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 正文

教师创新与人才发展

摘 要:教育创新是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呼唤;是继承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发展和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融为一体教书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本文阐述了教育创新实践中的超前意识、教师人格等若干问题。

关键词:教育创新 超前意识 教师人格 主导者 实践

实施教育创新的最根本问题在于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在一个欣欣向荣迈向新世纪的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必然引发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转换。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优良素质。通过教育创新,培养一代素质全面的专门人才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天职。

一、教育创新既然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乃至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势必涉及现时甚至一个历史时期以来教育工作的整体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无疑是弃旧图新。当然,这种弃旧和图新必须是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通过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实践,在获取教育、教学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弃旧也并非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一概弃之,而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育理论、实践、成果层面上弃旧图新。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的教师,要审时度势、身体力行地参与这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实践,这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进程中先期需要形成的共识。

二、任何事物的创新都具备与之相应的超前意识,教育创新更是如此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教育创新实施者的教师,理应探索21世纪新的课程、教材如何改革的重大课题;理应就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在实践层面上认真开展;理应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并提升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并提升实践者本身的学识和科研能力。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的人格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成长成才极具感染力

自古而今名师的“个性”鼓舞和激励着众多学子成才就源出于此,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此语很值得我们回味。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

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想到,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为教师的人格效应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的先决氛围之一。而作为施教者,教师灰色心理、人际关系上心理问题、不良心理的自控能力不足,以消极的心绪从教是部分教师现时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排除这些“痼疾”,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某些教师热衷于功利,有悖于教师的人格。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教师群体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创新的开展,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教师本身心理上的自我平衡,一些不良倾向将会逐渐消失。

四、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者”

在全方位开放的社会里,创新被赋予了时代的内蕴,同时创新的时代又赋予了教师创新的时机。社会的发展,事业的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直面素质教育、教育创新和改革实践的层面,置身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与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形成强烈的反差。面对这一现实,这个群体的成员,理应以不同地发展自身的精神,以志在必得的决心,殚精竭虑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变革需要,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创新的教师。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就必须成为自觉的终身学习者。

五、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实践的层面上,亟需重视和实践的几个教育、教学问题

(1)以人为本的“尊重的教育”

尊重教育揭示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在营造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其创造性。须知,被人尊重是任何一个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以尊重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活动,无疑是事半功倍。

(2)角色的变化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历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角色模式悄然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者转化;而学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发展自身的知识撷取者转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事实上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得以发挥。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历来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好学生和“差生”两种。但好学生并非都完美无瑕;“差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从发展水平来说,差异总是伴随着个性发展而客观存在。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教师既当园丁,又当伯乐,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

(4)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心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而人格则是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决定人的一生能否成功是否成才的关键

美国教育家戴乐·卡耐基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15%由于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水平,85%靠的是优秀的人格心理素质。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处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进入高层次、自己未来做什么人的时期;同时又处于好走极端、应对方式情绪化、心理障碍的易发时期。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进程中,作为教师,理应对少数学生中出现的学业上自我负责意识、自我成才观念的冷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面放任、自负、猜忌、自卑心理封闭的困扰;以及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乖张心理等心理问题开展疏导活动,使其与集体同步前进。

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最终成为服务祖国的人才。作为教师只有增强教育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完成教育改革的重任。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