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1981年Roger Sperry博士揭示了左右脑功能的不同,从而荣获诺贝尔奖后,在教育界也正式开展了左右脑功能对教学的相关研究。本文就实际学校教育和教庭教育中存在的追求以知识、内容和伦理、分析为主的左脑教育现状,从而重新阐述了左右脑的功能,左右脑发育,认知过程中左脑型、右脑型的特性,以及对右脑教育法探索5大方面。使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左右脑功能有一个全新认识。运用和开发右脑教育法,使我们学生平衡发展左右脑,更有益的发挥自己各项才能。
关键词: 左右脑功能 左脑型人 右脑型人 两脑型人 认知过程 右脑教育法
长久以来人们对左脑(left brain)和右脑(right brain)所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专门性研究。1861年在法国举行的学会上Broca首次作了关于左脑能力的学术报告。Broca对右脑小局部损伤患者的失语症状分析后揭示了左脑有担当语言的功能。100年后,1981年加利弗利亚理工大学教授Roger Sperry博士发表了左脑功能与右脑功能完全不同的论文,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此后对左右脑研究除神经外科外其他领域也开始了正式研究。
那么,左右脑功能的研究对我们实际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什么启示呢?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追求以知识、内容和伦理、分析为主的课程。也就是说,学校和家庭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左脑能力状况下。课堂上是以读、写、算为主的活动,教科书是由理论和体系所构成,教学形式是依存在语言性的沟通。只强调左脑的功能,而忽视了发掘创造力的右脑能力。因此本文重新分析一下左右脑的功能和在学习中担当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左右脑功能有一个全新认识。运用和开发右脑教育法,使我们学生平衡发展左右脑,更有益的发挥自己各项才能。
1.左右脑功能
根据学者们对左右脑差异的比较研究,左脑是具有语言性、分析性、推论性、部分性、意识性、时间性、连续性的,右脑具有非语言性、关联性、直观性、无意识性、空间性、全体性、同时性的。左脑来组织语言、掌握生词的意义、计算、按顺序背诵数字和生词。记忆人脸、认知环境中的声音(自然音)、旋律、噪音、掌握视觉形态(知觉和分析图片、相片)之类构造性弱的事情则由右脑来完成。
Galin(1974)对脑半球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function)下了4个定义。第一,思维过程中右脑更有使用非语言性影像(nonverbal image)的倾向。第二,在解决问题方面右脑是并列性(appositional)的、非直线性的、分析性相对弱的。第三,在序列性和时间性认知上,左脑比右脑更有效率性。第四,在语言能力上,虽被认为是左脑的机能,但生词与生词之间的连接上(比如,歌曲、诗、熟语等词语的排列使用上)右脑占优势。
McCarthy(1980)对大脑的机能做了具体归纳。见下页表1左右脑的功能。
2.左右脑的发育
人的大脑从受孕后大概3周开始发育。现在我们看看Spinger&Deutch(1985)对出生1个星期婴儿的研究。婴儿平躺在床上后边发出小溪流水的声音时,婴儿头向左转。相反叫婴儿名字时,头向右转。从这个结果中,我们能看到从新生儿起偏好左脑信号的样式和右脑信号的样式就有区别。而且,生后5个星期的婴儿翻身时,80%以上向右翻身。人体右侧是由左脑控制的,从而我们能看出从出生后5个星期起左右脑的偏重化就开始形成了。
给出生后24个月到48个月之间的幼儿照脑波图的话,能看到左脑非常旺盛的蠕动状态(fischer,1994)。这个时期幼儿的词汇能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自然地形成掌握母语的基础能力。从24个月开始词汇能力急速增长,左脑指向的信息逐渐增多,同时到48个月大脑神经细泡的内部变化(即,左脑的活动)达到旺盛时期。即,过了24个月的幼儿因左脑的活动比右脑更旺盛,这个时期不进行偏向右脑的教育的话,右脑的才能就会开始急速减退。
周围环境对左右脑刺激的不对称带来了两脑发育的不对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明显。如前所诉两个半球的专业能力从出生起就存在,两脑不对称的水平也随人的发育成熟而变大。即,脑功能分化发育从2岁前后开始,之后缓缓地持续发展。到5岁时达到功能专业化的高峰(Blackslee,1980)。大脑的两重性构造虽然从人生初期具有未分化状态,但是随生命体的成长通过环境的接触和教育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左脑型人、右脑型人。
3.认知过程中左脑型、右脑型的特性
人原来以空间性思考而存在,随年龄的成长更加依赖语言性?分析性情报化过程(Kosslyn, Koenig, Barrett & Gabrieli, 1989)。对此Grady和Luecke(1978)认为是由教育对学生传达社会性教育要求的结果和先天性人的成熟过程的结果。根据他们的研究大概到了10岁,儿童的认知分化成为语言-分析性和整体-空间性,这个时期后,语言-分析性的情报处理能力更加发展。
