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业信息的预计性
原则上,一份保单终止效力前,保险公司是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的,只能估计这些保单的未来变化。确认保险业务的真实利润必须依赖估计。会计人员为了满足管理者、所有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要在财务中报告每一年的利润,这就需要一个独特的方法逐年确认利润,即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责任准备金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保险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这也是保险业的一大特色。因此,保险行业利润对保险公司来说尽管在利润表上表现为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差额,但保险业利润同时又是一个精算概念,收入与费用、支出相抵后还要扣除责任准备金提转差,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由于估计方法的局限性与保险监管部门谨慎性的要求,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常有较大偏差。因此,保险业确认利润时,人为色彩较浓厚。
二、保险业会计制度不健全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就保险公司的会计事项作了原则性规定,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保险业的特点。如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准备,这无疑对挤干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都由保险公司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客观上为保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会作出不同的估计。如该制度权责发生制作为保险业的核算基础,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权责发生制涉及到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体现人为作用的会计行为,并包含太多的估计,所以保险业利润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此外,该制度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不当。如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寿险、变额保险等这些保险合同衍生产品如何确认和计量没有规定,这些业务是在表内核算还是在表外核算也不明确。
三、公司治理机制不严和“一个法人”的管理体制不到位
首先从公司内部关系看,目前保险业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逐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即只有总公司才具有法人资格,总公司对省级公司实行授权经营管理,省级对地市级实行转授权管理,因此,从各级公司之间的关系本质来看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考核多以单一的保费为主,并将营业费用与保费收入直接挂钩,分支公司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费用,分支公司盈利或亏损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在这种“费用是我的,亏损是法人的”经营思想指导下,某些分公司不惜以各种方式虚增保费“挣够自己的费用”,谋求自己的利益。
其次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公司和投资者、债权人、公司上下级之间、投保人、中介机构等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使会计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只要存在利益冲突,代理人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委托人的权利。毋庸讳言,保险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使保险公司的经理(代理人)有着不同于股东(委托人)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情况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过分集中于国家,产权是虚拟的,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因为,只有真正的产权所有者才会为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才有动力去监督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
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差异
尽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力求准确性,为公司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经验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同样一会计政策,会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会计制度要求对贷款损失准备根据贷款质量采取5级分类法,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同,有的将其纳入“关注”,有的将其归入“次级”,使评估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如投资连结产品独立账户的估值方法,该产品既有投资功能又有保险功能,有别于一般保险产品,如按交易日市场价值、基金单位净值及公允价值等估价方法,在无任何参照的价值下,全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其进行估计,不同的计价方法下独立资产账户的价值不同。
五、外部监管不力
近几年来保险公司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关系保险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另外,目前的保险监管大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