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 正文

教学就是促使学生探究、融合和发展

摘要:在信息环境中,教材已泛化为基本的信息资源之一。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在选组整合教学资源时提供了依据,师生、生生、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多向互动融合为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提供了选择的可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准备了条件。“教学”是教师通过营造优化信息环境,引导学生互动内化,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探究;融合;发展

Abstract: In the surroundings of information,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bas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vide basis for teachers to choose and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themselves, man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ve provided the probability of choice for value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have provided the conditions for students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is a kind of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ers setting optimized information surrounding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inqui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全新理念给人们特别是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震撼和反思,而深刻的反思必将带来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新课程中的“教学”概念,谈一点粗浅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教学”是教师创设一定信息资源环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教学”历来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由对此的看法和不同前提条件派生出不同的教学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古人对传授教学的经典解释;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观点;“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观,和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一致。而新课程对教学的表述是: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表述,超越了以往的教学观,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它给人启迪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继续讨论的空间。

新课程对“教学”的表述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1.传播媒介的扩大,动摇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地位

古代师塾教育,先生向弟子传道授经,教师似乎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但依据古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说法,教师这个“圣人”“权威”也未曾能包揽一切。现代社会,知识传播媒介极大扩充,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丰富,有课程教材(包括配套的参考辅导资料),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信息,社会生活,等等。可见,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或者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应是“学长”“教练”“高参”“朋友”“引路人”。

2.课程标准的改革,针砭了传统教学的“学科中心”痼疾。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入,是教学的依托。新课程包含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有文本课程、综合课程、体验课程。学科课程又分若干模块,内外延伸,前后组合,又可派生出若干“边缘学科”。由新课程“标准”统率的课程(教材)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知识走向学生的人生的经验,生命的成长,个性的张扬。

3.学习方式的改变,冲击了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心”领地

近几年教学改革,创造出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批判学习,创新学习;网络学习,实践体验;等等。不难发现,随着学习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相当多的学习活动已不能在传统“课堂”中进行,相当多的学习活动没有学生全程、全面、全员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在目标的调控和计划指引下进行和完成的。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表述似乎仍没有彻底摆脱旧窠臼。在实施了素质教育和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的今天,学生的自主学习强化,主体地位凸现,教师逐渐变成服务者、咨询者。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帮助学生确立探究目标,营造信息环境,制订计划,解决疑难,促进探究总结等。师生交往和互动需要一定的课堂空间,但不是所有空间都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课堂。“教学”的互动已远远超出传统师生间互动交往的范畴。

二、“教学”是教师通过平等交往,促使客观信息向学生主观世界融合的内化活动

在信息条件下,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活动显然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师生间的交往平等吗?应该说,既平等,又不平等。平等是指人格人权方面的平等,唯如此,交往才得以实现;但如果“一切为了学生”的命题还能成立,那么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地位,就可算是实际上的“不平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存在着差异的状态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追求“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地位的差异、发挥作用的不同,使教学交往目的的实现更为顺利。因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发展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交往互动”完全揭示了“教学”实质了吗?笔者以为未必,原因有以下两点。

1.“互动交往”着重是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表述

新课程强调“注重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这是对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只是把知识当成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弊端的纠正。但“互动交往”所着重表述的毕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没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是“假教学”,那么没有目标调控、不考虑效果的教学过程是否可以称之为低效或者无效教学?

现在很多有识之士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深入研究“有效教学”问题。他们认为,不管何种途径、方法或过程,都要从教育对象学生身上见到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掷地有声的见解不能不令人深思,这次课程改革把“大纲”改为“标准”不也正有此意吗?

2.“融合发展”着重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过程和目的的综合表述

如果把教学过程和育人目的综合考察,那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师生间互动,还是自主探究,都是把教育对象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再转变成文化人、文明人、现代人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和个性品格这个已知世界向外在客观信息世界扩张融合的过程。这种过程既增加了对外新发现的机遇,也增加了触发内在灵感的几率,从而提高和发展人的生命智慧。可见,“融合”也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是非常深刻的。我想,把过程和目的结合起来解读“教学”,似乎更妥贴一些。

三、“教学”是教师通过自身发展,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智慧的催化活动

新课程主张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发展,古代有“教学相长”传统,现今有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求,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发展确是令人鼓舞的情境。

那么,怎样恰当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问题,笔者以为:

1.学生自主探究发展,是“多向互动发展”的主流趋向

面对第八次课程改革,师生都要学习新情况,适应新情况,求取自身的新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要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新型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要从事新课程的开发等等,教师的发展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学生要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求取发展也十分重要。而师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在互动互惠中实现,缺了谁,都可能产生类似“木桶缺板效应”。但现在的问题是,师生、生生、人与信息之间多向互动过程有没有合理的价值流向?教师与学生这两者在发展进程中有没有优先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学生发展始终是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由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归宿决定的。

2.教师发展的作用在于触发学生“内动”

俗话说,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办好理想的教育;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充满生命智慧的学生。教师,是职业,更是艺术家;一旦离开了学生,教师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对学生而言,只能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其最大作用是促使学生内在发展。用心灵沟通心灵,用情操熏陶情操,用人格塑造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这不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在吗?

可以这样说,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最大可能的持续发展,在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中实现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最高价值。

以上就是笔者学习新课程“教学”的一孔之见。如果要简洁表述什么是“教学”的话,我认为以下的概括更为准确、全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