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英国文学教学受到轻视已是不争事实。面对文学教学的边缘化困境,我们一方面仍需明晰文学的“无用之大用”,但更应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教学策略值得深入探讨.即把经典阅读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文学史基础上引入文学理论教学,采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文学理论;双主教学模式
一、无用之大用:英国文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近年来,国内要求改革英语系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文学课时一再被压缩,英语专业学生逐渐远离英国文学。文学课面临边缘化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高等教育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明晰文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一表述提供了文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可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语言学习而言,文学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文学阅读能使语言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个个是英语语言的精品,要获得一流的语言能力,阅读文学是必经之道。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能养成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深刻的阐释,走进一部文学作品,就等于进了次文化大观园(杨俊峰)。可以说,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学生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国内高校一直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而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可以说,在英语系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课的最大优势就是人文精神。
不仅如此,英国文学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性水平。智性水平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长期受到忽视,黄源深就用“思辨缺席症”来形容外语专业学生的智性不足。不仅要训练技能,更要教会学生思考,这是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能担负更多的责任。众所周知,任何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多元、独特的开放系统,蕴涵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并达到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还能提高分析能力、发展思辨水平。可以说,提高智性水平是为文学教学的制高点,它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因此,英国文学教学既有实用性、又超越了实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有助于人文素养和智性水平的培养,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二、英国文学教学策略探析
面对文学教学的危机,我们一方面需要强调文学的“无用之大用”,但更应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我们当自问,如何消除学生对文学的敬畏心理,激发他们探究作品的欲望,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课堂教学如何能既兼顾课程特点,又吸引学生有效参与?下面试图就以上问题逐一探讨。
1.经典阅读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加强文学教学,经典阅读是必经之路。但是,现在社会急功近利,加之文化消费模式的巨变,学生们更愿意阅读轻松的作品、或者选择现代科技带来的感官享受,原著阅读状况令人担忧(罗益民)。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并以量化的指标促进阅读。同时,我们应看到信息技术和文学并非对立,相反,还可取长补短。事实上,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有助于,而是更适合于文学教学。
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制约,文学课的气氛极易沉闷,课后阅读也就不积极,名著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教学带来了生机。英国文学信息量大、形象性强,尤其是多部名著拍成电影,为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适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之贯穿于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的全过程。首先,课前安排学生观看录像,以课件形式列出推荐阅读书目和思考题。在备课过程中,师生合作制作课件,内容覆盖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图片、作品精彩片段、思考题、评论摘要、课后延伸的阅读书目等。在课堂教学中,配合讨论内容,逐层演示课件;观看电影片段后,引导学生辨析电影和原著的异同。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增强了视听效果,让学生始终保持渴求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发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渎。
当然,阅读经典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踏实的学风。多媒体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将其和阅读经典有效结合,才能领略英国文学的神韵。
2.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并行不悖
传统教学很少涉及方法论,通常采用四步曲:背景一作家生平一作品情节一选读。近年来,文学史受到方法论的挑战,一些学者主张忽略文学史(范谊)。
一时间,文学史和方法论,孰重孰轻,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在国内本科生的教学中,仍需理清文学史的脉络,大体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大多只重视文学史和选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鉴析作品时手足无措。目前,“文学批评”这一大纲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缺失现象。当然,文学理论抽象难懂,但我们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逐步提高文学修养。
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包括社会历史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等。教学中,我们可选择实用并贴近不同作品的方法论作基本介绍。
《西风颂》晦涩的语言常使学生望而却步。对于这首诗,我们可采用象征研究法。西风象征一种势不可当的精神力量。诗人把西风与其要表达的意念融为一体,围绕这一中心象征,依次出现了落叶、有翅的种子等相关意象,分别象征死亡、再生等。它们与西风形成层层递进、结构紧凑的象征体系,传递出诗人对新生的追求。清楚了西风的象征意义,整首诗的理解就活了。
可以说,象征研究法是把握本诗内涵和形式统一的关键,也是解渎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该方法论延伸阅读,例如《虹》和《到灯塔去》等。
在考察《呼啸山庄》独特的表现手法时,可运用叙事学理论。小说的叙述方式令人迷惑不解,其原因是采用了一系列第一人称叙述,并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小说开局,洛克伍德来山庄看望房东,从女佣口中得知许多怪事。此刻小说已近尾声,希斯克利夫的报复已基本成功。读者急切想了解其中的秘密。小说中,凯瑟琳和伊莎贝拉还从各自的角度讲述真相。之后,洛克伍德重返山庄,惊讶于这里的变化,并从女佣口中得知来龙去脉。这种叙述角度的多重变化和叙述时间的倒错使小说极富悬念。《呼啸山庄》为介绍叙事学基本概念提供契机,而叙事研究法为欣赏小说带来独特的视角。
精神分析法则适合于《儿子与情人》。小说中的保罗情感的分裂提供了“恋母情结”的典型个案。保罗的母亲婚姻不睦,于是转向儿子寻求寄托,直到占据儿子情感的中心。对母亲的依赖扭曲了保罗的感情,使他和米丽安、克拉克相爱时都无法建立和谐的关系,陷入分裂的困境。
我们还可以用女性主义研究法来研究女性文学作家;对于保留了作者传记或艺术主张的作品,可运用传记研究法。
实践证明,将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有机结合,多维多向地开展文学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领略到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境界,并培养创造性思维,顺应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3.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模式(苏卉)。
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目前,国内英语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而鉴于文学课的特殊性,照搬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同样是不合适的。比较适合英国文学课程的是糅合以上两种模式,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为融合两种教学模式,笔者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学生主题发言和演示法、直接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演示法和讲授法等。
课堂教学时,对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生平等已有普遍认同的问题,课前安排学生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参与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
对于简单的思考题,可采用直接问答法。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则由老师引出话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去粗存精、总结提高,总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引入全新的概念和方法论时,使用讲授法,以“老师讲授一学生接受”为主,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将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文学教学成为融阅读、思考、辨析、实践的综合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英国文学教学既有实用性又超越了实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但是,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以变应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阅读兴趣;在文学史和选读的基础上,引入文学批评教学;糅合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使其优势互补。所有这些,必将成为英国文学教学走出困境、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并顺应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3]杨俊峰.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4]罗益民.阅读经典和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5]范谊,芮渝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6]苏卉.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