤。相比之下,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素养不高,看不到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效益,加之思想观念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不清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因此,在思想上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只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过早地让子女放弃学业,出去打工挣钱,结婚生子,期盼着早享儿女福。这种落后的观念对儿女的灌输和熏陶,直接影响和减少了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积极性。
(三)农村经济相对滞后,是造成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经济原因。随着国家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经济状况成为制约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1995-2000年普通高校年均收费标准依次是800元、
1200元、2000元、3500元、4200元、4500元。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关于调整普通学校学费标准的通知》表明,一般专业一般学校学生学费的上限是4200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高校的收费标准上限为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学费上限为4600元,重点学校学费上限为6000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人均收入:2001年农民年均收入为2300元,贫困家庭更低。然而,在我国农村子女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中有60%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从1999年底1.4万亿农村居民储蓄额来看,平均每位农民的储蓄额为1500元,三口人家不过是4500元左右,勉强够交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而学生的生活费和家庭的其他费用无处着落。如果是多子女上学,困难就更大了。因此,经济拮据是农村子女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一堵难以逾越的屏障。
(四)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是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的目标之一。但当今时代,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好多大学生在全家人节衣缩食、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完成学业,想找到工作以回报家庭,但面临的现实是就不了业,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一部分农民及其子女产生上学无用的想法,从而挫伤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五)国家招生政策不切实际,导致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出现实际上的不均等。近几年,国家在招生政策上虽然一直强调“公平竞争,择优录入”。但由于城乡之别,农村子女和城市子女接受初、中等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让这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挤在一起竞争,受挫折的必然是农村子女,更何况国家在招生政策上不实行统一协调,由各省划线,而部分城市的分数线要低于农村的分数线,这就更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雪上加霜,造成障碍。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实际不均等。
二、解决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对策
(一)加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是导致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直接原因。现在要提高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质量保证。
1.增加农村教师数量,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从上述情况看,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合格教师缺额很大,很多学校教师超载负重,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有些学校个别科目由于缺人甚至连课都开不了,聘请代理教师顶替,而这些代理教师大多数学历不达标,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教育经验。因此,由他们任教怎能保证教育质量。现在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强竞争力,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教师数量,充实教师队伍。(1)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满足教师需要,使农村优秀教师稳定下来,安心任教。(2)解放思想,开足资源,招引大专院校学生来农村任教。目前,好多县由于经费紧张,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把教育看作是“投入不见效”的事情,所以宁愿把资金投到“立竿见影”的企业上去,也不愿给教育投资或多投资,宁愿少花钱聘请代理教师或由低层学校上拔教师任教,也不愿招聘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校任教,导致高校毕业生回到县上长期得不到安置。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开足资源,招引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师欠缺问题,也解决了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鼓励基层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3)平衡城乡教师资源,把城镇超编的教师下放到农村学校任教,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职前的培养,另一方面靠职后的培训。职前的培养在高校,职后的培训在任职单位,而且在岗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职后培训,可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弥补教师的知识、技能缺陷,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减少其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师的素质。在职培训的形式有:(1)在职学历教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参加各种类型的在职学习。如刊授学习、函授学习、自学、研究生学习。通过学习,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2)在职校本培训。在职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目的的校内在职培训。通过在职校本培训可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增强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其培训模式有:①集体办班模式。这是校本培训中相对集中的培训活动。各校可以每月举行一次,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带共性的突出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节假日,聘请一些教育专家为教师“充电”,传经送宝,指导教师工作。②师徒结对模式。对初级阶段的教师,可指定有经验的教师与其结对,通过“传、帮、带”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③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含有问题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富有典型性的事件。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的“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应用“案例”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范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④教研活动模式。教研活动模式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把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教研组活动时通过讨论、交流予以解决,以促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⑤个别指导模式。
(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社会发展对每个公民提出的更高要求和社会需求。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谁知识水平愈高,谁将愈能多得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佳的发展和效益。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每年实际经济增长的大约60%是由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年到1959年,由“人力资源”(即在教育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了3.5倍。又据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前苏联国民收入增加部分,大约有30%是由学历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1.5倍、2倍和4倍。由此可见,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教育农村居民提高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转变“早日工作早挣钱,早生子女早幸福”的传统落后观念,解放思想,减少阻力,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困难。农村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相对较少。这在目前高等院校收费制的情况下,成了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好多农村子女就是因为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因此,要解决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难的问题,就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一些倾斜政策,支持农村发展;第二,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送技下乡,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的收入;第三,要鼓励农民多种经营,优势互补,改变产业结构,多种渠道增加收入;第四,要鼓励农民劳务输出,出外打工,经商从工,增加收入;第五,要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从事手工业、加工业等。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
(四)适当调整招生政策,扩大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保证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也是制约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实行的招生政策看起来是公平的,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一条分数线。但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样让两个素质完全不同的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赛跑,农村孩子咋能比过城市孩子。因此,要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就得适当调整招生政策,给农村和城市画出两个分数线,或增加农村子女的招收比例,以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增加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童,杨改学。“新课改”在农村实施的阻力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余艳琴,黄尚海。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