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 正文

对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方向的思考

摘要:考试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应包括六个方面: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与平时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方向

Abstract: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reforms for basic education examinations should be as follows: (1) Stres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diagnostic and developmental function of examinations; (2) Examination content should be curriculum-based and should reflect new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a new approach to defining talented students;(3) Methods for improving examina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romoting flexibility, multiple opportunity and bi-directional selection; (4) Examinat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age profil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examinees; (5) 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use of testing resul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6) The reform of graduation exams, entrance exams and the student enrollment system should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evaluation of both routine examinations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result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examination reform; orientation

考试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上经常使用的选择人才的手段和方式,历来是我国社会各界、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却存在着诸多弊端,给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造成了许多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对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已经取得的经验,谈谈自己对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

一、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遵循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应体现以下发展方向。

(一)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

考试具有诊断、发展、选拔等多种功能。现行考试制度过分突出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带来了考试的诸多弊端。这次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只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的状况,突出考试的诊断、发展的功能,以使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明确,考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和阻碍学生发展的绳索和障碍。考试的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这次考试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试改革应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国家新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向的集中体现。所以,考试内容改革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改变以前只重视学生学业成就、忽视学生非学业素质发展的状况,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具体来说,考试的内容应在继续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强调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题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考试中。当前,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为,传统考试中那种抽象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虽然在检查学生“双基”掌握情况方面拥有一定的功能,但由于这种题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例如,学生在代数测验中也许知道如何计算方程式,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非代数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问题。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考试问题时,教师除了应继续关注学生学业成就测查之外,还应重视考查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考虑考试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适当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以便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以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案例一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例:①

小亮要买辆自行车,价钱是290元,他已储蓄了225元,每月还有30元零用钱。下面有三种购车方法:

(1)储蓄到够290元再买;

(2)当时付90元,然后每月付19元,付一年;

(3)当时不付款,每月付28元,付一年。

回答如下问题:

(1)哪种选择付款最少?

(2)哪种选择可以立刻得到自行车?

(3)小亮能够靠零用钱来支付每种选择所需的车款吗?

(4)如果你是小亮的朋友,你建议他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自然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成为考试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个性品德、独立性与自信心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受这些素质本身比较难以量化测量的影响,在传统考试题目中,测查这些素质的题目很少见到。因此,如何有效地考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目前国家级实验区的探索情况来看,在考评这些非学业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提倡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统一的非学业内容的集中评价,非学业内容的考评应主要参考日常的观察记录或主要通过各学科的考试来适当渗透。第二,在学科考试中,对非学业内容不要追求大而全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各学科非学业评价的关键项目和关键指标,做到简明易评,科学有效。第三,除了要充分重视和利用非纸笔的表现性评价以外,也可以探索通过较系统正式的纸笔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素质作出评价的有效方法,如果精心设计,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的。例如:

案例二 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作文题一例:②

不知不觉中,半年过去了。我想,这个学期在你的学生生涯里也许是最不寻常的。你的家庭、你的学习、你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你快乐、使你兴奋、使你充满信心,也许使你困惑、使你忧虑、使你不知所措。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成长的收获来自老师、亲友的关爱、理解和鼓励,来自书籍的启迪,来自环境的熏陶。请把你上中学后最深切的感受告诉我们,请相信,你的快乐和成长是我们的期待,你的困难更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

作文题就是:上了中学以后

要求:

(1)字数500字以上;

(2)内容完整,字迹清楚。

3.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考试中,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或获得答案的过程,却不作任何要求。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摒弃到考试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给教育带来诸多弊端。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忽,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这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知识探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因此,新课程考试改革要求,考试题目的设计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1]下面这个“初中物理阅读探究题”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案例三 初中物理阅读探究题一例:③

请阅读下列文章,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流体的阻力

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要受到流体的阻力,阻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流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空气中运动,要受到空气的阻力。快速骑自行车,我们就会感到空气的阻力。轮船、潜艇在水面或水下时,要受到水的阻力。鱼在水中游动,人在水中游泳,都要受到水的阻力。那么,流体的阻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的一些日常现象:

雨滴在空气中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受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加到与雨滴所受重力相等时,二力平衡,雨滴开始匀速下落。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凭借着降落伞较大的横截面积取得较大的空气阻力,得以比较缓慢地降落。

为了减小阻力,小轿车、赛车、飞机以及轮船的水下部分,外形都采用流线型。

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可以归纳出流体的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请举两个例子。

(3)在刚才的学习中,采用了怎样的思维程序?

(三)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传统考试一直存在着“一纸定终身”的现象,给老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只依靠单一的纸笔测验,也难以很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测查。新课程体系下的考试改革提倡考试方法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具体来说,在考试方式方面,有以下改革的重点:除传统纸笔测验以外,还提倡探索运用辩论、课题研究、情境测验、实践操作等方式来进行考试;在纸笔测验中,除闭卷考试外,还倡导在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一些参考资料进入考场,以考查学生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考试的题目除了传统的封闭式题目外,还要尝试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做法;部分学科的考试还可试行分类、分项考核的做法;等等。

