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求知转向表现、倡导“学以致表”(from knowing to showing)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一大趋势。表现性学习就是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主动作业)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所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关键词:表现性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改革
倡导“学以致表”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performance)来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由内而外,以内养外,通过表现达到善待自我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1]表现性学习所信奉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一、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每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孩子都特别高兴,而且爱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客人的称赞。对此,大人们总是说,小孩子“人来疯”。其实,这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称之为表现欲。我们之所以经常说儿童是天生的发明创造家,这不是指大家都会有小发明小创造,而是说儿童都有表现欲。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儿童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为了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儿童的表现欲,切不可无视或压抑儿童的表现欲。让儿童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儿童的表现欲,蕴含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检验。正是通过表现,例如探究、质疑、摸索、尝试、构造、拼接、涂画、弹奏、儿童口头与书面沟通、操作或摆弄、身体运动等,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展露。唯有充分展露儿童的天性,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詹天佑》一课时,通过“小小模拟招标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望无限舒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在“招标会”上,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与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那黔驴技穷、虚张声势、寸步不让“狗咬狗”的种种丑态被同学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各种“人为”和“客观”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显山露水”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2]
(一)相信学生有精彩的表现
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是有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的,而且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精彩的表现。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当教师的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少后进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时表现得沉闷不语,无动于衷,而在某些活动中却生龙活虎,聪明伶俐;不少顽皮生,在课堂纪律约束时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一到课外却判若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学生有否精彩的表现,关键在于教师。
假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设计生动有趣的表现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的表现。在上述《詹天佑》课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表现活动: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课堂成了学生们精彩表现的天堂。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来劲了: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还真是煞有介事的!从中折射出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巨大潜力,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造的激情、蓄积着表现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想法!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2]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他们所具有的“内心世界”就有差异。也正因为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因而在学习中,每个人的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观也会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差异性,不能用教师自身的领悟或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否则,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湮没学生独特的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
例如,有位教师教《暮江吟》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字词及大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诗美。学生的表现方式精彩纷呈:选择读的、选择画的、选择说的。教师问了一句:“还有别的方法吗?”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正在这时:
一个学生犹豫了一下举起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可以唱吗?”“啊?”全场一片惊讶,包括听课的老师,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这位学生的身上,看得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连忙鼓励道:“好呀,为什么不可以呢?”他想马上就唱,我笑着说:“慢着,先把话筒给他,再给点掌声。”学生的情绪上来了,清了清嗓子,就唱了起来。旋律是音乐教材第二册的补充教材《闪烁的星星》,他把“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改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妙的是他把古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反复了一遍。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脸上的笑容很灿烂。[3]
二、学生是表现的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有“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要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手段、营造学习环境,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教导者,更非操纵者。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表现为中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表现性学习中,学生自己要引发学习动机、提出学习问题、设计表现任务、决定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程、判断表现结果并能自觉反思完善。
在加拿大全国排名前十名之内的优秀中学圣·米尔德里德莱特伯恩高级女子中学,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而学生的这种“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能力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针对计划广泛收集、整理从书刊以及网络上获得的科学资料;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一步了解科学事实,并获取证据;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等等。全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探究、表现活动为中心。
在一间宽敞并配有大屏幕电脑投影设施的教室里,我们观看了学生们利用两周时间,以小组形式外出调查、探究,然后所撰写的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课堂展示会。三十多名女学生面对大屏幕,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地毯上,还有的学生索性趴在地毯上,姿态虽然不一,但神情却都很专注。当老师让一个学生读出随机抽到的某个题目时,承担研究该题目小组的四名同学就一起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从容地开始了演讲。她们通过操纵投影电脑,每个人依次分别介绍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最终结论,并不时与台下同学通过互相提问进行交流。
主讲的四名学生充满自信,说话条理清晰,又不乏幽默感;下面听众提出的问题颇有深度,且针锋相对;双方辩论时思维敏捷,相互点评生动活泼……[4]
(一)学生是信息的加工者
表现性学习的结构或者说表现性学习活动的操作程序是以问题(任务)为中心,获取、释义、生成、表现、评价五个基本阶段构成一个表现性学习圈。[5]表现性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搜集、获取、整理和吸收相关信息;在学生撰写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表现性任务中,学生要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能自己选择与判断信息,并有较强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资源,比如通过调查、收集、观察、阅读、交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学生自己还要能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哪些信息应该保存,哪些信息可以删除或可以忽视;对精选出来的信息作进一步的解释与分析,明确其内涵,分辨其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某种方式对它们进行组织,并反复地进行思维加工,逐步达到对所获信息详细、深入的理解。在释义、理解、组织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要根据撰写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表现任务需要,通过构想、立意等高级心理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生成外化展示的论文,同时,还要自己考虑演讲的对象、方式、效果等。