Haglund(1981)指出传统教育中认知、记忆、抽象化的符号使用上依赖于左脑,因此学生的左脑得到发展而右脑出现尚未完全发育的结果。在实际的教学上,整体-空间的认知过程中具有右脑才能指向的学生喜欢机械性和科学性专业领域(Kosslyn, 1989)。比如,数学和科学科目的很多部分要求在多样的图形中理解三维空间的几何性关系的可视化。而且,大部分成功的科学家都是整体-空间性概念化的人。在这方面和人文领域的人有显著区别。Anderson(1976)提出物理学和右脑可视化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指数,而且空间性能力对化学反应的概念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之类的高层次方位学上和精确细微的切断面的研究上需要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从而我们得知整个科学领域和数学领域中都要求整体-空间概念化能力。这与脑右半球机能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各国教育目标之一的创造力和右脑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教育初期用右脑来解决视觉性和直观性事物,然后用左脑进行伦理分析。即,创造性思考的原动力来自非语言方面(Torrance,1982)。但是Torrance,Rockenstein(1987), Galin(1976)指出创造力不光需要右脑的功能,而且同样需要左脑的配合,即,创造力是通过全脑来发展的。右脑优势的创造性人实际上同时也运用左脑,因此提高右脑能力的教育中同时也会发展左脑能力。
因此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左右脑的功能都要充分运用。在实际教育中,不是只依存抽象符号而是要通过讲述故事、使用具体事物等恰当的教育法,使左右脑达到均衡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和文化带有偏向左脑的倾向,教育家们主张直线性-伦理性的思考和循环性-隐喻性思考要相统一。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意识到调整学生脑功能的不均衡,追求两脑型教育。教师和学者要进一步开发学生大脑均衡发展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区分和认清左脑型人、右脑型人、两脑型人的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法。
4.右脑教育法探索
在这里综合各种资料,把右脑教育法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为了促进右脑活动,需要达到止住左脑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冥想、松弛训练能够达到这一效果(Grigsby & Harshaman,1984)。减少左脑活动(Out smarting the Left Brain)是帮助人尽量达到收容、包容的精神状态的一种训练,从而抓住一个中心点的活动。在凝视一个中心点期间,止住左脑活动,让担当空间能力的右脑处于运作的准备状态。松弛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是放松人身体的紧张,在右脑无意识思考中让右脑达到敏感状态为目的的。传统的方法先让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意识地用力,达到紧张状态后,松弛全身。还有想象一个光点或烛光的方法,让想象中的人物松弛放松的方法。
2)想象或是心想训练直接刺激和活化右脑,从而带来新的洞察活动。放松身体紧张,让右脑无意识的想法在敏感的状态下运作(Nancy & Kance,1979)。想象训练(Guided Imagery)中诱导右脑方式的第一个体验是幻想和梦中用心来绘画的活动。山林中散步、在自己喜欢的场所中抛弃各种烦恼、洞窟探险等都是好的想象方法。
3)回想过去事情中好的经历,带着乐观的心情、肯定性的状态更有效率地灵活运用右脑。控制感情是属于右脑的活动(Rubenzer, 1979)。促进回想过去训练(Transitional Objects)是用小时候盖的被子、用的玩具等促使回忆孩童时的物品或当时的气味,来使我们回到当时的氛围中,从中得到灵感的一种活动。
4)大脑的两半球互相掌管身体的相反方向,所以对右撇子的人要经常训练左手活动,从而刺激右脑(Ko Young hee, 1982)。从小培养用左手(Using Other hand)能力很重要。人大约90%是右撇子。经常运用左手,使右脑运作起来,带来无意识的想象和欲望。
5)感觉训练不是一般形态的感觉处理,而是通过五感提供新的、敏感的体验。从而为右脑回想过去提供机会(Khatena, 1977)。感觉训练(Sensory Stimulation)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来调动平时没有感受到的新感觉,用心来探索身体的活动。
6)诱导幻想或空想来促进右脑的活动(Gowan,1978)。空想(Fantasy)试图通过想象现实中不可能的活动来感受新的体验。
7)通过解说和分析梦,揭开右脑中存在的无意识世界。梦在右脑活动的结果用EEG(脑图检查)、眼球转动、梦和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实例等研究中都有证明(Sladecek & Domino,1985)。梦(Dreams)作为右脑活动的产物,是无意识的表现。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梦探知传达的意思,适用到现实生活的状况中。
8)无意识的自然联想中发挥右脑功能,提供机会创造新思路(Nancy & Kane, 1979)。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是通过没有理论性的连接,把一连串的想象写下,松缓左脑,促进右脑活动,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活动中找到有意义的部分。
