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转变、课程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对山西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三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今后在教师培训方面应注重知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教师合作培训、教材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教师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客观分析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与小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情况及实施科学课程资源的完善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究和探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对山西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小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个市,每一个市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小学科学教师92名(女76名、男16名)。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由于参与科学课程的小学生尚小,此次调查只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进行呈现,为了深入而广泛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科学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课程实施环境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整个科学课程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科学课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是保障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96%的教师称自己非常熟悉科学课程标准,58.69%的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只做了一般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4.35%的教师根本就不熟悉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基本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只有53.33%的教师认知到科学课程的这个最基本的理念。
教师素质是科学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他们需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并具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对此我们调查了科学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发现:没有科学学科背景的教师竟然占到80.43%。在调查的所有科学课教师中,仅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科学课程教学,而45.65%的教师同时代着数学、语文等其他课程。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科学教师没有科学知识背景;科学课程只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代着,这些没有科学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有近半数的教师感觉并不能胜任科学教学工作。最终导致84.78%的教师感觉此次课程改革中压力比以前大,因而不得不比以前更加努力,4.35%的教师感觉压力比以前大,但无法再做进一步的努力,仅有10.87%的教师感觉基本没有压力。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此次调查发现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并不能满足科学教师的教学要求,其中71.74%的教师反映教具不够,63.04%的教师反映实验条件跟不上,52.17%的教师反映多媒体条件跟不上,17.39%的教师反映其他硬件设施跟不上。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故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但此次调查中,仅6.67%的教师认为科学课程所需实验器材都能与教材要求相配套,51.11%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实验能配套,37.78%的教师认为只有少部分实验能配套,还有4.44%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实验能配套。从中可以看到,由于学校教具、实验条件等硬件设施的缺乏,教师并不能按照课程设置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面对学校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面对校内资源不足的情况,43.48%的科学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36.96%的教师会将这种现象反映给领导,同时自己努力去开发新的资源来解决问题,13.04%的教师采用自己想办法寻找资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仅6.52%的教师采用反映给领导而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消极等待的方法来应对。从中可以看到,多数教师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努力开发新的资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仅有少数教师利用消极等待的方法来解决。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教师面对资源不足时的解决措施,我们调查了当实验器材缺乏时教师的应对措施。结果显示,56.52%的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让学生看录像并结合教材讲授的方法来弥补,15.22%的教师尽量自己制作实验器材来弥补,15.22%的教师创造条件代换实验,8.70%的教师实行讲解实验的方法来替代实验教学,4.35%的教师采用先对实验做讲解,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来弥补。从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没有科学背景的弊端,他们抓不住实验的核心思想,对教材中呈现的实验不能灵活地变通、替代,从而不能很好地掌控教材中的教学思想。
校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其经常性和便捷性,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本次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工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是必要的,但仍有48.89%的教师认为没有条件进行该活动,4.44%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进行,11.11%的教师偶尔进行该活动,24.44%的教师有时会组织该活动,仅11.11%的教师有条件经常进行该活动。从中可以看到,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理想,更多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机会来利用这部分资源,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和利用。
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事实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演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为此,学校在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抓好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改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这包括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教师职业、教育法制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科学教师素质的灵魂,是科学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转变其教育行为的先导,是顺利推行科学课程的前提。
1.学生观
随着教育功能的扩展,科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科学课堂上只有47.83%的科学教师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差等生的仅占2.17%,19.57%的教师关注优等生,30.43%的教师关注中等生。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学到最新的教育观念,但对这些教育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此次调查通过了解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情况来窥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果显示:除课堂讲授外,教师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主要有五种,其中以鼓励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自学为主要方式,占62.22%,其次是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占48.89%。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86.9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很高。他们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71.43%的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69.05%的教师会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69.05%的教师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4.76%的教师采用其他方法,4.76%的教师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71.74%的教师采用做实验的方式来培养,65.22%的教师用分组讨论的方式,54.35%的教师通过搞活动来培养,28.26%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制作小作品来培养,4.35%的教师采用其他方式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可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抑制其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