(二)学生是表现的合作者
在表现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是倡导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因为即使个人的表现也离不开团体的支持和关注。为此,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责任到人、协同互助、利益一致,分享经验,争取“合作共赢”。在撰写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表现性任务中,学生不是个别来完成的,而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做的。他们一起外出调查、探究,然后合作撰写论文;最后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走上讲台演讲,每个人依次分别介绍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最终结论。整个表现性学习的过程、表现性任务完成的过程都离不开四个人的有效合作,没有大家的分工合作,就没有高质量的探究过程与结果,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表现性任务。
(三)学生是表现的分享者
在表现性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有自身的责任感,把表现的过程看成锻炼、检验自身内化、习得、仿效的舞台。没有自身责任感的人,没有自我调节能力,表现时总差强人意,相形见绌。这种表现,除了偶尔能出出风头,矫揉造作之外,实际上并不会给表现者带来多少成功感。我们所倡导的表现,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扬长避短,自我加力,拿出真才实学展示自己。同时,在表现的过程中,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最佳方式、吸取经验教训和提高充实自我。另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品格的,所以,每一个人在表现中给别人带来了愉悦和启迪,同时也从别人的反应态度中得到收益。在群体环境下的表现,不只是表现者的输出过程,同样是从观察者(欣赏者、效仿者乃至评论者)中汲取养分回馈自身的过程。更何况,自我的表现和他人的表现会产生彼此分享、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效果。在上述加拿大圣·米尔德里德莱特伯恩高级女子中学科学课的表现展示过程中,学生彼此共享探究的结果。主讲的学生不是例行公事、讲完算数,而是要把自己的成果条理清晰、生动活泼地报告给大家;作为下面听众或观众的学生不是你讲你的、不关我事,而是积极参与、分享他人的经验与成果。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才有深度、才会针锋相对,双方辩论时才会思维敏捷,相互点评时才会生动活泼。
三、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表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人人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娱乐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获取、表现、分享。与之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表现为本”的趋向:帮助学生设计表现主题;帮助学生组建优质学习小组;点拨学生学习和表现中遇到的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想要学习什么和表现什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表现内容和恰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挖掘有利于表现的课程资源;营造和维持学习和表现过程中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并促进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并时常展示自我;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分享快乐;等等。
(一)教师是表现的组织者
表现性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表现性学习的信息与资源、表现任务与活动、表现展示与评价等,都需要教师的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与准备。
例如,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组织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活动。一位教师在教《三顾茅庐》时,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让学生扮演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以及文中的其他角色。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学生表演时,教室里气氛热烈,扮演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身临其境。在此情此境中,学生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3]
1.组织表现性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材成为课堂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的学习从课本到课本。表现性学习首先要组织丰富的信息与资源,尽量让学生多吸收、多掌握,多积累,丰富内蕴,为外化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组织信息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尽力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可表现因素;同时要注重拓展教材,增加信息量,打破学科界限,体现信息组织的综合性、实践性。
2.组织表现性学习活动
虽然说学生是表现性学习的中心,但也不是一切唯学生是从、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表现性学习中,诸如表现主题与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订、学习气氛的营造、学习环境的创设、小组讨论的开展、表现平台的提供,等等,都需要教师的积极筹划、精心组织。
3.组织表现性学习评价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表现性学习的功能。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行为表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要关注思维的策略、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整体发展。表现性学习要实施多元、多方法、多途径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作用,使评价的结果转化为激发学生学习与表现的动力。
(二)教师是表现的引导者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头脑与思想基础、知识基础、行动的标准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喜好开展学习,这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获得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与感悟。当然,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忽略教师地位,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跟着学生转,无所事事。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放开手脚,张扬个性,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现、善于表现,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引导包括指导仍然是关键。可以说学生是不是能学得很有趣,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表现性学习强调既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努力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使二者有机地统一在表现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在深入吃透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细心、耐心、诚心研究学生的前提下,通过表现任务的设计、资源的组织、任务的履行、结果的展示、评价与反思等,积极引导甚至是指导学生的表现性学习。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展示学习结果的:
师:刚才,大家通过阅读、看图、讨论等方法读懂了词句的意义,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下一节课,让学生汇报各自探究学习的成果。[6]
1.学生的表现意愿需要教师的调动和激发
虽然我们说儿童是天生的表现家,但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过于神圣和威严,那么,即使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有时也难免会战战兢兢,会在教师并不欣赏他们的神态表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收敛和克制自己的表现,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与学生心理、行为表现的积极与否息息相关。我们认为,只有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会表现”意识,注意自身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点燃学生表现欲望的星星之火,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氛围与环境,才能维护与激励学生爱表现的天性。
2.学生的表现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学生仅有表现的欲望和热情只是学会表现的前提。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意愿,还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而表现能力与心理品质、知识底蕴、表现方法、表现技能等有关,这种相关因素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在学生主体的表现过程中得到渐进发展,同时需要得到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肖龙海,等.论倡导学会表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9):24—27.
[2]孙惠芳.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无限舒张──我教《詹天佑》[N].中国教师报,2003-08-05
[3]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J].素质教育,2004,(3):47—48.
[4]翟立原.学生要有表现自己的欲望[N].中国妇女报,2003-04-09.
[5]肖龙海.论表现性学习的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6):25—29.
[6]魏星.建构开放的课堂──《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J].人民教育,2004,(13—1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