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 正文

关于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文章从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方面所作的承诺以及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对策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如果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从思想上摆脱了“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从政治、外交上摆脱了困境,大踏步地走向了世界,为中国20多年来的稳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么在步入21世纪,中国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的一员,就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日益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和加快了教育国际化,必须要认真做好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准备工作

(一)如果说在加入世贸前,我们的教育国际化基本上是处在一种无规章可依据的自发状态,那么在加入世贸后,我们的教育国际化就步入了有规则可依的自在状态,必须信守所做的承诺。众所周知,从2001年12月11日起我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就享有其权利,履行其义务,遵守其规则。世贸有五大基本原则:一是非歧视性原则,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来实现;二是市场开放原则,旨在扩大市场准入水平,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和适度保护,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三是公平竞争原则,旨在反倾销,反垄断,防止不公平竞争;四是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五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这五大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贸易活动。

(二)服务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且越来越重要,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除了行使政府职能时提供的服务之外,凡是基于商业目的的其他服务都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服务贸易有四种提供方式,一是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二是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三是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四是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由于服务贸易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各国对其实现自由化认识不一,服务贸易自由化尚未完全实现。目前服务贸易的进行主要是经过成员国的谈判,通过按不同的服务部门做出的具体承诺,并将这种承诺明确列入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减让表而来实现的。不做承诺,没有在减让表上列出服务领域和项目,则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承诺减让国最少的部门之一。截止2000年,只有39个国家签署了协议。其中承诺开放初等教育服务的国家为26个,承诺开放中等教育服务的国家为28个,承诺开放高等教育服务的国家为25个,承诺开放成人教育服务的国家为23个,承诺开放其他教育服务的国家为9个。这里列举的没有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新近加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三)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承诺,为促进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贡献了力量。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精神,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是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竞争。因此,结合我国教育的情况,从教育市场的开放而言,除了特殊教育服务(如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和国家义务教育之外,我国其他教育服务领域都做出了开放的承诺,可见,加入世贸后,我国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是相当大的。当然,我们认为教育开放的重点领域应该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服务贸易提供的四种方式而言,我国对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不做承诺,境外消费没有限制,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有限制。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是指一个成员国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接受国外的教育,获得国外的文凭,但在缴纳学费等费用时,通过所在国的银行或者邮局汇款,而不必亲自到国外去学习和交费了。说白了就是对国外现代远程教育能否进入我国不做承诺,个案处理,自主决定。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尚未完善成熟,涉及到教育的监管、课程内容的审核、教育质量的把关、互联网络的管理以及金融的开放等一系列问题,比较复杂,因而对跨境交付眼下不做承诺,实为明智之举。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没有限制是指一个成员国的学生可以到另一个成员国去求学而不受任何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大增,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有46万多人,回国工作的有14万多人,目前我国每年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7.6万;同时在我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目前已达6万多人。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已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对此不做限制,是顺乎潮流的。教育服务的商业存在有限制,主要是我国的法律规定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教育服务的商业存在是追求营利、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在国外,有些国家就存在着许多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对教育服务的商业存在就必须要予以限制,否则教育的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对教育服务的商业存在的限制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管理和政府定价来体现的。行政审批管理是各级政府分级管理,分级审批;政府定价而非市场定价是我国教育非营利性的要求。对教育服务中自然人流动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人所具备的资格限制和居留时间等的限制,不是任何人到我国来任教,我们都欢迎,都给予国民待遇。只有达到了我方的要求,具备了一定资格,我们需求的人才方可允许其在学校任教。

三、应对教育国际化挑战的初步思考

应当承认,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而言,既有利又有弊。如果说在目前的形势下谈论其利弊孰轻孰重为时尚早的话,那么洞察其得失,理清应对思路就势在必行了。

