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 正文

论校本教师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沉重负担最终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已成为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发展;要使每位教师都得到发展,就要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在社会转型、教育观念方法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队伍素质的现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探索符合校情的师资培训途径

1、实行岗前培训,提高师德修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譬如,对青年老师实行岗前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从备课、上课两个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规范化要求;邀请富有经验的班主任介绍一些具体工作经验,传授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讲解规章制度;还可以通过评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新秀、模范班主任,表彰并宣传一批先进教师,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校领导经常与青年教师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愿望、困难,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教师中展开新时期“教师形象”大讨论,使他们意识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内炼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性;学校注重引导全体青年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地执行教育规范。通过这些举措,让青年教师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提高爱岗敬业的意识,尽快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岗位。

2、坚持师徒帮教,建立成长档案

“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可以制定《师徒结对子帮扶协议》,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要求指导教师在备课、上课等方面给予徒弟必要的指导,切实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和听课等方面虚心向师傅请教、学习。师傅要从师德规范、教学常规、学生管理等全方位地进行传帮带。尤其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可以采用:第一学期,开展青年教师亮身汇报课,并进行录像,教务处组织开展评议,让教师发现自身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语言、教学仪态、课堂节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另外要求每位新教师学期末出一份试卷,并与市统考或联考的试卷进行对比,写出评析,分析自己命题的优劣,使自己的命题能力得到提高;对新教师进行跟踪考察。譬如:考核青年教师课件制作基本功,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板书比赛,对比与点评青年教师出师汇报课与亮身课,期末综合评估教学效果,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通过上述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常规养成关、课堂教学合格关、教学能力达标关。

3、提供培训机会,促进转变观念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跨区域的交流式教研或者培训机会。通过参加国家、省级课改培训与研讨会议,交流碰撞,进而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同时,这也是一线教师寻求专家引领的极好机会。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教师走出去,视野更开阔,通过学习,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证书文凭,更带回了崭新的教育理念。

三、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策略

新课程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研究正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只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建立以反思、合作、研究为途径,形成由专家引领、个人自学、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制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悟出潜在的问题、发觉新的特征、实现新的突破。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学校应大力倡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研究,将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直接面对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具体问题,从中发现问题,筛选提炼,进而形成行动研究的课题。并且提出有价值且能解决的问题,并着手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用于指导和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脚下,使每个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学习者、践行者和研究者。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切的,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有效。 校本研究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专题讲座,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邀请一些专家型教师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加强专业引领,将有效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催生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组织教学沙龙,提倡反思合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时,要积极引导教师注重自我反思,开展合作研究行动,形成学习理论——教学——自评、互评(合作)——反思——再教学的操作模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发挥学校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的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反思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通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说“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成为名师,而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却能成为名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提倡教师的反思合作,具体做法是:

(1)课后备课。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和教学后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方向,从而促进教师为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2)写反思教后感。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总结、提炼和升华;可使失败的教训得以改正。

(3)自评、互评(合作)。在教研组内组织自评、互评活动,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打破学科封闭状态,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式教研评课,针对各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不同学科之间联合攻关。

(4)征集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将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典型事例,以“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反思”“问题讨论”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个案呈现出来。通过以上方法逐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

3、诊断课堂教学,建立评价体系

在课改实验中,学校要对教与学的评价进行积极的探索。针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根据教师授课进行龙式的评课;对于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制作“学习成长档案袋”。

教师评课的方法学校要根据目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界定评课的意义,采用正确的评课方法,评课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听课阶段——讨论阶段。准备阶段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应向同行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重点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完成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和突破。此外,授课教师应提出困难和问题,确定听课重点。听课阶段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全面观察,为评课搜集一切必要的教学信息。学校要求评课教师记录教学过程的梗概,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等。此外,应记下课堂各项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便了解教学结构和时间的分配。讨论阶段就是在听课结束后,实行“沙龙式”评课。学校强调评课的着眼点应落在“议”上,即通过教师的多方探讨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实现群体效益。首先是由授课教师对授课过程认真地反思。其次,听课教师宣读听课记录,双方共同围绕听课重点展开讨论,重在评价教学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

在教师对学生行为与成绩评定方面,教师应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学校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的过程评价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如进入本校以前的获奖材料及个人成功的事件记述,学生“自画像”(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介绍、自我素描或漫画、照片等能够体现自己特征或特点的作品展现出来),最满意的一篇外语作文或日记,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学生本人认为能展示自己进步的材料等等。档案袋里面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四、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问题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广大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外;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一些平时没有认真地发现现实教育中的具体而真实的问题,却热衷于一些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是从实际情境中具体问题提升出来的共性问题;一些教师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程开发的研究,导致校本教研狭窄化;教研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缺乏对某个问题研究的持续关注和持续研究的意识;部分教师不愿学习教育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将校本教研简单化为一系列的操作程序,缺乏内容与实质;部分教师仅仅关注个人的经验,忽略学习他人的经验,致使在研究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知行脱节严重,教师虽然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教师问题意识缺乏,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课题。

2、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供同行实施中参考与借鉴。

(1)构建区片、市级学科教研网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虽然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教师的互助合作,但应该还可以建立相邻学校组成的学科区片联合教研组,县(市)、区可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就课改中的共同问题开展讨论与研究。对于势单力薄的学校,尤其是像体育、艺术等学科,这种区片、县级学科教研网络的建立,将会有效地改变教师资源匮乏、孤立无援的教学研究状况。

(2)构建和谐校园,谋求共同发展。一般而言,学校的行政成员与教师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隐性或显性的摩擦。这种摩擦,处理得好,则能使学校政令畅通,上下一心,积极投入到校本教研之中;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出勤不出力,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甚至根本置之不理。干群融洽,才有浓郁的教研氛围。彼此和乐,才有得力的同伴互助。教师与教师之间,如果彼此尊重,精诚团结,日常生活能坦诚相见,集体备课能畅所欲言,听课评课能客观评析,个人心得能互相交流,他山之石就能攻玉,这样的同伴互助,必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外和内不和,说福不说祸,叫喜不叫忧,这样的同伴“合作”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抵触、闭关自锁。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真正的成长,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这就需要校本教研。在课改浪潮之下,如何运用校本教研与培训的权力,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学校发挥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质量评估体系。在“研”字上做文章,将校本教研置于整个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合理地位,校本教研将会成为校园内奇光四射的“魔法石”!

参考文献:

蔡国飞,2005,校本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浅析[J],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教育论坛网站)3月25日教育管理版。

孙晓荣,2004年,校本教研的时空权力与制度[J],《中国教师报》1月6日第8版。

吴再柱、张俊华,2005,和谐校园,校本教研的绿地[J],《中国教育报》5月17日第7版。

姜 平,2005,校本教研:四大不良倾向拦路[J],《中国教育报》4月14日第7版。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