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正文

“盈利至上”与“现金为王”辨析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收不抵支,扭亏无期,资本减值以至主动清算;二是现金持有量过低,且现金替代品调节能力差,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以至被动破产。所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长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就必然要围绕着上述形成威胁的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其财务管理目标和治理对策。于是,“盈利至上”和“现金为王”财务管理观念应时而生又因事而隙。

一、“盈利至上”与“现金为王”的内涵

(一)“盈利至上”的内涵 第一,盈利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盈利就是以收抵支后的剩余。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从事产品的生产、销售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获取利润。尽管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所不同,行业不一,管理模式有差异,规模也有大小,但是获取利润却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的,是其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然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既是一个成果产出过程,也是一个投入耗费过程,衡量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基本方法,就是比较其产出成果与投入耗费的多少。产出成果大于投入耗费,说明企业有剩余,实现了盈利,此时不仅企业的投资人可以从企业的利润分配中受益,而且企业也能够从利润的提留中获得增量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产出成果等于投入耗费,不盈不亏,说明企业的产出成果恰好弥补投入耗费,回笼的资金仅能够维持企业在原有规模上循环周转即简单再生产;产出成果小于投入耗费,出现了亏损,说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耗费不能得到正常弥补,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由此可见,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盈利,不断地实现价值增值,企业才能够实现稳健发展。因此,实现盈利,既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归宿点。

(二)“现金为王”的内涵 “现金为王”有二种理解:一是指资产的流动性,即现金在企业资产中的流动性最强,能即期支付和即期偿债;二是指信息的可靠性,即现金流量信息比其他会计信息的具真程度要高。(1)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工资、缴纳税费等经营活动需要现金,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等筹资活动需要现金,投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投资活动需要现金。这些现金从哪里来?除企业投资人的初始和追加投入外,就需要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过程获取现金,然后,再次投放出去,以循环周转的形式满足上述现金需要。所以,“现金的流出——流入——再流出——再流入”就如同人的血液。血液流动保障了人的生命特征,现金周而复始的流动保障了企业的存续。因此,现金是企业的血液。(2)现金流量信息是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将一家企业比作一个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便是人的骨骼和肌肉。与此相对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成果信息就好比人的轮廓面貌特征信息,现金流量表所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就好比人的内部血液循环信息。一个人生病了,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从其精神状态上看出来,但假若刻意隐瞒病情且善于掩饰,那么不借助于检查手段,仅凭肉眼观察就很难知情而被蒙蔽也就不足为奇。同样的道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基本上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成果,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常常由于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实施着或多或少的会计造假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现金流量表就好比添加了一份“验血报告”,通过激活收付实现制,转换观察视角,从而提高其可信度。此外,利用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以现金流量表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驾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披露的信息,来强化验证功能,也可以达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现金为王”是企业困境中的呐喊。维持一定的现金持有量,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现金持有量充足,企业就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正常现金需要,该付的可以按期付,该支的可以及时支,不违约,不误事。反之,如果企业现金持有量过低,不能满足资金周转的最低需求,就极可能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在此情况下,急用材料没有现金购买,支付工资没有现金发放,债务到期没有现金偿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将被迫中断,企业的生存就将受到威胁。值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有现金流入,企业就能转危为安,绝处逢生;无现金流入,企业就逃不脱破产的厄运。

二、“盈利至上”与“现金为王”的关系

(一)盈利是权责发生制的产物,现金是收付实现制的“信物”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核算”出来的,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是“编制”出来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利润表作为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报表,其利润额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结果。而现金流量表则是揭示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凡是款项在当期收付的,不论其是否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都作为当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调整处理;反之,凡是款项不在当期收付的,即使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也不作为当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调整处理。所以,现金流量表揭示现金在会计期间内的流向、流量和衔接状况,即企业的现金链。

(二)“现金为王”是企业的临危治理对策 对于企业而言,应科学地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并通过充分发挥现金替代品(有价证券)的转换功能,有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只有当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企业的运作转入了战时状态,我们才能够奉“现金为王”,以寻求渡过难关。从这一点上说,“现金为王”是企业临危时的治理对策。