5.左右脑平衡教育启示
左右脑的分工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同。偏重左脑的教育已经适应不上21世纪高速发展的年代。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脑力的竞争。开发右脑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夙愿,也是我们的责任。希望通过本论文提高大家对左右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教育中不懈地研究和探索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左右脑平衡教育法。
参考文献
1.田真七. 右脑开发法. 学志社. 1996.
2.Kang Ho Gam & Ha Jung Coon. 关于人的大脑发育和认知技能的发展. 仁川教育大学 论文集 1994,(28,1):291-310.
3.Ha Seung Min. 关于幼儿右脑训练活动效果的实验研究. Korea Woosuk University 教育系硕士论文. 2002.
4.Choe Jin Seong. 关于脑类型不同与学业成绩和智力的关系研究. Korea Dong-A University 教育系硕士论文. 1999.
5.lee Young Jun. 刺激右脑机能活动对创造力深长的影响. Korea Pusan University 教育系硕士论文. 2005.
6.Galin, D(1976). Educating both halves of the Childhood Education, 53 17-20.
7.Torrance, E P(1982) Hemisphericity and creative functi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5 29-37.
8.Torrance E P and Rockenstrin, Z L (1987) Styles of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Gifted International, 4 37-49.
9.Anderson, B. (1976).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Goteborg Studies in Education Science, No, Goteborg, Acta Univ.
10.Bogen. J. E (1969).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ain Part Ⅰ,Ⅱ and Ⅲ. Bulletin of the Los Angeles Neurological Society, 34, 73-105.
11.Galin, D, & Ornstein, R. (197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 Reflective eye movements. Neuropshchologia.
12.Haglune, E. (1981). A closer look at the brain as related to teachers and learner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3.
13.Kosslyn, S. M., Koening, O., Barrett, A., & Cave, C. B. (1989). Evidence for two types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Hemispheric specification for categorical and coordinate re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5, 723-735.
14.Springer, S. P., & Deutsch, G. (1985). Left brain, right brain(rev.ed.). San Francisco: Freeman.
15.Grigsby, C.E. & Harshman, H.W. (1984). Learning to relax: A self-directed method for enhancing creativ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8, pp. 275.
16.Nancy & Kane, M. (1979). Comparison of right & Left hemisphere functions.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3, pp. 157-167.
17.Rubenzer, RL. (1979). The role of the right hemisphere in learning &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for enhancing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3, pp. 78-100.
18.Slandeczek. I. & Domino, G. (1985). Creativity, sleep and primary process thinking in dream .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 pp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