例如,北京光明小学在改革考试方面就作了这些调整:在一、二年级取消分数,平时作业用“红旗”、“红光”、“小火炬”表示,并加上简单批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很好”、“可以”、“再努力”进行模糊评价;其他年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并改“一张试卷定乾坤”为“化整为零”,分项分阶段考核。如学期语文考核:3月进行说话考核,4月进行百词书写考核,5月进行作文考核,期末是基础知识考核。如果学生觉得考得不理想,经过努力准备还可以重考。他们认为,考核过程,就是学生的再学习的过程,考试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并让每个学生因考试而受到激励,而不是把他们考成不及格。[2]

(四)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考试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别。例如,小学一年级的考试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的考试不宜过多采用纸笔测验,应以活动为主,甚至可以带有游艺的性质,尽量使用模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相比,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他们的考试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的衔接,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应更加多样化,除纸笔测验外,还应增加将知识整合并应用于初中的观察、操作、实验等新的考试形式,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由于新课程评价走出了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它也就不再是过去那种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评价标准到评价内容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考试改革。为此,考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例如:探索同一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方式或多样化考试方式,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发展成果呈现出来;考试的问题应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下面呈现的是山东省青岛市在新课程评价改革实验中所做的一次考试改革尝试。

案例四 小学一年级考试改革的尝试:④

一年级考试重兴趣。我们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阶段,面临与幼儿园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我们从形式到内容到评价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做法有:

──试卷名称的改革:我们把一年级语文、数学试卷称为“语文乐园”和“数学乐园”。以活泼的画面、有趣的形式取代了以往刻板的题目,有效缓解了学生的考试紧张情绪。学生们把考试当成一次趣味练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信。

──试卷内容的改革:我们注意将试卷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如:数学试题中认识钟表的题目,出现了一幅一家人吃午饭的画面,图上有一个钟面,是12时,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情景,写出钟面的时刻,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概念;再如,在语文课中伴随学生们学习、深受学生们喜欢的冬冬和丁丁出现在“语文乐园”里,使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另外,新颖有趣的题目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试卷形式的改革:“乐园”里有表格、卡通、图片等形式,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如,语文生字的考查形式更加活泼,用“你愿意当个小魔术师吗?那就来变魔术吧”代替了过去的“看拼音写汉字”。生动有趣的试题形式,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

──考试评价的改革:“语文乐园”下有20颗星,每道题目用两三颗星代替所得分数。只要累计得到15颗星,即为优秀。全区一年级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了考试,并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使学生更对自己有了积极的评价,增强了自信心。如,连接词语是小学语文考试的常见题,在一年级“语文乐园”中,题目给出“小露珠”、“我”、“妈妈”三个主语,“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绿叶上”三个状语以及“滚来滚去”、“看电视”、“做操”三个谓语,按照我们传统思维,标准答案应该是“小露珠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我在学校里做操”、“妈妈在家里看电视”,可是有的小学生却连接出“小露珠在绿叶上做操”这样富有诗意、精彩的句子,兴奋之余的老师不仅给这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一个大大的对号,还奖励他们一个额外的“红五星”。

(五)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考试结果的运用对于考试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考试结束以后,教师往往只是把考试成绩公布出来,很少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反馈,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不仅使考试的发展性功能难以实现,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新课程考试改革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到:第一,要对考试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指导,即在对考试结果进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分析考试结果的意义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避免只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分数或下一个简单的结论的做法;教师也应坐下来认真分析考试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成败得失,提出今后的改进计划;第二,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进一步推行等级制,并利用有针对性的评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改进;第三,考试结果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除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外,还应给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以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切实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决杜绝以任何借口公开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队这样一种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发展的错误做法。第四,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考试结果向家长及时反馈,通过沟通与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

(六)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与平时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考试改革要求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属水平考试,应严格控制试题的难度,以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为基准;后者重在根据某种需要筛选人才,属选拔性考试,可以视需要的不同适当加大难度,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中,要改变将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做法,切实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将选拔考试的成绩与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学生特长测查结果、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升学考试与其他评价结果的不同权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现行考试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改革,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有很多教师认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考试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国家的中考、高考不改革,学校校内考试改革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很多教师对考试改革一直抱着观望、等待的态度。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点需要加以澄清。

第一,中考与高考改革已经起步,正向着与素质教育接轨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教育部关于高考、中考改革的各种文件和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试卷中已经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如,高考改革是以三个“有助于”为指导思想,即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有助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在高考和中考内容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应用题和能力题,缩短试卷长度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时间;高考实行“3+X”制度,增设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杜绝学生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有些地区在中考中尝试增设实验操作技能考试, 并把某些技能的考核分散到平时学习中分阶段进行;等等。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考、高考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不能苛求中考、高考改革立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完全同步。

第二,即使中考和高考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校内考试改革方面,教师仍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事实上,十几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和老师在校内考试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况且,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如何培养适合高考的人?”无论高考状况如何,基于对国家、对民族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基于对教育基本观念的把握和理解,我们都应在校内考试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

第三,中考和高考改革决不只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事情,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只有建立在中小学校和教师大量的考试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中考、高考改革,才能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

注释

①张春莉.新课程与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2002年3月北京大兴讲座辅导材料).

②选自《2001—2002学年上学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云桃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会议资料).

③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青岛市教育局课程改革办公室.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评价的初步构想(初中物理)(讨论稿),2002.

④青岛四方区教育体育局.实施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小学生评价改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2002.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9.

[2]鲍东明.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觉[N].中国教育报,2002-06-02(03).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