(三)盈利左右现金流,现金流依托盈利 盈利既是企业现金流的补给源,也是隐瞒企业现金缺乏的罪魁祸首。企业盈利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就有底气大于现金流出量,其现金净流入量或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可用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反之,企业亏损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就将不抵现金流出量,连维持简单再生产也要依赖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补充。所以,企业盈利与否,不仅从实质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正负,而且还直接关乎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向。因此,盈利左右企业现金流,企业盈利应当力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持续稳定增加。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随时都可能要支用现金。现金持有量充足,支用有保障,现金流畅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了保证,盈利也就有了基础;现金持有量过少,支用现金没有保障,现金流间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将苟延残喘,甚至无以为继,盈利也就不可能。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现金,企业必须保持合适的现金持有量,现金流是企业“活”的指数,现金流依托盈利。

(四)盈利羽化现金,现金透视盈利质量 一般而言,盈利与现金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其原因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原则的不同影响外,还有收入确认标准、结算方式和信用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收入确认因素。会计制度规定,确认为收入,计入“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中的部分应记为当期损益,而当期却没有现金流入。从现金周转完整性角度分析,周转从现金开始,也应回到现金才算真正完成一次周转过程。“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显然没有完成这一周转过程。继续完成它不仅需要时间,而且从现实的角度看其转化为现金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次,结算方式。采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结算货款时,因购销双方约定及票据处理时间的影响,现金迟滞于盈利是普遍现象。最后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组成。信用标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信用条件的可变性和选择性、收账政策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都折射出收入(盈利)变为现金的艰难和曲折。所以,企业有盈利,并不等于企业有现金。要将账面上的收入和盈利变可掌握的现金,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积极营造现金流入的优良环境,促进已实现利润向现金的转化。

盈利转化为现金是是羽化,经营活动现金净增加额才是企业的盈利。由于盈利羽化为现金的历程艰辛,以及盈利本身真伪难辨,企业账面上的盈利并不能完全羽化为现金。企业造假而来的盈利,肯定不能羽化为现金;企业放宽信用标准而来的盈利,也不能全部羽化为现金;即使无异常但只要是非现金交易而来的盈利,都有可能不能羽化为现金。羽化现金的比例越高,盈利的质量也越高,现金透视盈利质量。

(五)企业的健康程度取决于盈利与现金的调和程度 现金持有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金的流动性最强,所以现金是最好的支付手段。现金持有量过少,就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现金的盈利性最差,所以持有现金是最奢侈的行为。现金持有量过多,就是让有限的现金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盈利是企业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所以企业一定要盈利。只有企业盈利,企业才能够强盛;另一方面,盈利要消耗专用性资源,所以盈利也有限制,如果企业盲目追求盈利,以至于用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搞投资、上项目、扩大规模,则企业的现金流也可能断流。所以,盈利和现金持有量之间有矛盾。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度”。一个健康的企业,盈利和现金持有量之间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经常处于调和状态。因此,企业盈利和现金相辅相成,只有统筹兼顾,才能相得益彰。

(六)企业效绩评价必须把盈利和现金等融会在一起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评价既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评价离不开评价工具,评价工具是评价的灵魂。在企业的效绩评价中,由于评价工具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管理行为,决定着企业效绩评价的效用和最终的得失成败,所以,恰当选择企业效绩评价工具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盈利至上”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的效绩评价工具长期是以利润为中心设置的财务考核指标。毋庸置疑,以利润为中心的评价工具,对于特定历史时期迅速扭转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以利润为中心的评价工具,随之而至的负效应,如片面无限夸大盈利等短期行为,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立足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评价工具的科学性问题成为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的牛鼻子课题。综观国内外评价工具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评价工具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除盈利、现金、创新能力等必须考虑因素外,设计评价工具,不能靠主观给定的权数将它们串联起来,而是要依据因素间的内在关系,将它们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做不到这一点,盈利和现金就是两张皮,考虑的因素越多,评价结果的分歧越大,企业效绩评价的效用也就越低。

相关内容推荐