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 正文

论体育课程新课标下健身功能的正反馈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而体育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体育新课标应以健身为目标,选择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体育课程健身功能的正反馈。

关键词:健身功能;新课标;正反馈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本学科体系为中心,代写论文 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中心。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大都偏重于竞技运动项目,技术难度大,练习过程重复、繁琐,体育课教学内容十分单调,使教学对象深感枯燥和乏味,体育课堂缺乏活泼愉快的运动氛围,学生们常用消极的不参与身体活动,用站课或随意活动形式实施心理防卫。体育课堂教学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教学如果学生不积极地参与锻炼,就无法使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必然对健身带来负反馈。为此,我们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摸清学生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所反映的消极学习态度真正原因,以求更好地在执行现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新课标下健身功能的正反馈。

一、体育课教学负面因素由来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课程教学内容过多的重复,形成单调的技能学习,课堂上缺乏激情、积极主动的欢快的学习氛围,它长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有什么要求,想些什么等心理动态,教师一概不知。除这些主观原因以外,还有许多客观的社会因素,同样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交通便利替代了徒步和长途跋涉,现代化的生产程序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它却给现代人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尤其现代化都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养成懒动行为。在体育课的身体练习中,学生们普遍不乐意跑步。据2000年国家五部(局)对7—22岁青少年体质进行的调查,其结果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非常显著。

造成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前三位因素为:体育锻炼不足,占56.7%;睡眠不足,占50.3%;精神紧张,占28%。而学生身体锻炼不足的主观原因又表现在:怕苦怕累的占54.5%;认为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占51.5%。为了很好地把握本校学生的体质状况,本课题组对实验对象,制定了同样的相关类型的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反馈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反映出本校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所持的心态与全国中学生心理活动基本一致。青少年学生不参与运动的原因主要是怕累。通过数据处理,笔者发现本院实验学校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消极心态首要原因是懒动,占人数42.93%一57.22%。青少年原本是热爱身体活动的,但为何现代青年都不愿参与体育活动?据问卷统计,怕累、怕出汗或不愿活动的人均属懒动行为。这种懒动行为,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教育,而且还必须加强对家庭和全社会的健康教育,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对青少年的智力与体力教育,配合学校体育教育,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增进学生健康。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必须围绕其健身性

(一)执行新课标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把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代写毕业论文首先必须全力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给现代人的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据全国22个省市青年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现代都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养成了懒动行为,因而导致了青少年的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失衡。据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18岁的城市学生,肥胖者高达15%,甚至某些学校的肥胖生比例突破30%。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懒动,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这必然导致学生耐力素质严重下降。要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目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前导课题。

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在课程目标统一下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科学的选择,并加以实施和评价.要密切联系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等安全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落到实处,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广义些说,由于每个人涉足体育锻炼早晚不同,只要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人口皆可称为终身体育者它既是长期接受体育教育的体现,也是经过体育实践体验体育活动情感,掌握、检验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和增强体质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正确确立体育课程的内容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通过课题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项目为球类,占62.%;喜欢游戏的人占57.3%。

这正说明球类项目符合学生学习欲望和心理需求,而传统枯燥的技术教学,以及身体技术训练难以达到这种愉悦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心理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激发学生运动情操。教学中把基本技能学习、技术类教学包括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运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明确新课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养成学生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宣传教育与思想动员、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传授有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计划考核制度、运用竞赛评比方法等等,笔者认为养成教育重在实践,也就是紧紧围绕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这个中心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上好体育课并重视养成教育,而且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甚至在家庭与假日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推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自练且逐渐完善、比较科学、实用而能持之以恒的一套健身方案,使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如:选择一二项能长期坚持锻炼、效果又比较好的项目练习,再搭配一些全面影响身体的练习,经过较长时间摸索,掌握了每次、每日与每周锻炼的合理运动负荷,以及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等。

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体育锻炼者必须做到经常性、自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目的性这“五性”。代写英语论文 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中,青少年与儿童在校接受9年以上的正规学校体育教育,按理来说是有可能养成比较稳固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另外,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巩固起保证作用,对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通过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男生I00米、女生800米有长足进步,已达到相应年龄16~17岁全国青少年耐力素质标准247.27~240,89秒的水平。尤其是原身体基础较差的女生,经过认真积极锻炼,成绩进步明显,由287.79秒提高到242.08秒,可获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一年级女生评分标准)800米跑16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的提高,必然导致学生心肺功能性的变化和增强,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文化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苇子.身体好,才能学习好[N].中国教育报,2001一11一10.

[2]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26.

[3]何久武.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的外因透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7—28.

[4]李小伟学生体质让人欢喜让人忧[N],中国教育报,2001—11~10。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