(一)以入世为界限,尽快清理与世界贸易规则相违背的文件规定,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教育法规,明确教育国际化的优先领域,教育市场开放的重点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等,积极主动地吸引和引导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我国急需的教育领域,以教育的大开放,促进教育观念的大转变,教育事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入世贸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受到双重约束,既要遵守国内的有关法律法规,又要接受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约束。因此,我们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和我们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所做的承诺,积极清理和废止与WTO的服务贸易规则不相适应的文件规定等,健全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尽快细化《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为各种形式的教育发展以及不同办学主体的教育活动的展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明确九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公益性教育与商业性、营利性教育的区别和界线,凡是商业性、营利性的教育都应该对外开放,欢迎国外投资。这样一来,国家可以把置换出来的资金重点投向义务教育、公益性的教育,以确保每个公民平等接受基本的、基础性的教育之权利。要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确立公办、民办、私立以及外资办学的合法地位,维护各类办学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办学主体的有序竞争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凡是对外资开放的教育领域和项目首先应当对内资和民间资本开放,让内资和民间资本尽快进入。综观这20多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可以看出,教育事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独家垄断,大包大揽,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民间开放,向社会开放,直至对国外开放以及今天所谈论的教育国际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我们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除旧布新,建章立制,促进各种办学形式的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以入世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办学实体,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教育市场,“夺”天下英才而用之,“夺”天下英才而教之,真正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在我看来,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应该是宏观的而不是具体的,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前瞻性的引导而不是滞后性的约束限制。应该通过教育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目标标准的确定以及检查评估其工作运转情况来进行,而不应该政事不分,过多地干预办学的一些具体事务。学校是教育的承载者,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学校的国际化。学校的国际化就必然要求学校从全球范围内网罗人才,延揽人才,提高不同国籍专业人才在学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中所占的份额;必然要求学校从世界范围内招募生源,扩大外国留学生在学校学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必然要求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最终体现在学校培养造就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和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办学自主化就是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办学的自主化,学校就不可能在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市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迅速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师资、学生队伍,扩大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份额,就有可能丧失学科专业、生源、师资等优势,处于衰颓之地。离开了办学的自主化来奢谈教育国际化是毫无意义的。

(三)以入世为动力,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教育供求矛盾,促使学校面向社会、面向教育需求之市场,开放式办学,依法提供多层次、多种类型的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的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使“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的大多数行业已经告别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短缺匮乏,从卖方市场步入了买方市场,那么就教育而言,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处在卖方市场,特别是优质的教育仍然显得十分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布局结构不合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我看来,教育是薪尽火传,积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终身享有的,孔子讲过“有教无类”,当代人们提出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等理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接受教育对一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入学难不是教育界的光荣而是耻辱,是教育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各类教育的供给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的需求,供求矛盾较为突出,这说明教育事业发展得还不够快,教育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还没有完全对接好,教育界上下努力工作的余地还很大,教育界任重而道远。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加入WTO的形势下,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我们还可以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让出我国的部分教育市场,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不能因为有外方的介入而享有任何教育上的特权;必须要掌握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导权,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和行政主要负责人要由中国公民担任;必须要开设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确保我国国家意志能得以体现和落实;必须要接受我国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涉及学历教育的招生应纳入计划管理,收费应由政府部门定价,教育质量应由政府部门监控评估。

(四)以入世为新起点,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寻求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正在变小,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远离其他的国家和民族而独立存在。教育国际化不仅需要输入,而且也需要输出,要变单方的交流为双向的输入输出,以增加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因此,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也要面向国际教育市场,满足国际社会接受我国教育的需求。我们的高校也有一个积极主动地走出去,面向海外教育市场,寻找教育发展机遇和空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外对中国的了解认识渐入高潮。海外学生从学习中国文化、中医中药等传统优势专业开始,正在向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扩展,就说明了来自海外的这种教育需求正在不断地增长。我们要抓住时机,把握好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推介我国的教育,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教育还是走在前列的,有可学可借鉴之处的。中国目前是世界人口大国、教育大国,也是留学生的最大输出国,而不是教育的输出国,更不是教育强国。我们要认清形势,既不能搞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也不能崇洋媚外,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坐以待毙。在国际教育市场和国内教育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只要我们的策略得当,引导服务有力,我国教育事业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当然,教育的国际化不等于教育的一体化、统一化、趋同化,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教育的国际化是在教育充分本土化的基础上,以充满自信的精神风貌,大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等个性色彩的教育。没有个性的差异,就没有交流合作的必要,没有个性间的相同相通之处,就没有交流合作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既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覃壮才。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